有人請李書福推薦一款性價比較高的汽車,他毫不猶豫的推薦吉利的自由艦,“這是全世界性價比最高的轎車”,驕傲之情溢于言表。
“我相信他會兌現的。哈哈!你要是不相信,就去找他唄。”
去年12月,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考察吉利時對吉利新車FC十分關注,表示這款車完全可以作為我國的公務車,商務部可以帶頭坐。如今,FC—1即將下線。當《中國新時代》記者詢問李書福這個承諾是否兌現時,他想了想,哈哈一笑,如此回答,其間眼波靈動,頗有些狡黠。
今天的李書福,是浙江吉利集團的董事長、全國政協委員,最不缺的大概就是名氣了。他善于做秀,常有搶人眼球的豪言壯語見諸大小媒體。與很多企業家相比,他足夠坦誠,且不吝惜言語。當然,他也不是沒有改變,以前接受記者訪問,他多半是有問必答,知無不言。如今,他也學會了回避,變得“油滑”起來,總是說:“這個問題我跟你講不清,太復雜了。”甚至,他略微收起了鋒芒,笑稱自己是“一個沒有太大本事的人,做不了具體事情”,——當然,這話是沒人肯相信的。
與幾年前相比,他的外表幾乎沒什么變化,略分的發型,紅潤的圓臉上幾乎沒有皺紋,有時候表情竟帶著一絲孩子氣。從他臉上幾乎看不到歲月的痕跡,一看就是心很寬的人,你幾乎想不到早幾年他曾經為了一張準生證而痛苦奔波、英雄氣短。
事實上,在獲得轎車準生證之前,他也不是一帆風順。雖然靠生產電冰箱成了千萬富翁,但最終“北極花”也沒列入國家定點生產企業名錄;在曾經成就了馮侖、潘石屹等人的海南地產熱潮中,他卻是鎩羽而歸,數千萬元打了水漂。但是曾經的失敗毫不妨礙他重新來過,他說失敗是實踐的過程,是學校里學不到的。或許,正是那種對失敗無所畏懼的心態,成就了今天的李書福和吉利。
他也依舊充滿激情、富于感染力,說到精彩處洋洋灑灑、擲地有聲,尤其是談到自主創新,他會給你舉出若干個例子證明自主創新是中國工業的明智坦途。如果你要跟他談自主創新的難度很大,他會有點不耐煩,“人家比我們水平高,我們就不追了嗎?如果這么說,你們女孩子就直接嫁給外國人得了!”
如此比喻,大概在他的眼里,汽車是男人玩的游戲,與女人并無關系。有人請他推薦一款性價比較高的汽車,他毫不猶豫的推薦吉利的自由艦,“這是全世界性價比最高的轎車”,驕傲之情溢于言表。
他也不是只會造汽車,除了汽車,他還有別的生意;除了生意,他也喜歡吟詩作畫,興致來了,揮筆疾書。據說,筆墨紙硯是他的助理要給他常備的文具。
雖然早已成為億萬富翁,他依舊生活簡樸,一雙80元的皮鞋竟然穿了兩年。他說:“要說賺錢,我早就夠了,就是想做點事情。”有人問他在本次政協會議為什么會提關于消防管理、教育這些與汽車無關的提案,他聽了竟有些生氣,說話的聲音馬上大了許多,“你要搞清楚,我是全國政協委員哎!我是從全中國的角度提提案,不僅僅是為了我們企業,你們不要老是把我們想的那么狹隘!”
當然,今天的吉利汽車也早已今非昔比,不但活了下來,還在中國汽車業做足了“鯰魚”的角色。
尤其是2005年,對于李書福和吉利汽車意義重大。這一年,吉利集團在香港成功借殼上市,解決了資金問題:這一年,李書福還穿著唐裝帶領吉利汽車兩次走出國門,在法蘭克福和底特律出足了風頭;這一年,吉利銷售了15萬輛汽車,占中國汽車市場的5%。
他說:“今年我們目標已經定在了年銷20萬輛。我們的目標要把三分之二的汽車份額銷往國外,到2015年,預計中國的年產銷將超過700萬輛,我們力爭占到其中的10%,也就是70萬輛,如果我們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比例達到了目標的比例,那么總共的產銷便超過了200萬輛,這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顯然,實現這個目標的路途并不平坦。2005年12月,馬來西亞的汽車政策做出調整,吉利在馬來西亞設立的合資企業所制造的汽車全部要出口,不能在當地銷售。如今,這個項目雖然露出了一絲曙光,但意義并不大,僅有20%可以在當地銷售。
對此,李書福說:“這是我的傷心事。”但他并不退縮,認為國際化的道路雖不平坦,但還是要堅持走下去,一如從前造汽車那樣。
對于吉利國際化的未來,他說:“很難,但我們會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搞創新我們沒有流于形式”
《中國新時代》:你怎么理解自主創新?對于吉利來說,技術創新是不是最重要的?
李書福:不能這么比。
技術創新是如何最大程度的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提高效率。創新還有制度創新。霍彼得講創新,他說創新是對于世界上的資源的一種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價值。這就是創新。所以,創新并不是簡單的說是技術創新。還有制度上的創新,組織上的創新。當然,更包括技術。
日本和美國都是創新型國家,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所以,他們國家的每一個人都已經明白了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他的國家戰略就是創新。
一個國家必須有戰略。你看比爾·蓋茨,他坐在那個地方,軟件也不是他自己寫的,但是他能把資源組合起來。我們也要樹立自主創新的意識。我們國家進口最多的不是石油,不是飛機,也不是汽車,而是芯片。這么小小的芯片,消耗不了多少原材料,主要是人家動了腦筋開發出來,有技術含量。
所有的東西花錢都能買來嗎?很多東西花錢是買不來的,只有自己形成自主創新的能力去創造。你要自己一點一點去學,這是一個能力形成的問題。
《中國新時代》:你覺得吉利跟世界上汽車廠商相比,自主創新的能力是一個怎樣的水平?
李書福:我們當然是初級階段了。
《中國新時代》:其他廠商現在比你們的水平高很多,怎樣才能追得上呢?
李書福:那如果追不上呢?我們就不追了嗎?當然要追!不要急,一步一步來,總能追的上。
經濟是有規律的。你現在不要怕外國的技術領先我們多少年。這個不怕,我們不怕豐田,也不怕本田,只要我們奮起直追。他們也有不足,也有弱點。我們首先是追趕,然后再談超越,你要解決問題,總要一個一個來嘛。
《中國新時代》:吉利自主創新成功的模式是什么?
李書福:我們吉利的自主創新首先是人才的創新。
我們首先要辦學校,吉利大學、浙江吉利技術學院。世界各地的人才,只要能用,我們都盡力把他們凝聚過來。韓國汽車工程協會的會長、大宇汽車研究院的院長,我們把他請過來,已經在我們吉利呆了三年了。徐剛等很多人都到我們(企業)來了。
《中國新時代》:一位汽車觀察家說現在國家提自主創新,結果自主創新就遍地開花,他認為各企業不能單打獨斗,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吉利會不會和奇瑞、長城、長安等企業合作呢?
李書福:自主創新遍地開花這就對了,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開始。我們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就是要靠自主創新。
《中國新時代》:他的意思是很多地方流于形式了?
李書福:別人是不是流于形式我不知道,但是我們吉利沒有流于形式。再說,有些東西沒有形式不行。但是,光講形式也不行,那就是形式主義了。
“讓吉利汽車跑遍全世界”
《中國新時代》:吉利2015年的產量要達到200萬輛,還需要增加多少條生產線?
李書福:這個你不要擔心,很容易解決。
《中國新時代》:將來吉利會以哪些國家和區域為銷售重點?
李書福:全世界嘛!
《中國新時代》:我們知道吉利計劃2008年進軍美國市場,你預計會很順利嗎?
李書福:不會,太難!他們會用很多方式來限制、打壓、制約。但是出口海外這條路我一定會走下去。我的目標就是讓吉利汽車跑遍全世界!
《中國新時代》:有消息稱奇瑞現在已經和美國人布里克林簽訂了合資廠的細節問題。你們會采取什么方式在美國銷售汽車,是合資建廠嗎?
李書福:我們不會去美國建廠。我們會把汽車先賣出去。出口汽車的情況現在很復雜,涉及到中美雙方的貿易協定、關稅政策等諸多問題,天天都在變化。所以,要不斷調整計劃。
《中國新時代》:吉利前段時間宣布要向中高檔市場進軍,但是一直以來吉利在消費者心目中就是低價格的低檔車。你將如何扭轉這種形象?
李書福:我們現在光坐在這里講,肯定是沒辦法扭轉,扭轉一定要有行動。
首先技術上要突破,品質上提升,服務上加強,新產品的推廣要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用實際行動來改變吉利汽車留給消費者的印象。比如,我們現在開始搞方程式賽車。
改變一個汽車品牌的形象沒有那么簡單。豐田、本田都是一步步走過來的,這條路是不能逾越的。我們先把初級產品做好,然后我們進入中級產品,然后我們再做高級產品。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可以分幾個階段,一步一步
中國新時代 200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