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瘋狂的石頭》很容易把中國電影帶入一個誤區,雖然說我自己也投資了小成本電影,但我和他們是同步的,今后的追隨者可能就不會這么幸運了。”
見到雪村的時候,他正從自己那輛開了很多年的桑塔納黑轎車里鉆出來,腳上穿著的是老北京特有的“片鞋”。這位剛剛轉行投資電影的藝人,笑呵呵地說自己從來不會在排場方面多花一分錢,個人生活很簡單。
然而,2006年夏天,整整一個七月,雪村開始變得有些急躁,理由是:自己投資拍攝的小成本制作的電影《新街口》,最佳檔期被延誤了。
這部雪村自編、自導、自演、自己投資300萬元人民幣制作的《新街口》,因為錯過了最佳的上映檔期,并沒有迎來像《瘋狂的石頭》那樣的火爆場景。顯然,這讓善于“搞怪”的他,體驗了一次票房的尷尬。
靠一首《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的網絡歌曲,雪村幾乎是一夜成名。隨后,在演藝界風光了幾年后,雪村選擇了自己投資拍攝小成本電影。
為此,《中國新時代》記者獨家專訪了制作人雪村,看看這位年輕的藝人將如何繼續自己的商業電影之夢?。
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很奢侈的東西
●《中國新時代》:對于小成本投資的電影,您如何定義?
雪村:我覺得投資大小是次要的,主要還是看內容。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很奢侈的東西,尤其是35毫米的電影膠片。如果人們都按投資大小去看一部片子,那肯定會有很多好題材的影片被耽擱。
比如,我們《新街口》這部題材的電影是反映80年代的故事,我們不需要特技,如果要想進行大成本制作,我也可以,這部片子我最初的還想建一個小的“北京動物園”,但我發現草皮植被不同,還需要幾百萬的費用,就因為植被原因放棄了這種想法。
●《中國新時代》:為什么選擇自己導演《新街口》這樣小成本的影片?
雪村:因為我覺得音樂這個行業很無聊了,我都這個年齡了,不可能還整天唱唱跳跳的。這段歷史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比較具有歷史的時代。
●《中國新時代》:您投資300萬元的小成本影片一點風險都沒有么?
雪村:沒有,錢都是能算出來的。比如,DVD的版權能拿到30萬,票房最少拿到20萬,電影頻道大概是70萬,膠片拷貝大概60萬,網絡應該可以賣到10萬,海外可以賣到20萬美金,我的投資基本上都可以回來。
●《中國新時代》:投資電影,您最看重的是什么?
雪村:現在的票房是50萬,因為這是個詳細運作的過程,中間運作過程不能有什么閃失。其實票房對于我來說并不重要,我也沒有預測過,我要的不是這個。我需要拿到準進許可證的資格。
追隨者不會這么幸運
●《中國新時代》:您覺得小成本制作換回大市場收益,是否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雪村:其實,300萬左右也不是小成本,一盒膠片是非常貴的,在加上拷貝的錢要多投資200多萬。在中國拍電影400萬以上,1500萬以下是比較正常的。電影院很多,怎樣去分配都是很麻煩的事情,現在的電影就是完全商業化的產物,沒什么藝術之說。
這個很難估計,其實我有著和別人不一樣的看法,因為每個行業隨波逐流的人很多,我覺得《瘋狂的石頭》很容易把中國電影帶入一個誤區,雖然說我自己也是投資了小成本電影,但我和他們是同步的,今后的追隨者可能就不會這么幸運了。
●《中國新時代》:從商業的角度,您如何評價《瘋狂的石頭》?
雪村:《瘋狂的石頭》抓住了很好的機遇檔期,原本我們也要安排在6月的檔期,但因個別原因耽誤了,所以錯過了最佳的上映機會。6月份因為電影總局要求不引進任何國外大片,所以沒有上映任何國外大片,也就是國內影片的最佳機會。國外大片能有高票房,就是因為他迎合了老百姓崇洋的心理,這個是中國電影沒辦法避免的,包括港臺電影對于內地電影也是個沖擊。
即使寧浩因《瘋狂的石頭》成為中國第四代導演,但也就出來他這么一個。在以前也有很多拍攝小成本的電影,但有幾個真正的火起來了?在意識形態領域,只要你想的到,你就能做的到,但這都是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