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怡君小檔案:
出生于70年代,號稱“天真老人”、“不老孩童”的雙面人。從小喜愛袖珍玩物,但做夢也沒想到會收藏轉蛋、食玩,且一頭栽進不可自拔。目前已有數千種收藏,耗費時間金錢不計其數。
政治大學中文系新聞所畢業,曾任電視記者、紀錄片導演及電視制作人;曾獲時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臺灣文學獎等獎項。著有《島嶼軌跡》(遠流)、《我們的島》(上、下集)(玉山社)等。
編者按:“食玩”是從日本興起的新玩具形態,顧名思義就是有吃又有玩。1999年,海洋堂和Furuta制果公司合作制造了“巧克力蛋”食玩,最初的目的是用附送的動物造型玩具,刺激巧克力的銷售。小巧逼真的造型和神態、細膩的配色及做工,讓人忍不住想要整套買齊,一年之內竟狂賣了1.2億顆。從此食玩脫離玩具和零食飲料的范疇,自成一個嶄新的平臺,各種大型企劃輪番上陣,題材從電玩漫畫、日常生活到經典名著和大師藝術,全部變成精巧的袖珍模型,緊緊扣牢玩家的心。僅去年一年,食玩所創下的商機,就已經高達1000億日幣。
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葉怡君,兩年前遇見了她的第一套食玩模型。那是日本海洋堂制作、村田明玄原型設計的《艾麗斯漫游仙境》,立體重現了百年前約翰·丹尼爾的初版插畫。驚嘆夾雜兒時回憶的點點滴滴,葉怡君像艾麗斯掉進了兔子洞,從此義無反顧地走進了食玩收藏之旅。現在她擁有數千件藏品和大量的藏書,占據了她的起居空間。她每天固定上網收集最新情報,同各國網友交流,每件藏品都仔細分袋歸類收好,說明書用活頁夾建檔,每個月還要悉心挑出幾套,輪流擺到展示架上看個夠。
身為公務員,葉怡君還是耕耘不輟的文學創作者,得過臺北文學獎等重要大獎,報道臺灣離島的影像書《我們的島》(與柯金源合著,玉山社出版),3月剛問世。她說,文字織出的世界無限寬廣,讓她廢寢忘食、流連忘返。袖珍食玩開創的小宇宙,竟也讓她有相似的感覺。
復古懷舊 經典人物從老照片里走出來
《食玩不思議》(遠流出版),是葉怡君從眾多收藏中挑出800件,把它們誕生的來龍去脈,加進數篇散文串聯寫成。乍看像一本食玩圖鑒或百科,有足夠的入門知識,選擇的類型也很溫暖可愛,昭和時代老街道系列、復古卡通名作、寵物飼養日記、文具藥妝精品百貨,連飲茶、廚房和慕夏(Alphonse Mucha)甜美的花卉少女,都縮成了袖珍版。葉怡君說,臺灣的食玩收藏家絕大多數是青少年,收藏范圍也以動漫畫為主,但其實食玩的創意空間不止于此。此書瞄準30歲的主力買氣,復古、懷舊題材在日本百炒不膩,夢幻生活和經典復古的內容,深受讀者喜歡。
她辦公室的案頭,就擺著一套取材法布爾巨作《昆蟲記》制成的食玩,生動重現了幾幕重要的經典場面,甲蟲、蝴蝶的光澤和斑紋無一不真實且極具動感,甚至還有一款是,法布爾先生從老照片里走出來,現身說法,為讀者/玩家做示范。從平面突出三維立體,甚至可以親手觸摸,對《昆蟲記》愛到發燒的她來說,豈止“感動”兩字可以形容。
終極夢想 擁有一只哆啦A夢的縮小燈
那些被觸動誘因的思緒,變成了一篇篇溫暖色澤的散文,安放在每個章節的最開頭。《最后的夏日》展開了“懷舊動畫”篇,男同學W留下了一段令童年傷懷的過往。“飲食雜貨”篇的《娃娃屋之愛》,讓她驚喜發現沈從文、班雅明都是袖珍同好,兩人都帶有憂郁氣質,都有過相關病史,之所以喜歡書和縮小物,不僅因為它們是世界的異化與變形,是自成一體的避難所、地圖、夢境、迷宮和荒原,也是可以棲身之所。在《收藏心事》中,她更自剖了藏書和食玩兩項無法自拔的嗜好,說自己永遠沒辦法像那些作家,把自己的書架大剌剌放在鎂光燈底下。“像只吝嗇的花栗鼠,寧可讓干果發芽也不愿挖出來示眾。誰叫書是戀人,所以那比《閣樓》照片更猥褻些。”葉怡君說,她本來就不打算以“食玩達人”自居,把食玩拍成照片、轉化成書重新收藏,既連通了她的兩種嗜好,寫入了瘋迷行動底層的探索,也等于創作了另一種永久保存的載體。
已經坐擁數不清的袖珍美夢,葉怡君想要的幾乎已經都買齊了,就等廠商再出新招,推廣新的產品。同時也期待曾是“玩具殿堂”的臺灣,有朝一日有人用地方特色當題材,開發出令人眼睛一亮的食玩,反攻日本。如今她的終極夢想,是擁有一只哆啦A夢的縮小燈。“把自己變小走進那個迷你世界里,再回頭看看原來的世界有多大,感覺一定很奇妙。”葉怡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