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
文化主題商場:圖書零售業的走向
北京國風集團總經理李松在《出版發行研究》撰文稱,大型文化主題商場是未來圖書零售業的走向,因為其具有文化業態互動、內部管理精細化、全程信用管理、“消費者和消費行為”為導向的管理模式、增加收益模式等五個特征,這五個特征解決了目前圖書大廈面臨的五大難題:1.單店生存,營利能力有限;2.管理粗放,成本率過高,吞噬利潤導致虧損;3.代銷制及經營不力帶來的信用缺失;4.對消費者關注不夠;5.營利模式單一,除了店面零售就是團體購買,復合式的營利模式沒有建立,書店的潛力沒有得到深入挖掘。
賀劍鋒
大書城經營好是財富,經營不好是包袱
《出版科學》主編賀劍鋒認為,蓋大書城都是靠政府的政策,土地要劃撥,稅收要減免,有的還有政府資金的直接投入。一棟幾萬平米的大樓,一年的折舊和維護性開支最少2000萬元,多的達8000萬元。按20%的毛利,養一棟大樓,少的零售額要1億元,多的零售額要4億元才能保本。有的大書城,鋪滿書架竟然需要2億元的圖書,如發生倒閉,將給出版社造成巨大損失。目前大書城盈利的只有北京圖書大廈、深圳書城、南京書城等為數不多的個案。 有數據顯示我國營業面積在1萬平米以上的超級大書城有22個。
朱杰人
原創太少 學術出版的無奈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朱杰人在《現代教育報》撰文稱,原創、流通與人才始終是阻礙學術出版發展的關鍵問題。眾所周知,當前學術出版的一大困境就是引進多于原創。這不僅是中國學術出版的深重危機,也是出版人的無奈,因為本土的、原創的、一流的著作太少了。這和當前的學術評價體制息息相關:評價一個研究員是否合格的一大條件,就是每年必須有兩本著作出版,這樣緊張的時間沒有給優秀學術專著誕生的機會,因此,給學者更多的制造空間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陳崇華
圖書營銷觀念中存在四個誤區
武漢出版社陳崇華在《出版科學》撰文稱,當前營銷觀念中存在四個誤區:一是只注重滿足讀者需要和欲望,卻忽略主動引導、創造和激發。二是不注重市場調查,只憑經驗、感覺和捕捉“熱點”來滿足讀者的需求。三是偏執于對讀者需求的反應和滿足,忽視競爭對手的威脅。四是過分注重市場導向,以為市場機會就是出版者的機會,忽視本社的編輯出版能力和長遠規劃。
楊育芬
書目信息需要整合和控制
楊育芬在《中國出版》撰文稱,目前的集中全國性書目在報道的內容上交叉重復,卻存在很多空白點,需要整合和控制。作者認為,書業書目系統應包括預告書目子系統、圖書出版記錄子系統和可供書目子系統、圖書市場信息子系統四部分。預告書目子系統的CIP數據存在網絡度低、信息不準確等問題,要改變這種狀況,除了提高工作效率外,還應將CIP數據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當作產業來經營,將CIP數據通過在線等形式無償提供給出版社,使出版社及時了解同行的出版狀況,為出版社提供參考。而圖書出版記錄子系統,可借鑒前者,對送繳樣書的出版社無償提供圖書出版記錄系統的書目,為圖書發行商、圖書館等擁護提供有償服務。而書業可供書目建設要采取半強制措施引導其加入。
趙斌
出版生態惡性循環原因有三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趙斌在“海上人文講壇”演講時說,出版生態越是惡化,越是不能少出書,越是所有的出版社都在出新書,出版生態越惡化。趙斌認為,改變這種局面一時還不能給以肯定的答案,一是一些即使有追求的出版社可能也認為,目前“出常銷書,走精品路線”的戰略行不通,出版社需要一定的出書量;二是沒有出書能力的出版社將書號賣給了工作室,工作室產能無限,增加了出書品種;三是有些出版社領導有“做大”欲望,就多出書。沒有一個因素利于出版社自我約束,少出書做精品。
于輝
教育出版社要注意防止“燈下黑”
全國教育出版社發行協調委員會會長于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教育類出版社尤其是教育出版社要注意防止“燈下黑”。現在有些社把精力都放在拓展外省市場,本省的客戶服務、維護和開發地方特色上卻沒做好,本省市場反倒又被外省的社占據,形成資源浪費,因此,首先要在鞏固好本地的基礎上,根據現有人力、財力、精力情況再向外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