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有主攻,本是國內出版社多年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在計劃經濟的大一統的出版管理體制下,各地出版社都按照人民、教育、少兒、文藝、科技、古籍、美術、電子音像等幾個出版板塊進行了系統切割。多年來,絕大多數出版社堅守自己的業務范圍,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業務特色和固定的渠道。
然而,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業有主攻似乎成了一個“過時”的信條,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各專業社大都不甘寂寞,紛紛“揚眉劍出鞘”,只要圖書市場上什么暢銷,就迅速鎖定目標,立即跟上。
還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出版業在全國經商熱的大潮中已經“坐”不住了。許多出版社在業外大做文章,有的涉足房地產、餐飲業、旅游業、旅店業、造紙業、印刷業等等,但結果卻是大多數均敗下陣來。在這一“燒錢”過程中,出版社的社會聲譽、固定資產、流動資金都遭到了劫難。面對這一慘痛教訓,一些出版社沒有認真總結,又接著從事不熟悉領域圖書的出版。例如本來是搞科技出版的,卻在一無作者、二無經驗、三無渠道、四無口碑的情況下,毅然挺進少兒出版或文藝暢銷書的出版,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出版社已有470余家涉足少兒出版,而且每年都有增長的勢頭。這組數字和每年的1萬多品種的少兒圖書足令國內少兒出版界的正牌軍——35家少兒出版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和巨大的挑戰。千軍萬馬戰少兒的結果,看似少兒出版一派繁榮,其實是擾亂了正常的少兒出版的市場,使得少兒圖書的同質化趨勢愈發嚴重,市場上充斥粗制濫造、選題重復的所謂少兒書。真正優秀的少兒讀物,特別是原創讀物仍然十分稀少,許多中小學生和家長仍感覺到沒有好的書可看。
其實,搞活市場經濟,也不是誰想出版什么就可出版什么。一家信譽卓著的出版社必須業有主攻,方能在廣大的讀者和業界中樹立自己的地位,從而帶動本社圖書的整體銷售。即使是在一般人不大看好的古籍社,如果把普及與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做足了,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讀者對有保留價值、能全面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功底的讀物還是情有獨鐘的,關鍵是從什么角度入手。這使筆者想起了法國勒耳納出版社的做法。該社雖只有3人,卻在40多年的時間里出版了大量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和文學價值的圖書,團結了世界各地4000多名作者。其主打出版板塊是神話與宗教、哲學論著、理論與爭鳴、文獻書等。
筆者曾于2004年3月到法國參加巴黎圖書沙龍書展時,見到過一家出版社只出版火柴盒大小的微型書,由于造型別致,也吸引了大批客商和讀者的眼球。
丟掉了自己熟悉的作者、讀者、市場,不在本業上精耕細作,而一味地涉足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其實從任何角度來說都不是太劃算的。曾見到臺灣某眼鏡企業的宣傳口號是:用專業的心,做專業的事。筆者以為這同樣適合我們的出版界。在出版領域里,朝三暮四,無所適從,長此以往,會將本業荒疏,最終把看家的產品丟掉的。
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值得嗎?
教育出版: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黃新峰
眾所周知,教育類出版社這些年經歷了全行業的經濟負增長,各社在“減負”后總碼洋都急劇下降,再加上教材限價、非教育類出版社向教育圖書領域迅速擴張、民營發行企業羽翼日漸豐滿,使長期以來出版結構單一,在市場化運作方面往往又處于相對劣勢的一些教育類出版社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從表層來看,似乎是“減負”造成了教育類出版社的“經濟衰退”,但是從深層來說,這卻是在外力催動下的一次內部矛盾的爆發性“災害”——損失巨大,說是“災害”也許并不為過。對于教育類出版社健康持續的發展來說,這也許并不全是壞事,因為多年以來,教育類出版社在各省市出版系統中,幾乎無一例外地處于“大戶”、“富戶”的位置,但其他社在羨慕之余總含有一些不服,這次“減負”擠掉了經濟泡沫,意外地造成了各家教育類出版社的經濟軟著陸,只要應對得當,他們在市場經濟時代的發展將使這些損失變得微不足道。
苦心經營,優勢尚存
從整個系統來看,雖然面臨著現實和預期的多重巨大壓力,但教育類出版社在多年的經營之后,也裝備了一些堅船利炮,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各家教育出版社一般都具有一定優勢:1.得益于數年來的政策扶持和自身努力,各社均不同程度地擁有了較為雄厚的資金積累。擁有數億元總資產的社比比皆是,更有一些社一年的利潤就達到了1億左右。2.對教育行業較為熟悉。無論對教育行業的人員,還是教育市場、教育出版的內在規律,都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各社都在中小學教師教研人員中培養了大批素質精良的作者隊伍,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成長為優秀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也有一些作者加入了教育出版社的編輯行列,形成了良性循環。3.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一方面,各社多年來都比較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另一方面,教育社近年(下轉第13頁)(上接第12頁)來發展迅速、聲望日隆,也吸引了大量人才。 4.注重創新選題的建設,出版了一批圖書精品、拳頭產品,社會形象良好。在歷年的各種圖書評比中,教育社總是得獎大戶。這是重要的無形資產。5.各社都進行了多種經營乃至資本運營的嘗試,獲得了經驗,取得了一定的實績。
走向市場,靈活應變
在當前形勢下,如何發揮教育類出版社的優勢,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呢?削減教材教輔,本著少品種、多批量、板塊化、精品化的精神開發一批與教輔相近的課外讀物,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少品種,即指一個編輯室或者全社集中力量研究市場,加大素質教育圖書開發力度,多搞課外讀物,一個編輯室一年可以搞一個品種或者全社一年搞兩三個品種的課外讀物,按這個思路可以開發 “課外閱讀”、“名師解惑”叢書等系列讀物。可以將一些“二類”圖書轉到“三類”,采取給書店讓利較多的發行方式,征訂效果比較好。即使一些書修訂次數增多,印刷成本提高,也不能放棄這部分市場。因為如果放棄,原有市場就會失去。走精品化之路,一方面,每種教材每年中考高考后都要組織人員研究修改。另一方面從觀念上將“大教育”變為“大教輔”。在此基礎上,開發一些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用的教材,包括大學的部分教學輔導書。
另外,也應從普通教育為主轉移到普通教育與非普通教育并重。針對教育改革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成立相應的編輯室,開發這一塊市場。通過管理體制和產權體制的改革,對一線人員包括編輯、制作、發行等人員,實行效益與收入直接掛鉤,即基本工資保底,年終獎金從圖書利潤中提成。
昨天的輝煌已經過去,今天,教育類出版社是否能夠破除堅冰,化險為夷,在“冰河期”駛向新紀元?讓我們靜心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