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管窺
臺灣信義書局是一家開業20多年的獨立書店,書店的老板林家成更是已經在出版業服務超過30年的書業人。在出版業度過35個年頭,看盡臺灣出版產業的改變,也看到出版相關產業的改變對臺灣閱讀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一個小小的書店也許不能改變太多出版環境,但通過知識傳承持續的關心與努力,慢慢發揮和凝聚出的力量不可小覷。
信義書局的面積并不大,同大部分獨立書店相同,除了賣圖書、雜志,有1/3的面積是用來賣文具,來店的客人大多是熟客,整個書店沒有華麗的裝潢,但在老板和客人的互動間可感覺得到濃濃的人情味,這已經是在連鎖店里感覺不到的氛圍。林家成在當兵之前就已經在出版業服務,退伍后也在當時的重慶南路書店擔任店長,當時在書店工作的薪資普遍不高,且工作時間長。有心經營自己生活方向的林家成認為,過長的工作時間其實已經影響了自己更多的學習機會,于是有了創業的念頭。最初是盤下當時書城里的一個攤位的經營權,之后才有了自己的書店。如今,面對大型連鎖書店環伺的壓力,林家成坦承獨立書店的經營確實不易。出版社投入的成本越來越高,面對低折扣、高退貨率以及資金積壓等壓力,為了維持生存,出版社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用盡各種辦法提高書價。
但書價一提高卻產生了更多的問題。臺灣原本對外版書的需求量就不低,而每年大量買進的外版書版權費用都依照定價的百分比來抽取,因此定價越高,臺灣出版社及消費者付出版稅就越高,于是錢都被外國的作者賺去了。
更糟的是,出版社為了維持自己的一定利潤不斷提高書價的同時,除了肥了國外作者,也同時增加了臺灣讀者吸收知識的成本。圖書定價的攀高,更拉大了貧富差距,在臺灣越來越多偏遠地區的小朋友買不起書,過去原本也有城鄉差距,但通過平價圖書建立了知識傳輸的通路,而現在連過去最平價取得知識的機會都變得越來越昂貴。
目前在臺灣有很多文化人,甚至是遠道而來的海外人看到臺灣的連鎖書店,特別是誠品書店可能都對這些書店所營造的優雅閱讀環境感到羨慕。林家成表示,過去自己也曾希望能為讀者開創這樣優質的閱讀空間,但現在卻覺得誠品書店只是藉著文化的光環在做其營利的目的。誠品書店標榜的是精英閱讀色彩,讓擁有知識的人變得驕傲,知識在誠品變成是奢華的享受,但一個社會并不是僅靠精英就能發展的。他認為,在誠品書店奢華空間設計下建構的其實只是一個冷漠的空間,在那里只有買書買得多的人才享有優惠,沒有貴賓卡即使你真是常客,除了出版社刻意配合的促銷書,書店是不會給讀者任何折扣,完全沒有昔日書店的人情味。
表面上看來,獨立書店的消失似乎對讀者沒有特別巨大的損失。但事情往往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林家成分析,單以書店陳列的書種來看,很多讀者都會發現過去要找到自己指定想買的書還不是那么困難,但現在書店變大了書反而難找了,財經書更是成為主要的暢銷書類型,霸占了書店最佳的位置。林家成表示,在新書過多的壓力下,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書店一定是要把最好的空間讓給暢銷書,一般所謂的暢銷書區就是人站立時眼睛平視可及的范圍,空間其實十分有限,因此新書如果幾個星期賣不出去,就會立刻被退貨,從此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翻身。由于自己非常愛書,林家成總認為有些好書不應該讓它下架,于是總會盡量保存一些好書,后來發現自己認為是值得陳列的書,別家書店卻早就都退回給出版社了。致使一段時間后,出版社為了清除庫存,開始降價求售,這時自己特意保留在架上的書反而賣不出去,這真是一種悲哀。
更嚴重的是,獨立書店的消失,也許并不僅僅是一間書店的消失。在過去很多鄉村都有不少有文化理念的人,想藉著書店為據點從事地方文化推動工作,現在在連鎖書店的威脅下,一個鄉鎮只要有一間連鎖書店誕生,其他的書店就幾乎沒有存在的空間,地方文化的發展無形中受到致命的打擊。社區型書店存在的必要其實在小小的信義書局也能看得出來。信義書局的樓上是補習班,經常學生放學時就會來書店逛逛,父母若來接小孩放學也會走進來瞧瞧。書店附近也有一些不同的社會團體,有時對某些書有特別的需求,這時信義書局都會主動配合進貨,只要知道是該團體的人來買書,就會自動折扣優待,也不必出示貴賓卡。事實上,所謂的社區文化其實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林家成表示,他相信大部分的人,還是希望家附近能有一家社區型的書店,沒事就去那里走走晃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