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詩歌之鄉”的肥西縣地處江淮流域,歷史悠久、詩風昌盛,僅宋、元、明、清四代,有記載或有詩作傳世的詩人就有數十位。特別是晚清時期,肥西作為淮軍故里,更涌現出了一批能文能武的人才,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等人均有膾炙人口的詩作傳世。建國以后,肥西籍詩人張萬舒、劉祖慈更以氣勢磅礴、意境深遠的詩作震動詩壇。改革開放以來,肥西詩歌創作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在不同領域里涌現出了農民詩人、扁擔詩人、打工詩人等詩歌創作群體,地方文獻庫收藏本籍作者200多種詩歌專著。
尤其是近幾年來,肥西縣在加快經濟建設步伐的同時,狠抓了文化建設,以詩歌之鄉的特色文化品牌為抓手,努力打造“人文肥西、經濟肥西”的新形象,自2002年開始,肥西縣在全國率先推出了首屆“安徽紫蓬民間詩歌節”,到今年9月份,第三屆民間詩歌節的一系列活動正在舉辦中。肥西縣文化廣電局局長胡正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文化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沒有文化素質和文化品位支撐的“經濟”是蒼白和短暫的。
正因為肥西縣擁有一個龐大的創作群體,所以于2002年誕生了“紫蓬民間詩歌節”,第三屆詩歌節開幕式2006年9月25日上午在國家森林公園紫蓬山隆重舉行。僅來自省內外的詩人代表就有30余人,詩歌節開幕式以吟誦詩作為主,組委會特地邀請了著名朗誦藝術家、中國煤礦文工團團長瞿弦和、著名電影配音演員童自榮、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梁波羅、全國“金話筒”獎得主陸澄前來朗誦由肥西藉詩人創作的朗誦詩。此外,校園詩人、農民詩人也紛紛登臺朗誦自己創作的詩歌。作品從不同角度歌頌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變化、時代的進步,這些詩歌作品有該縣縣長、書記的佳作,也有普通農民、學生和打工者的作品。這些作品主題鮮明、語言質樸、意境深遠,如同一幅幅農家生活的油畫,給人以生活的生動與真實。
本屆詩歌節除了開幕式活動以外,還有詩歌作品的征集出版,“如何打造詩歌節特色文化品牌”的座談會,《風韻肥西》大型文藝演出以及“詩人采風”等計十項系列活動,這個項系列活動歷時半年,也是肥西文化工作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實踐證明:以詩歌節為軸心的帶有地方特色的多種藝術形式的文化活動,達到了“熱在民間、樂在群眾、響在媒體”的良好效應。(汪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