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富士康公司,誰不需要品牌、公共關系、營銷?
有一些“業內專家”會認為,中石油、中石化不需要。因為它們太大了,而且石油是壟斷的。他們說這句話的時候,口氣是肯定的而不是輕蔑的。
過去的中國,有很多行業都被認為“不需要營銷”。
以往,中國銀行業曾經有過這種“感覺”。但是,當他們發現外資要進來的時候,當他們發現一家小小的招商銀行快速成長的時候,沒有人“不需要營銷”了。銀行的廣告,早就上了中央電視臺,而銀行產品的廣告,更是近幾年的投放大戶。只可惜,他們做得還不夠好。
回到本期的封面文章上來。結合中國能源行業的情況以及國際背景,我們有幸對中海油收購優尼科以及之后的余波進行觀察并得到一些啟示。
在中海油收購優尼科一周年后,傅成玉的反思或許能說明一些什么。從一年前的極力營造雖敗猶榮的氛圍,到現在認識到做大交易前先談公關和游說。時間使傅成玉冷靜和成熟。
有時候,淺顯的道理,也需要一個認識過程。隨著這個觀念逐漸 “緩釋”,時間將證明這一句話會越來越重要。因為它讓我們看到在品牌建設與公共關系方面,中國企業真正的差距,無論是否要“走出去”。
請記住這句話。因為,傅成玉的一小步,對于中國企業公共關系、中國能源行業的發展、中國品牌建設來說都是絕對的一大步。
從這個角度再往上看,我們發現,中國能源品牌正處在一個關鍵時刻。一方面,傅成玉們在成熟,“亮劍”效應也在顯現。另外,則是差距無情地存在。
像個年輕人,中石化等在爭搶著贊助F1等炫目的東西,極力讓世界知道缺乏品牌內涵的“中石化”三字。但是,社會責任、和諧發展等政府大力提倡的東西,卻被他們拱手相讓,成為外國能源品牌的專利。聯系到BP、殼牌的綠色戰略和品牌建設,我們不能不對“關鍵時刻”懷有清醒認識。
雖然中石油與中石化控制著中國絕大多數的加油站,但是,當與國際石油價格的上升同步,中石油的利潤步步高引發公眾普遍不滿,當外資品牌的美譽度已經超過中國能源巨頭的時候,加上成熟的市場運作理念,誰能保證終端市場不會風浪大作呢?
所幸,我們從傅成玉的話中,看到了一個好的開始。
從本期起,成功營銷與網易商業頻道合作,“每月頭腦風暴”與讀者見面了。這是一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合作,整合業界資源,指點營銷“江山”的互動交流平臺。借8月8日——北京奧運會倒計時兩周年這個吉利時辰,我們有幸與蒙牛副總裁孫先紅、匹克副總經理許志華、太度體育營銷網總裁朱小明三位先生共同深入探討了奧運營銷方面的事情。
這,也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