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學生對我說:“老師,寫作文就像造房子。”我問他:“為什么?”“造房子首先要選好材料,就像寫作文要先選材;準備造房子的材料,就像寫作文時搜集素材;裝飾房子要用上好的裝修材料,就像習作時我們用上好詞好句。”我不住地點頭說:“造房子要好多錢呀,那怎么辦呢?”他向我擺擺手中的書說:“靠自己平時多閱讀多積累唄!”這話告訴我們:積累很重要!我們要在閱讀積累與寫作中健康成長!
從此,我特別留意學生的作文,尋找同學們怕寫作文的真正原因。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分析,我知道了同學們怕寫作文的原因:第一,語言積累較少;第二,缺乏生活經驗;第三,缺少身臨其境的體驗;第四,作文要求的“框架”限制了同學們思維的生發。因此,我們的起步作文,應講究與生活的聯系,讓老師幫助自己創設生活情境,增加自己的閱讀量,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且認真學習寫作方法——這是好的策略。當同學們悟進去之后又寫出來了,以后寫什么形式的作文都容易了,往往還可能會有所創新呢!
一、閱讀要厚積
激活“英國閱讀年”的英國教育部長布朗奇說:“每當我們翻開書頁,等于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石。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們的心靈的,莫過于學習閱讀。”這句話告訴我們閱讀也是寫作的基石。
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語言文字材料,可以實現六個“獲得”:獲得間接經驗作為寫作材料;獲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觀點可供思索和立意;獲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獲得認識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會觀察、會思考;獲得表達方法,布局謀篇、鋪陳比興有所借鑒;獲得語匯有了語言積累。
同學們學習語文時,機械地記下教師所教的語言或寫作知識,不是真正獲得了語文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閱讀中,不斷獲得、不斷積累,才能把教師的“招數”變成自己的能力,是所謂“厚積薄發”吧。
閱讀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同學們從課本上學到了一些知識,進行過一些訓練,但畢竟閱讀面還是比較狹窄的,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同學們寫作水平的發揮。所以,同學們要多讀書,并采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在實踐中自主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開發自己的潛能,發展個性。同學們可以這樣努力:增加閱讀量,豐富語言積累,增強習作興趣。
我們要做好課內的閱讀,拓寬閱讀面,增加課外閱讀量。認真閱讀課本中介紹到的其他作品,并且要求自己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完。將課內的閱讀延伸到課外,既能彌補課堂學習的有限性,又能鞏固課內的基礎知識,同時豐富自己的詞匯,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詩人郭沫若主張學生應多讀名著。因為名著的內涵豐富而深刻,影響力大,當你植根于經典名著的土壤,一定能增強自己的寫作興趣,激發自己一吐為快的欲望。
同學們還可以開展以下活動,把班級自主建設成為一個“閱讀的班級”:
晨間一句話新聞講演活動。培養自己聽、看、記、說、讀、寫、思、議等能力。
開展古詩誦讀活動。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大量閱讀古詩文對于增強自己的文化積淀大有好處。
開展名著精讀活動。名著是文化寶庫中的精華。同學們讀經典,穿越時空,與古今中外的大師對話、與圣賢交流,可以培養自己對文學的情感,在和書本擁抱、跟人類崇高的精神交流之中體驗生命的價值。
建一道作文風景線。在走廊上建一個展示作文的平臺,每周把同學們的好作文展示在長廊上,供全體師生去閱讀、欣賞、評點,以此激發同學們的寫作欲望。
二、寫作是薄發
要寫好作文,單有較豐富的語言積累是不夠的,還有個如何運用語言的問題。如何去“薄發”呢?
寫讀書筆記。這是同學們的思維過程、練筆過程,也是詞語積累、生活素材積累的一個重要手段。閱讀之后,同學們可以就作品蘊含的思想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寫讀后感,或摘錄好詞好句,等等,以此進行隨意練筆。
借鑒仿寫。以所閱讀的文章為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來練習寫作。句子修辭手法的運用、開頭結尾的呼應、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環境描寫的烘托等等,都是可以揣摩、模仿、借鑒的。
敘寫活動。指用文字記錄下同學們所喜歡的活動。同學間的交流、活動,自然會伴隨著對話,這對話是隨意而真實、自由而開放的。同學們在有意或無意中獲得了個性體驗、感悟,于是,將活動及活動中同學們的言語、表現用文章的形式記錄下來,也是一種很好的寫作訓練。
想象創新。同學們所處的年齡,正是想象力最豐富的階段。想象創新時把儲存的有關表象連貫起來思考、辨析、取舍、構思,再形諸于語言文字,創造出新的形象來,作文時就可文思活躍,寫出較有新意的文章來。
同學們對創新往往有畏懼感。其實,“舊瓶裝新酒”是創新,說真話對說假話來講是創新,寫自己的真實情感對矯揉造作來講也是創新,別人看到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你看到了第三個方面更是創新……當然,創新是要有一定的思想底蘊的,千萬不要把“出新”變成“出丑”,千萬不要自作聰明,弄巧成拙。
總之,要大膽地寫,寫出自己的東西來。相信:工夫不負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