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臘悲劇作家歐里庇得斯說:“死亡同樣地等待著所有的人。無人能肯定自己是否能活到明天。”
對每個人來說,死亡都是神秘的,因為誰都難免一死,而且誰都無法準確預測死亡何時來臨。不幸的是,很多人只記住了后者,并將其作為自己拖延著不去直面死亡的理由。然而,我們拖延得愈久,對死亡的恐懼只會愈盛。從古至今,所有具有偉大智慧的圣賢都認為,拒絕死亡實際上是剝奪了生命的真正意義。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或許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反復思索死亡的感覺如何,以及死后精神和肉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從而與死亡成為密友。
瀕死體驗
一些曾經瀕臨死亡的人所描述的經歷竟是如此地相似……
有報道稱,唐山大地震后,我國神經醫學專家曾隨機抽取100位地震中瀕臨死亡,后經搶救脫險的人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是,有半數以上的人聲稱,遇險時不但不害怕,反而感覺思維特別清晰,心情格外平靜,甚至有某種寬慰或愉快的感覺,他們還感覺到思維過程異常迅速,浮想聯翩,一生中的往事飛逝而過。事實上,類似“我的一生都在我的眼前閃現”、“看見長長的隧道盡頭的光亮和已故親人”這樣的描述,見諸于全球數以百計的對從死亡邊緣被復蘇的人們的那些奇怪的、超自然體驗的調查報告。
我國神經醫學專家根據唐山地震瀕死體驗調查,將各種瀕死體驗歸納為40種類型:回顧一生、意識與軀體分離、失重感、身體陌生感、身體異常感、世界毀滅感、同宇宙融為一體感、時間停止感,等等。事實上,世界各地有過瀕死體驗的人的描述驚人地一致。最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一生回放”:2005年,一個名叫雷蒙#8226;莫迪的俄羅斯人對4000個有過臨床死亡經歷的人進行調查,發現瀕臨死亡的人會進入一個神奇的世界。莫迪說,面對死亡的威脅時,一個人能夠在一秒鐘的時間里回憶起整個一生中所發生的所有事情。
一個有過瀕死經歷的司機回憶說,當他的卡車從橋上往下墜落時,他想起了一生中所有的往事,歷歷在目,栩栩如生。他說:“我想起自己兩歲時怎樣跟在父親身后走在河岸上,想到5歲起我的玩具車怎樣被弄壞了,還想起第一次上學時我怎樣號啕大哭。我記起了上學時所在的每一個班級,教過我的每一位老師,然后我的記憶進入了成年后的日子。我在一秒鐘之內看到了所有這些景象,然后一切都結束了,我的卡車墜毀了,我居然安然無恙,從破碎的擋風玻璃框中跳了出來?!?/p>
唐山大地震時,一個23歲的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傷了腰椎,再也不能站立起來。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感受時說:“我的思路特別清晰,思維明顯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節如電影般一幕幕在腦海中飛馳而過,童年時與小伙伴一起嬉笑打逗,談戀愛時的歡樂,受廠里表彰時的喜悅……”
“靈魂出竅”:在具有瀕死體驗的人中,有近半數的人有意識或靈魂從自身分離出去的感受,有人將之比喻為“靈魂出竅”。他們強調,自身功能的感覺是在身體之外的某處空間,而不是在大腦,并認為其生理的身軀是無活力和無思維的。甚至有人還稱,在自己生理身體之外的半空中或天花板上,“看到”了自身的形象。這種軀體外的自身形象也具有某些生命指征,如脈搏、呼吸等,有時還可返回到自己生理的身體中去,或以某種方式與其相連接。有人這樣描述:“當時覺得自己身體分為兩個,一個躺在床上,那只是個空殼,而另一個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氣還輕,晃晃悠悠飄在空中,感到無比舒適?!?/p>
“隧道體驗”:約1/3的人有自身正在通過坑道或隧道樣空間的奇特感受,有時還伴有一些奇怪的嘈雜聲和被牽引或擠壓的感覺,稱為“隧道體驗”。有人還感到在黑暗的坑道內行進并已接近盡頭,看見了光亮,“光明即將來臨”。還有人稱,當時“似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四處渺無人煙”,“正慌不擇路時,眼前出現一個大黑洞,走進去不覺得害怕,洞里還濺起層層水花。走啊,走啊,在仿佛見到光亮時,我急速跑出了洞,又見到了天日……”
“光輝化身”:有約1/4的被調查者體驗到“遇見”非真實存在的人或靈魂形象。這種非真實存在的人多為過世的親人,有如同他們一起進入非塵世繼續生存;或者是在世的熟人或陌生人,仿佛已同他們團聚。其“靈魂”形象常被一些人描述為是一種“光輝”,而另一些人則將其看作是宗教的“化身”。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玄妙的瀕死體驗呢?有科學家認為,瀕死前的平靜感覺可能是在應激狀態下,由大腦所釋放的內啡肽所產生,而其他現象的產生也各有原因。如“靈魂出竅”可能是由于大腦神經細胞缺氧,或因應激或恐懼而紊亂放電,導致無法分辨信息到底來自自己身體內部還是外部,因而不能確定自己在空中的位置;“一生回放”可能是大腦顳葉的記憶回路被激活;而看到“長長的隧道盡頭的光亮”則可能是在管理視覺的大腦皮層被激活的情況下發生的。還有科學家說,瀕死體驗其實并非只在死亡降臨時才能感受到,人們在吸毒或某些極度瘋狂的狀況下也可能會產生相同的感受。
瀕死體驗究竟是什么?是人們的幻覺?純精神上的體驗?人死后靈魂仍然存在的證明?亦或只是在死亡來臨的瞬間人們的大腦和感覺器官所發生的簡單的化學變化?還有待專家學者從精神、哲學和科學意義上進行探索。
正視死亡
對于死亡,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經常面對它并與之熟稔,時刻準備迎接它的到來。
作為臨終關懷醫療專家,澳大利亞悉尼皇家阿爾佛雷德王子醫院的凱瑟琳博士知道所有躺在床上等死的患者的常見癥狀。她說,“當然,每個人的死亡癥狀各不相同,你可能只看到這些癥狀中的一部分或完全就看不到癥狀。”
凱瑟琳說:“人在生命的最后階段通常睡得更多,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鼓勵其所愛的人不斷與他們說話。”一項有關瀕死者腦電圖的研究表明,聽覺是人死亡時最后喪失的感覺。呼吸模式也會發生改變,瀕死者可能進行淺快呼吸或深慢呼吸,也許還會發出“汩汩”的聲音,這種聲音有時被稱作“死亡鳴音”。事實上,這種聲音是空氣穿過積聚于瀕死者咽部不能被他們咳出的黏液而形成的。
另一種死亡前的呼吸同樣令旁觀者傷感:長達45秒以上的呼吸停頓,接著是更深更頻繁的呼吸。這種呼吸是由于重要器官缺氧和廢物堆積所致。當進入大腦的氧氣減少時,重要器官開始衰竭,肌肉松弛,末梢血流減少,并發生譫妄、興奮及腸、膀胱功能、皮膚溫度和顏色的改變,此刻便是死亡來臨的時刻。
心跳和呼吸停止曾經被作為確定死亡的標準。然而,隨著心肺復蘇和電擊除顫的應用,死亡需要重新定義。現在,醫生們傾向于使用“腦死亡”作為死亡的定義。
大腦功能是人意識水平的反映。意識是什么?澳大利亞神經專家里奧稱:“意識即是知道自己的存在。如果別人跟你說話或用針扎你一下,你會作出反應——這就是意識?!?/p>
除意識外,大腦還具備其他功能,如記憶和思想。而大腦的另一部分結構腦干卻控制呼吸、血壓、體溫等功能。意識喪失是診斷腦死亡的前提條件,但僅喪失大腦皮層的功能并不等于腦死亡。許多病人會因大腦損傷喪失意識,但因腦干仍能發揮功能,身體依然有相當復雜的運動反應,如呼吸、心跳等,這時病人就處在植物人狀態。
因此,法律意義上的腦死亡,必須是腦干停止工作。“腦干是大腦最后死去的部分,這部分的死亡意味著整個大腦的死亡。”里奧說,“此時你可以放棄搶救了,因為你所面對的只是一具尸體?!?/p>
有時候,“腦死亡”、“休克”、“持續性植物人狀態”這幾個詞常被互換使用。事實上,它們所描述的情況有很大差異。處于休克狀態的人喪失了意識且眼睛是閉著的。處于持續植物人狀態者也已喪失了意識但眼睛卻是睜開的,眼珠還會轉來轉去顯示自己還醒著。在這兩種情況下,大腦依然在工作——盡管處于很低的水平——故不能算作腦死亡。
腦電圖是醫生用來確定腦活動喪失的多種方法之一。在有些情況下,如在麻醉、心臟停搏或深度休克時,腦電圖顯示大腦活動會停止一段時間而后復蘇。有趣的是,一些這樣復蘇過來的人描述說,人死后依然有生命存在。
相關鏈接>>
尸體分解
人死亡后不久,尸體就開始發生分解或腐爛;如果條件合適;炎熱、潮濕、蒼蠅密布,幾周之內,尸體便會腐爛到只剩骨頭。
尸體分解過程包括尸僵、尸冷和尸斑。尸僵是在肌肉縮放過程中因蛋白交聯和解交聯引起的,尸冷是因為身體不再進行代謝產熱而產生的,尸斑則是重力對于身體相關部分的作用造成血液沉淀所致。
有趣的是,尸僵在人死后6~12小時后發生,在這個時間之后,就沒辦法通過挪動尸體或改變尸體的姿勢來偽造死亡現場以欺騙警察了。如果有人想要作假,那么,昆蟲——特別是從死亡時起就被尸體吸引過來的蒼蠅們——也能提供證據。法醫昆蟲學家能根據蛆蟲侵襲的種類、年齡和程度來判斷死者死亡的時間和地點。
之后,其他變化相繼發生。死前以腸道內容物為生的細菌開始消化腸道本身,接著消化身體的其他部分。在細胞釋放的酶等化學物質的作用下,身體細胞開始降解。氣體由于細菌的繁殖活動而積聚,轉而又造成身體內壓力增大,迫使液體從細胞和血管中流出至體腔內,進一步加劇尸體腐爛的速度。此時的軀體看上去、聞起來就如一團爛肉。
昆蟲和動物會處理剩余部分。最終僅剩下一副骨架——這就是等待我們所有人的可能的結局,如果死亡后不被火化,而是自然分解的話。
阻止死亡
每個人或早或晚終歸一死,那我們怎樣才能活得更長久一些呢?
相對于其他許多動物而言,人類有相當長的壽命。相信所有的人肯定不愿成為短命的動物,比如有些種類的昆蟲只能生存3天,但人們還是會不時抱怨大海龜的壽命比我們要長100多年。那么,我們可以長生不老嗎?很不幸,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我們出生時身體內部早已被嵌入了“老化基因”(一種會促進機體衰老的基因)的程序,在基因和環境的共同作用下,我們會逐漸衰老直至死亡。古希臘哲人說:生命不過是以死亡為目的地的一段旅行。
那么,衰老是如何發生的呢?簡單地說,在組成我們的身體組織的各種細胞行使其功能時(這一切都由基因安排),它們會受到來自外界或內部的損傷,如細胞自身產生的代謝副產物。當然,細胞也會作出相應的保護反應,如腎臟過濾廢物,肺將氧氣吸入,皮膚防止體液蒸發喪失,等等,但這些機制并非完美,危險會隨之而來,造成細胞功能的損害。
危險來自何方呢?許多損傷都來自于一種有害的代謝副產物——自由基。自由基是由丟失電子后的氧分子所組成,由于它們能從其他分子獲取電子,使之不穩定,并能破壞活組織如蛋白質、細胞膜和DNA等,故極具破壞性。機體對付自由基這個“破壞分子”的“武器”是抗氧化劑。
抗氧化劑主要來自于我們食用的水果和蔬菜中的維生素,這也正是維生素能預防老年性疾?。ㄈ缧呐K病和癌癥)的原因。但是,抗氧化劑并不能完全阻止損害。自由基能破壞細胞膜、線粒體(細胞內的“能源工廠”)等細胞器及重要的蛋白質(如酶),還能破壞細胞的DNA,這是極其嚴重的,因為DNA是細胞的基因單位并控制其功能,離開DNA,細胞便不能行使功能或正常復制。
幸運的是,細胞還有修復損害的機制。我們比其他動物活得相對更長的原因之一正是我們的氧化率非常低,另外還有功能強大的抗氧化酶、DNA修復酶和極好的免疫系統。
然而,這些也并非完美。隨著年齡增長,體內會積聚越來越多的細胞損傷,此外,細胞本身還有“程序化的死亡”這一過程。也就是說,即使細胞能完成自我修復,它們也無法逃脫“自我死亡”這一關,因為細胞不會無止境地存活下去,細胞的程序設定為到某一階段后它們就會自我死亡。
“自我死亡”是怎么發生的呢?在每個染色體的末端都有被稱作“端?!钡奶厥獾腄NA鏈。每發生一次細胞分裂,端粒就會變短,當它們短到一定長度(大約50次分裂后),就會引發細胞死亡。細胞承受過多損害,或端??s短到某一臨界點后的自我破壞過程被稱作“凋亡”。12到24小時內,細胞的“能源工廠”——線粒體將萎縮,其基因結構將斷裂為碎片,其他殘余部分被一種稱為“清道夫”的巨噬細胞吞噬。
看來,端粒變短的速度是我們壽命長短的關鍵。那么,我們的細胞沒有端粒行不行呢?不行,因為端粒是一種阻止細胞癌變的保護因子,如果沒有它,我們很可能在未到生育年齡之前就死于癌癥。
細胞死亡后由新生的細胞來替代,不同器官和組織替換死亡細胞的速率各不相同,比如皮膚和腸道組織的細胞更新迅速——早期死亡并迅速被替換,而肌肉和大腦的細胞存活很長,一旦死去便不再有新的細胞替代。時間長了,越來越多的死亡細胞不是被新細胞而是被纖維組織所代替,后者會引起器官的萎縮,肌肉縮小,大腦萎縮,骨骼脫礦,等等。
并非只有細胞會衰老,細胞外的結締組織,如彈性蛋白和膠原也會退化。組織鏈間的化學交聯會降低它們的強度和彈性,尤其是對皮膚、肺、肌肉和血管,這一過程作用明顯。比如,皮膚的這一過程清楚地表現為皺紋出現。
隨著年齡增大,分泌激素的腺體功能也開始下降。激素是體內有特殊作用的化學物質,比如性激素就對性征、肌肉和骨的健康起作用。其他激素如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同樣對身體正常功能的運作起作用。
除激素水平下降外,器官受激素調節的能力亦有所下降,這是某些器官功能逐漸退化的另一原因。女性性激素水平在50歲左右(可前后10年)迅速下降,停止排卵,子宮和卵巢收縮,這一時期被稱作絕經期或更年期。
我們能躲過衰老這一過程嗎?不能。除非是那些在變老前就去世的人,而對于剩下的人來說,這一過程是毫不留情的。隨著細胞、組織、器官的逐漸損壞,我們漸漸喪失了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能力,我們對于極端天氣變化、感染性疾病、致腫瘤的基因突變等會越來越敏感,最終一種或幾種這類因素會置我們于死地。而在這些發生之前我們能達到的最高年齡大約是120歲,這也是多數專家認為人類壽命的極限。
或早或晚,每個人都難逃一死。那我們能不能活得更長久一些呢?其實,我們已經比從前的人活得更長久了。醫學的進步,教育的發展,營養的改善,社會的繁榮,這一切共同幫助我們抵御了時間之神的報復。例如,在過去30年里,我國的百歲老人人數突飛猛增,是上世紀70年代初的12倍。國際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今天在發達國家出生的兒童,每3人中有1人能活到100歲。
怎樣才能活得更長久呢?那就要仔細挑選父母了(如果你能做得到的話)。盡管環境和生活方式也有一定作用,但長壽肯定與家庭因素相關。如果你有百歲祖父母,自己活到這樣歲數的概率要遠高于常人。百歲老人的兄弟也活到100歲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18倍,而其姐妹也活到100歲的可能性為8.5倍。
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一些常見病的控制和治療。如果能完善對包括癌癥、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在內的疾病的發病控制和治療技術,我們就掌握了減緩或阻止人類衰老的手段。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插入端粒末端轉移酶,將視網膜細胞的壽命延長了40%,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研究者們通過向原始未分化干細胞引入成熟組織細胞,得到了新生的神經和心臟組織——展示了老化組織也許最終能被反復再生并重新植入人體的前景。
盡管一些減緩或阻止人類衰老的先進的治療技術還屬于未來若干年后的世界,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在思考它們成為家常便飯的一天。倫理學家、律師和哲學家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一起思索關于如果人類能活1000年甚至永遠不死,生命會是什么樣子的問題。
哪些人能受益于這項技術?人類會否從此劃分為兩類:有能力支付這項技術的費用因而長生不老的人,和沒有能力支付這項技術的費用因而注定要死的人?占據高位的老家伙們會不會把位子讓給年輕人?一個老齡化的社會如何保持創造力?宗教信仰是否會從此改變?地球會受何影響?迅速下降的死亡率是否會限制新生人數?我們是否不得不引入極端的人口控制措施?
就如英國倫理學家約翰#8226;哈里斯在他的著作《克隆、基因和永生》中所提出的那樣:“有一籮筐的理由使我們不能接受永生的一代——如生育的欲望、撫養小孩的樂趣、新人和新觀點的優勢、不斷進化發展的可能性。我們或許會面臨這樣一個未來:清除某一代人成為最重要的道德方針??赡苄枰ㄟ^集體討論決定每代人究竟活多長合理,并確保在其有生之年,盡量多的人能過上健康的生活。等他們到達期限后,我們將想辦法確保其死亡——可以自殺或安樂死,也可通過調控細胞基因讓中斷的衰老進程重新啟動——從而為新一代人騰出位置?!?/p>
人體能自我更新嗎?
如果有人問你的年齡,你多半會從你出生的那天算起。但是,科學家卻不這樣算,因為他們發現,人體細胞每7年將完全自我更新一次,在自我更新過程中,死亡的細胞會被新生的細胞所代替。如此算來,你的絕大部分肌肉、消化器官等都比你的實際年齡要年輕得多。
關于人體是否能自我更新,是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問題,細胞更新是否意味著整個身體完全更新?如果真的是完全更新,人的一生有多少個身體呢?如果你很長壽,到最后又有多少原來的你剩下了呢?
既然細胞要更新,細胞就有壽命,那么細胞的壽命有多長呢?科學家通過動物實驗獲得不同組織的細胞壽命。他們將放射性核苷放入實驗鼠的食物中或注入其體內。由于放射性核苷能參與DNA合成,在細胞更新(生成新的細胞)時,新生成的細胞DNA中就有放射性核苷的標記,科學家只要檢測出不同的組織中有多少含標記的DNA細胞,就可計算出更新細胞的生成比例。這一實驗能準確地判斷嚙齒類動物的細胞更新速度,但由于不能將放射性核苷注入人體,所以無法在人類身上進行。
為了檢測人類的細胞更新速度,研究人員嘗試用其他方法找出人體細胞的年齡,比如測量端粒的長度。端粒是染色體DNA的尾端,隨著細胞的每次分裂而變短。不過,至今還沒有人找到能從端粒的長度判斷細胞年齡的可靠的方法。
2005年,瑞典神經學家弗瑞森稱,他發明了一種能夠準確測量人體細胞年齡的方法,那就是碳14年代測定法。
碳14年代測定法依賴于有機物中碳14的含量。碳14是一種含量稀少、放射性弱的碳同位素,在空氣中持續產生。在自然界,碳14逐漸衰變為氮14。這種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考研研究。在已知碳14衰變速度的前提下,考古學家可以通過測量一些考古物品中碳14衰變程度計算出其產生年代。弗瑞森認為,可以利用碳14年代測定法來測定人體細胞。他產生這種想法的靈感來源于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
1955年至1963年間,一些有核國家進行的大氣核試驗顯著提高了空氣中碳14的含量。在被稱為“原子彈高峰時期”的1963年,大氣中碳14含量達到了正常年代的兩倍。1963年,《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開始生效,各國的核實驗減少??諝庵械奶?4含量穩定下降,這是因為海洋和生物圈的吸收,每11年減半。弗瑞德的研究發現,人體細胞中碳14含量隨著空氣中碳14含量的減少而減少,這就意味著,只要能測量兩個不同時間人體細胞碳14的含量,然后對比“原子彈高峰時期”有關數據,即可得到人體不同細胞的更新速度。
通過這種方法,弗瑞森首次揭示了人體不同組織的細胞的不同年齡:有些細胞壽命非常短,它們會不斷地進行更新,比如皮膚的表皮細胞(更新時間為2周)和紅細胞(更新時間為120天);30多歲人的肌肉細胞的平均年齡是15.1歲,腸細胞的平均壽命是15.9歲(也就是說你的年齡增長15歲,這些細胞的年齡才增長1歲)。
如此看來,按照細胞更新的速度,人體細胞的年齡應該比人的實際年齡要年輕許多。不過,事實似乎自相矛盾。比如,既然一個人的皮膚年齡要比人的歲數小,那么人到年老時為什么不能擁有像年輕時那樣光滑的肌膚呢?又比如,為什么60歲的女人的肌肉細胞雖然看上去與年輕人沒有什么兩樣,卻不能像10歲女孩那樣敏捷地行走呢?
科學家解釋道,答案在于線粒體DNA。線粒體DNA要比細胞核DNA更快地累積突變,一個人一出生他體內的細胞的線粒體就開始突變,我們對此毫無辦法。因此,即使細胞年齡只有人的年齡的1/3大,而細胞的線粒體卻與人同歲。比如皮膚細胞的線粒體突變能使組織膠原漸漸失去彈性,最終導致皮膚失去原有外形,形成皺紋。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保護或者修復線粒體DNA的方法,我們就有可能使人體細胞的衰老速度變慢。目前,科學家正在尋找可以達到這一目標的方法并找到了一些可行的方法。這可是一個好消息。
遺體捐獻
有一種形式或許能讓我們“永垂不朽”,那就是制成標本。
幾個世紀以來,醫學生一直用人的尸體標本學習解剖。今天供學生學習和研究用的尸體是由普通人慷慨捐贈的,而在過去則是來自那些被絞死的囚犯。隨著解剖學和外科學研究的擴展,尸體的需求量增加,于是有人用其他途徑獲得尸體。許多國家現行的解剖法案——管理遺體捐贈的法律——都源于1820年令人震驚的英國愛丁堡事件發生后頒布的最初的解剖法案。
當時在愛丁堡解剖教學中心,一具普通成人的尸體價格高達8幾尼(英國的舊金幣,值1鎊1先令),而某些特殊的尸體要價更高。有兩個愛爾蘭無業者為了獲取高額的利潤不惜濫殺無辜,先后殺了20多人,直到有一天,一幫醫學生在解剖一具女尸時認出了這個人——一個名叫瑪麗的妓女。他們中的一些人和瑪麗相識,而且知道她年輕且健康,沒有理由會突然死去。這一案件在愛丁堡引起了軒然大波,最終是一名兇手被絞死,一名被釋放,頗具戲劇性的是,被絞死的那個人的尸體最后也被送進了解剖室。1832年,第一部解剖法案在英國誕生。
不過,這部法律還是被一群“掘尸賊”鉆了空子,因為在法律上人的尸體不是一種“財產”,只要“掘尸賊”是在墳墓蓋上之前將尸體從棺材里拖出的,他們就不算褻瀆墳墓,只要不盜取尸體上的珠寶等陪葬物,其掘尸行為就是完全合法的。
如今,普通人生前立遺囑死后將遺體慷慨捐贈給醫學院,這成為醫學用尸體最大的來源。捐獻尸體的標準之一是尸體必須完整,這一標準排除了那些捐獻過器官或進行過斷肢手術的人。除了一定要完整外,進行過尸檢的尸體也不能用于捐贈,因為在尸檢時必須切斷身體的主要血管,這樣防腐液就不能流遍全身。由于這些原因,用于解剖研究的尸體通常都是年齡較大的人的,因為年輕人很少會自然死亡。
實際上,一個人將捐獻什么取決于死亡的情況,比如一名年輕女性在近幾年內自然死亡的概率是很小的,如果她死于某些意外情況,可以捐獻器官用于器官移植。只有當她死于不能捐獻器官的情況,而且死因沒有疑點因而無須尸檢時,才能完完整整地被抬進解剖室。
器官移植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器官必須要保持活性,并且在離開供者后盡可能早地移植入受者體內,這就意味著只有躺在醫院依靠支持系統延續生命的人適于這類捐贈。如果某人因車禍而死,當其抵達醫院時,器官已不再適于移植。唯一的例外是眼角膜,因為眼角膜沒有血供,保持活性的時間長一些。
不能用于移植的器官還可以用于醫學研究。澳大利亞有幾項科研工程面向志愿捐獻器官的人,其中之一是腦捐贈工程。該工程由悉尼大學實施并與威爾士王子醫學研究院有密切聯系。它的獨一無二之處在于,志愿捐獻大腦者在生前進行登記,并在一生中定期接受認知方面的測試,這樣就給研究者留下了其大腦功能的詳細歷史資料。目前已經有數百人簽字加入該工程,年齡最大者103歲。該實驗室的卡爾博士也是一名捐贈者。該工程實施不到一年,已經收集了12副大腦,這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目標。
每個人都將不可避免地死去,但有一種形式或許能讓一個人死后以某種形式延續他的“生命”。在一座醫學院的解剖陳列室里陳列著許多用木頭或玻璃匣子裝著的人體標本,在陳列室的最醒目處,一架人體骨骼高高聳立在玻璃柜里,它就是這個學院的解剖系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死后將自己的身體捐獻給了醫學教育事業……
相關鏈接>>
如何處理尸體
尸體的處理需要使用防腐劑。防腐劑是由多種化學物質組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甲醛,用于固定身體組織并阻止其分解,另外還含有苯酚,作為發酵阻滯劑。
防腐液在重力作用下由一條主要動脈——頸動脈或股動脈流入。然后尸體被存放于冰箱中3個月,以讓甲醛改變尸體內的蛋白質使其不被分解。
有一種用于將尸體以堅硬形式保存的技術,叫作“塑化”。該方法使用硬塑膠成分替換自然體液。塑膠可以使人體組織變硬,尸體因此能被擺放成任何姿勢。塑化法是德國解剖學家海特于1977年發明的。他將這一技術用在了他的展覽“尸體世界”中。該展覽展示了大量被部分解剖的人類和動物尸體。這一展覽引起了極大爭議,尤其是有幾起事件顯示,尸體展出并非都征得了捐贈者的同意。盡管這樣,塑化仍然是目前學習解剖的極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