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越新鮮,味道并不一定越鮮美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吃肉,應該對肉懂得很多了吧?其實未必。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越新鮮的肉,味道就應該越鮮美,但事實并非如此。實踐證明,要使肉味鮮美可口,必須經過一個“后熟”過程。
剛屠宰的豬、牛、羊、兔等禽肉,pH值呈中性,這種肉質地比較粗硬、缺乏彈力,切面發干,燉煮時,因肉中可溶性蛋白析出,使肉湯混濁,缺乏特有的香味。應將這種肉貯藏在4 ℃左右的條件下,經2~3晝夜之后,肉質就變得比較柔軟,富有彈性,表面干燥,并形成一層薄的“干膜”,切面多汁,有濕潤感,此時肉呈酸性。烹飪時容易煮爛,肉湯澄清透明,具有濃郁的肉香,肉質鮮嫩可口,易于消化吸收。這種肉質改善過程叫做肉的“后熟”。經過“后熟”的肉叫“成熟肉”或“排酸肉”。
肉“后熟”的原因是肌肉組織在酶的作用下,發生了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使肉由原來的中性或弱堿性變為酸性(pH值由7.1~7.2降到5.6~5.8)。
肉的香味從哪里來
許多人小時候都有過被紅燒肉的香味饞得垂涎欲滴的經歷。那么,肉加熱后為什么會發出香味呢?
其實,這種香味是由于肉中的水溶性成分和脂肪變化產生的,其成分有氨、硫化氫、胺類、低級脂肪酸等。肉的香味,在一定程度上因加熱的方式、溫度和時間而各有不同。實驗表明,加熱時間在3小時以內時,隨時間增加香味也增加,超過3小時,隨著時間的延長,香味卻減弱。所以,煮肉時宜先用急火煮開,后用文火煮熟,時間一般不超過3個小時,味道最佳。為保持加熱肉的香味,烹調時用旺火急炒,或者用上漿掛糊等方法,可使肉味更香。
肉煮熟后,聞起來香,吃起來也很鮮,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形成鮮味的主要物質是谷氨酸和肌苷酸,肉香味是由氨基酸或低分子肽與糖反應的生成物所形成的。所以,烹調畜禽肉類時,加入糖和味精既可調味,增加肉的鮮度,又能促進氨基酸與糖的反應,產生誘人的香味。
但是,畜禽肉在加熱時也會產生一些有害物質,如硫化氫,影響食品的口味和顏色,其產生的量的多少與汁液的酸堿度有關,在汁液呈酸性時產生量少,所以在烹制雞、鴨、魚肉時,加上醋既可調味,又能防過量硫化氫產生。
凍肉怎樣正確解凍
在生活中,許多家庭主婦為了趕時間,把凍肉從冰箱拿出來后,就放在溫度較高的地方,甚至直接放在熱水里解凍,這種做法是不恰當的。因為肉類在速凍過程中,其組織汁液完全凍成了冰,形成肉汁冰晶。這種冰晶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用熱水解凍時,肉汁冰晶很快融化,白白流失。經過這樣解凍的肉類就失去了一部分蛋白質和芳香物質。合理的解凍方法是將凍肉放在4 ℃~8 ℃的地方,或浸入冷水中自然緩慢解凍。這樣,肉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吸收水分,肉汁冰晶會重新緩慢融化,還原成汁液滲入肉中,使肉能基本恢復到鮮肉的性狀,從而保持肉應有
的營養與美味。
煲湯別忘記吃湯渣
現在,不僅是廣東人,全國其他地方的一些居民也開始喜歡煲湯了,但他們往往只喝湯,不大吃湯渣,認為營養全部在湯里,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
在煲肉湯時,肉里的一些含氮化合物如肌酸、肌酐、嘌呤堿等都溶在湯里,另外還溶有少量的氨基酸。這些使肉湯鮮美的物質叫做含氮浸出物。它們有刺激消化液分泌的作用,有助于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此外,湯里還有無機鹽,以鉀鹽較多,以及少量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B1、B2和尼克酸等。但是,就蛋白質而言,由于遇熱凝固,只有很少一部分水解為氨基酸溶在湯里,絕大部分仍留在肉里。因此,為了得到更多的優質蛋白質,仍需吃肉。
另外,畜禽肉中的脂肪,在水煮加熱時,如肉多水少,或者加熱過猛使水劇烈沸騰,就易形成脂肪的乳濁化,使肉湯變成白色渾濁狀態。同時,脂肪也易被氧化,使肉湯帶有不良氣味。所以,煮肉和煮肉湯時要注意,一水量不能過少,二避免用旺火長時間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