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是微生物侵襲天然有機物木質素和纖維素后,在溫、濕、光、氣刺激下,轉化成為人類“可葷可素、可食可補”的一種食物,就是我們常說的菌菇類,包括蘑菇、香菇、草菇、銀耳、黑木耳等。歐洲人把它稱為“上帝食品”,是一種有益于人體健康的美食品。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日健康食譜為“一葷、一菇、一素”。葷指魚肉之類,菇是各種食用菌,素指水果、蔬菜。食用菌為什么被擺上如此重要的位置?營養豐富是主要原因。雖然食用菌類的味道各有不同特色,但是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蛋、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食用菌屬于低脂肪食品,其脂肪種類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優于肉類。菌菇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為還原糖,如戊聚糖、甲基戊聚糖、海藻糖等,這些多糖體能降低人體血清膽固醇,降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
利用食用菌治病,早在明代《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香菇性甘、味平,有化痰理氣,健脾開胃,治風破血之功效。”近代醫藥研究部門深入探索,又有新的發現。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小組對香菇的醫藥價值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發現香菇中除了含有多糖外,還含有大量抑制腫瘤生長的物質。專家認為,銀耳藥膳對癌癥患者陰虛或放療病人均有益,特別是鼻咽癌放療后熱性反應及肝癌、肺癌、白血病、骨癌等中晚期出現腎陰虛者,用之頗佳。因此,食用菌被人們譽為“抗癌新兵”。另外,各種菇類都含有維生素D,常吃菌菇可預防佝僂病,促進生長發育。
我國人民食菇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年的《禮記·內則》中已有記載。南宋林洪撰寫的《山家清供》內容以素食為主,書中記載的“山家三脆”、“酒煮玉蕈”、“勝肉”等,均是江南特色菇類美食。在我國道教、佛教的經籍中,菌菇列為素食美味之一。寺院齋菜的主要原料是“五菇三耳”(香菇、草菇、蘑菇、平菇、金針菇和黑木耳、白木耳、毛木耳)。
中國菇菜有賞心悅目,膾炙人口的動人魅力。《呂氏春秋·本味篇》是世界最古老的烹飪論著,其中有“味之和者,駱越之菌”,強調菌菇在烹飪中的助鮮作用。清朝《隨園食單》中說:菌菇雖是素食,因其味重,故能“剛柔相濟”、“可葷可素”,置各菜中均能助鮮。菌菇烹飪方法最重火候。在《隨園食單》中有“蘑菇煨雞”,強調雞肉煨到八分功程,再下蘑菇煨二分功程,或以文火煨兩支線香為度。現代科學證明,菇體中核酸含量很高,在一定溫度條件下和一定反應時間內,在磷酸二酯酶的作用下,能使核酸降解為核苷酸而呈現鮮味。如果加溫時間過長或溫度過高,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核苷酸將繼續降解為不呈鮮味或呈苦味的核苷和堿基。由此可見,古代烹飪典籍中對烹飪菌菇的火候掌握,是完全符合科學原理的。
菌菇烹飪方法多樣,烹飪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清理浸泡從市場購回的食用菌,無論是鮮菇或是干品,首先要把蒂頭雜質削凈。因蒂頭是培養料基質殘留物,是不可食的部分。鮮菇清水洗凈,剔除粘附在菇體上的雜物后,再用清水浸泡30分鐘,有利于清除殘留物質。干品剪蒂,洗凈后,溫水泡發至恢復原狀后,再用清水洗凈。
合理選配配料適合與否,對菌菇風味有很大影響。香菇因其香味馥郁,可多作料配合,如香菇炒冬筍、香菇炒肉片、香菇豆腐湯、香菇粉絲等。竹蓀味道濃香,不宜單獨成菜,多與冬瓜、蘿卜、魚翅、干貝等配制湯菜。白靈菇、杏鮑菇、金福菇、牛肝菌質地脆嫩細膩,宜切片炒、燜、煨單獨成佳肴。平菇、鳳尾菇、金針菇、珍珠菇子實體薄小,炒菜、涮火鍋均可。烹飪菇菜的調味宜淡不宜濃。菇類富含賴氨酸、谷氨酸、核苷酸,本身就有一種獨特的甜鮮風味,所以在調味上一般應少加味精、姜絲、蔥花。氣味過濃的大蒜、香菜、八角、茴香、洋蔥等也不宜配料,以免沖淡菇菜風味。
掌握火候鮮干菇品烹調有別。鮮菇含水量高,應先置于熱水鍋中稍沸后撈起,再旺火炒煮至熟即可。如若炒煮過熟,會使菇體組織收縮緊實,失去脆嫩口感。而干菇因通過烘烤,菇體柔韌,耐燉耐蒸,宜與禽畜肉類同烹,但必須先將肉類烹至八成熟后,再把菌菇投入。
我國地理氣候多樣,山川河流縱橫,林野草原遍布。每當春秋雨后,在廣闊的原野上,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菌蕈便破土而出。然而野生菌菇中,有毒素的菇有300多種,誤食就會引起中毒。其中有30多種毒菇能使人致命,因此每年都有數起誤食毒菇死亡的事故。所以,對未經鑒定或民間傳統尚無食用習慣的野生菇,切不可隨便取食。
另外,對人工馴化栽培成商品上市的菌菇,其食用也有禁忌。如鮮菇發生霉爛變質的不宜食,因為霉爛菇體多被病菌腐蝕,對人體有害。木耳紅棗湯忌與海鮮同食,否則易引起腹痛、腹內脹氣。金針菇應避免過度烹煮,患有紅斑狼瘡或關節炎的病人也最好不要吃,以免導致病情加重。銀耳滋膩,凡外感風寒引起的感冒,以及陽虛畏寒怕冷者不宜食用,若銀耳食后有胃積停滯或大便泄瀉者,也要暫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