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十多年來,隔絕紫外線的天然屏障臭氧層正在逐漸變稀薄,甚至出現破洞,臭氧層每減少1%,紫外線就增加2%~3%,過量紫外線長驅直入,已經影響到人體健康。人類正為持續上升的紫外線輻射所擾。
紫外線傷害眼睛
紫外線加速皮膚暗沉老化,或引發皮膚癌,早已為人所知,但少有人知道,紫外線對眼睛也會造成傷害。長時間曝露在陽光中,不但容易讓眼睛提前退化,增加罹患白內障的機會,年老時得眼疾甚至失明的危險性也會提高。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1 200~1 500萬人因白內障而失明,估計其中300萬例與暴露在紫外線中有關。白內障是指晶狀體老化渾濁。晶狀體是眼睛抵抗紫外線的天然保護層,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中,透明晶狀體就會變得渾濁,犧牲自己去保護眼睛免受傷害。
近來醫學專家發現,過量紫外線也是導致視網膜黃斑退化的主因。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長達10年追蹤超過2 000名43歲~86歲的人發現,青春期、三十多歲時一天曝曬太陽超過5小時以上的人,10年內出現黃斑退化初期癥狀的幾率比一天在陽光下不到2小時者高出一倍以上。此外,年輕時曾曬傷10次以上的人,10年內出現黃斑退化的比例也比沒曬傷的人要多出1倍。
以往人到了50歲才會出現眼睛老化問題,現在30~40歲左右就可能會出現,甚至更早。研究也發現,經常曬太陽的人,只要戴上帽子和太陽鏡,危險至少可降低一半。
特殊人群盡量加強防護
有些人對光特別敏感,因此需要加強紫外線防護。
兒童兒童的皮膚、眼睛組織脆弱,過度曝曬容易受傷。
淺膚色者研究發現,膚色淺的人對光較敏感,容易曬傷,這也是黃種人罹患皮膚癌幾率比白種人略少的因素之一。
光敏感者如果你發現身體皮膚暴露在陽光的地方,有脫皮、紅腫或脫屑現象,可能是對光敏感。
藥物性光敏感者歐美研究報告指出,服用某些藥物,也會讓皮膚對光較敏感,如抗生素、磺胺藥、利尿劑、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口服避孕藥、降血壓藥、人工甘味劑等。
患眼疾者使用散瞳劑治療近視、白內障手術后、患角膜炎、戴隱形眼鏡的人,眼睛會對光線變得敏感脆弱。
另外,高山、海底、水面、沙子、混凝土建筑物或雪地容易反射紫外光,要特別注意。如果是長時間待在戶外的工作者,如農民、交通警察、建筑工人、電焊工人或駕駛員等,不要忘了做好紫外線防護工作。
抗紫外線=健康
以往抗紫外線被定義為“愛美”的表征,彷佛只有女性才需注意抗紫外線。現在,更多研究證實,過量紫外線確實會造成身體組織器官損壞。
長時間外出應適當保護自己,涂上防曬油、戴上帽子,避免紫外線傷害。盡管抗紫外線產品及技術日新月異,但仍無法完全阻隔紫外線的侵害。面對市售各式各樣號稱“抗紫外線”的商品,從頭發噴霧、防曬乳到衣服、太陽鏡等,很容易讓人有錯覺,以為用了這些產品,就可以從此脫離紫外線的魔掌。“不是穿了擦了就可以達100%防護效果。”專家提醒,運用遮陽產品,并非保證可以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它們只是降低陽光對皮膚的直接傷害而已。國外研究也證實,既使高系數防曬乳液,也無法100%擋掉紫外線,只能當成第二線防護措施。
澳洲消委會提醒民眾,第一線的抗紫外線措施,就是避免早上10點到下午2點外出曝曬,非不得已也盡量找陰影遮蔽。他們特別提出“影子”理論,教導民眾如果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或影子短過自己身高,表示陽光正強,應該要趕快找地方躲避。出門前看看氣象局的紫外線指數預報,看看出門是否要有保護措施。
躲避紫外線只是消極抵抗,最重要的是,珍惜資源,停止繼續破壞臭氧層的行為。美國環保署估計,臭氧層每減少2.5%,地球每年就要增加15 000個皮膚癌患者。
保護臭氧層,對抗紫外線,可以從省電節能開始做起:1. 三樓以下,盡量爬樓梯,少用電梯,增加運動量; 2. 多用電扇、自然風取代冷氣空調;3. 可在建筑物四周種植花草植物,降低溫度,減少空調使用;4. 平日可采用高效能省電產品,如節能燈泡等。真心愛惜環境,才是對人類的最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