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一天,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告訴考生,該市今年高考錄取率會保持在70%以上,勸他們不要過分緊張。確實,比起他們的哥哥姐姐來,現在的競爭似乎并不那么激烈,70%的北京考生,74.5%的遼寧考生和80%的上海考生都能如愿以償考上大學。他們應該輕松很多。
高中階段提前分流、高等學校擴大招生,已經大大拓寬了“千軍萬馬”要過的那座“獨木橋”。除了大幅提升的錄取率,整個社會也在盡量為高考營造輕松的氛圍:為了不使“一考”定終身,取消了高考年齡限制;為了讓學子們正常發揮,全國統一高考時間從東亞大陸最炎熱的7月份提前了一個月。
盡管有一千個不必緊張的理由,卻有一千零一個理由讓考生們感到緊張。這次考試與考生們從小身經的千百次考試是如此的不同。考場外有警察、警戒線和不愿離去的父母;進入考場要經過比進機場還嚴的檢查——手機乃至飲用水都是違禁品;考場內有“球型監視器”。為了這場考試,很多城市設置了車輛禁行線路、停開了城市輕軌,所有這一切都在向考生暗示,高考仍然是一場命運攸關的戰斗。
不能輕松面對高考,自然有基于現實的考慮。考生和家長們知道70%、80%的錄取率,也同樣知道這里有“985高校”、“211高校”、“一本”、“二本”、“專科”、“商職”的區別。將在今年走上就業崗位的大學生剛剛被定位為“普通勞勸者”,更讓他們不敢忽視“天之驕子”稱號之下的實質差別。
然而,高考仍然如此沉重,還是因為它并未卸下肩頭的使命。對大多數將要長成的中國少年來說,要證明自己,高考仍然是一次最公平的機會。
用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歷史上曾被無數才子學士鞭笞痛責,但它能流傳千年,直至孫中山先生蹄造民國,仍將“考試權”列為“五權共和”中的一項。那是因為,人們發現考試雖非選拔人才的最優選擇,卻是一個遠遠勝過任人惟親、門閥察舉的“次優選擇”。
人們在尋找歐美國家中學生面對“高考”心態輕松的原因時,總是會提到他們的大學采取多種評價機制來選拔學生。比如美國的大學錄取學生時,“高考”(即聯邦高中統一水平測試SAT)成績只是一個不太重要的參數,而高中各科平均分數、學生的特長、社會活動、志愿者經歷,表演和比賽成績以及校長、老師或其他著名人士的推薦信,對中請到好的大學幫助板大。
要學到這種輕松,學到這種主要以平時成績為依據的評價體制,不應該忘記一個前提,那就是普遍有效的信用機制。換句話說,就是讓大學能夠相信每一張高中成績單和每一封老師、校長的推薦信。
沒有建立起這種信用機制之前。要想讓受教育權盡可能地公平分配,還得守住高考這道最后的防線。高考的使命如此重大,監考一方也不敢放松,需要調動一切手段來確保這次“集中檢驗”真實可信。今年高考,教育部對全部監考老師進行了針對高科技作弊手法的“反作弊”培訓。“金屬探測器”、“手機屏蔽器”、“指紋辨別機”等高料技設備也第一次搬進了考場。
讓大家都輕松起來的一個辦法是,中學為自己開出的成績單負責,老師為自己的推薦信負責,學生為自己入學申請上的每一個字負責,用平時的嚴謹取代面對惟一機會時的緊張。這種普遍的信任機制將給社會成員提供很多次證明自己的機會。
多次機會,多種評價體系帶給年輕人的不光是高考時的輕松心態,更重要的是它能最大限度地解放人的創造力。人們不得不用高考這樣的一次性檢驗手段來選拔人才時,能納入考察范圍的知識和能力非常有限,而人的稟賦千差萬別,一次性檢驗一方面會令特殊人才流失,一方面限制個性發展。造成知識結構同質化。
科舉這一類應試教育發端之前,教育家們尚且知道,“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主張“因材施教”。一次性考試選拔制度給大多數人帶來相對公平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間培育出一種“應試人格”。人們總是根據考試命題人的思路來確定自己的求知路線,長此以往,就在個人興趣與知識之間劃上了一條鴻溝,培養出一群知識同質化的學人,也埋沒了獨特的天賦。
習慣了預設知識范圍的“應試者”還被培養出一種依賴性,人們不難發現,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遭遇就業困難時,反而缺乏其他勞動者那樣的自主創業精神。
時代呼喚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最重要的標志就是富有自主意識和不受傳統拘束的強烈個性。培育這種人才,必須改變知識與個人興趣之間的緊張關系,讓每個人的天才稟賦自由馳騁。這就需要變革人才選拔制度,以更豐富多彩的評價體系來選賢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