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方人開始發(fā)現這一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類似的觀念對他們未來的經濟生活將會產生有利的一面時,它在今日中國卻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擯棄
《阿甘正傳》里有句著名的臺詞:“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粒是什么滋味。”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了未知性,即便是阿甘這樣的傻子,也似乎深知其中的道理。
但在《別著急吃你的棉花糖》的作者喬基姆·德·波薩達博士看來,生活卻非如此。如果能夠克制你的欲望,就好比暫時地把手中的棉花糖放到一邊,別去吃它,往往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波薩達博士的理論依據要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曾對600多名四歲兒童進行了一次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人員交給每個兒童一顆棉花糖,并告知他們,如果在15分鐘內能忍住不去吃它,將可以獲得另外一顆作為獎勵。在之后的跟蹤觀察中發(fā)現,那些能夠克制自己等到第二顆棉花糖的孩子,在學校表現更為優(yōu)異,與人相處也更為融洽。
同樣,這一規(guī)律也可應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特別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以克制眼前欲望來獲得未來的長遠利益這一方式更為符合他們的生活智慧。所謂節(jié)儉持家的美德正是基于這種考量,盡量控制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開支,來換取家庭的大件開銷,電視機、冰箱、子女就學、住房等等,這樣的行為在上世紀的中國家庭中屢見不鮮,同時也順帶使得中國的銀行儲蓄達到了西方國家不可想像的超大規(guī)模。
但有趣的是,當西方人開始發(fā)現這一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類似的觀念對他們未來的經濟生活將會產生有利的一面時,它在今日中國卻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擯棄——被認為是過時甚至應該完全拋棄的。而崇尚西方的意識,也使得他們認為自己應該像西方人那樣去花明天的錢才更為明智。顯然,他們成為了會選擇在第一時間吃掉手中的棉花糖的人。
但事實上,這種消費行為上的犬儒主義毀掉的不僅是追求過程中的滿足,更對未來的規(guī)劃進行了透支和制約。也許,當前國情是鼓勵全民消費,好拉動整個經濟潮勢,這種行為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隨之出現的很多超常消費現象卻不能不引起深思。比如許多城市白領中所流行的“月光族”,在揮霍欲望的同時,不得不度日如年地等待著發(fā)薪日的到來,另一方面,每月準時出現的賬單和還貸壓力把他們牢牢地束縛在寫字樓的單元中,以至于完全喪失了對未來的自主和期待。
無奈的是,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要做到按部就班地吃棉花糖已經十分困難,更何況是把今天的棉花糖留到明天。
但也許有人對此會不以為然,是否選擇吃掉手中的棉花糖只不過是性格上的些許差異,忍耐10分鐘和忍耐15分鐘也沒有太多本質上的不同,甚至可以用“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的經驗來駁斥,果斷地確保眼前的利益或許才是更優(yōu)的選擇。特別是,他們還會有一種波薩達博士永遠不會想到的擔心——如果說好不吃就會再給一個棉花糖的承諾只是個騙局怎么辦?如果這也成為了當年斯坦福大學實驗的一部分,這個結果似乎才能引起重視,是個更有價值的參考。
(《別著急吃你的棉花糖》喬基姆·德·波薩達著中信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