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位優秀的民族資本家,鑄就了南洋公學歷史上最初的騰飛,為交大定下了橫跨三個世紀的品格與氣象
閑暖的陽光斜斜地射進新上院敞開的前門里,一直伸展到立于大廳正中的一尊銅像上。
每天,不計其數的學子們涌來,或端坐受學,或聆聽教誨,川流不息。被無數人擦身而過的這尊老者的半身銅像,則是頭戴花翎,胡須長長,神色嚴峻,目光深沉。在他的正面,書寫著這樣幾行字:“交通大學創始人盛宣懷,1844年生,1916年卒”。
這座名為“新上”的院樓是上海交通大學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很難想像,這個有著110年傳奇歷史的學府,就是從一位看上去普通而瘦削的老者那里誕生出來的。
但事情卻從來如此,一個傳奇的背后,總是會有另一個傳奇。
一個商人的強國夢
1844年的中國,一場長達大半個世紀的噩夢才剛剛開始。7月,清政府與美國簽訂《望廈條約》;10月,又與法國簽訂《黃埔條約》。古老中國的大門,正無奈地向西方列強逐步敞開。
也正是這一年,盛宣懷出生于江蘇武進的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他命運里的跌宕起伏,注定要與這個國家的興衰榮辱緊密相連。
那時,科舉制度仍是讀書致仕的正途。但國運日艱,只懂得埋首讀經的傳統知識分子已無法擔當匡時濟世之大任。盛宣懷多次應試,卻屢屢受挫,最終他絕意科舉,傾其心力致實學、辦實業,投身洋務運動,以實現國富民強之夢想。李鴻章對他深為器賞,他的才具在波瀾壯闊的洋務運動中,終得以盡情發揮。
中國歷史上的諸多第一,皆由盛宣懷創下:他參與興辦了中國第一家航運企業——輪船招商局,中國第一家電訊企業——電報局,中國第一家近代銀行——通商銀行,中國第一家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開主持修建第一條南北干線鐵路——盧漢鐵路。洋務派掌握的輪、電、煤、紡四大企業,盛宣懷直接管理者有其三,遂成為清末洋務派官吏中最大的實業家,其成就也每每為后人所稱頌。
在辦理洋務的過程中,盛宣懷深刻體會到因“不諳文語”,則“每逢辦理交涉,備嘗艱苦”。他認為“西國人材之盛皆出于學堂”,要使洋務事業不斷發展和鞏固,必須培養通曉外語和掌握技術的新式人才,否則將一事無成。
1895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值得記取的年份:中日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天朝大國幾千年來的自傲與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的夢想一同遭遇幻滅。人們終于清醒地意識到,要救國圖存,僅靠興辦企業、打造軍隊,還遠遠不夠。
“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盛宣懷提出了這一主張。一位商人強烈的救國濟世情懷,皆包含于這十二字之中。1896年,盛宣懷于1895年創辦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前身)之后,又捐資于上海徐家匯購買基地,籌建南洋公學,即今日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在《請設學堂片》中,他寫道:
“中國遣使交鄰,時逾廿載,同文之館培植不為不殷,隨使之員閱歷不為不廣,然猶不免有乏才之嘆者,何歟?毋亦孔孟義理之學未植其本,中外政法之故米通其大,雖嫻熟其語言文字,僅同于小道,可觀而不足以致遠也。”
辦一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新式學堂,是盛宣懷對南洋公學的期望。以北洋大學堂為鑒,根據中國實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盛宣懷進行了更深的思考和謀劃,提出了更高、更全的辦學設想。上海是人文薈萃,經濟領先之區,地理位置也得天獨厚,盛宣懷希望能憑借上海的地域優勢,將南洋公學辦成培養各項及各級新政人才的大本營。他親任督辦,負責學校大事謀劃和決策,1897年春又親自到何嗣焜府上,聘其為公學總理,相當于校長,負責處理全校大小事務。
后任校長唐文治曾評價盛宣懷道:“當世論公(盛宣懷)政績者,曰輪船、鐵路、郵電,而公實以學校作根砥。”盛宣懷的一生有著豐富的辦學實踐,除了北洋、南洋兩所高等學校外,他還創辦了天津電報學堂、上海電報學堂、天津中西學堂、吳淞商船學堂等。盛宣懷曾這樣解釋自己辦學的目的:“人笑我收效不能速,十年樹人,視十年若遠,若不樹之,并無此十年矣!”
在任南洋公學督辦期間,盛宣懷幾次頂住各方面的壓力,知難而進,矢志不渝地把學校辦下去。1902年發生“墨水瓶事件”(南洋公學的一次學潮,盛在其中的角色歷史學上評價不一),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凱為擴張個人勢力,企圖借此機會一舉搞垮南洋公學。他要盛宣懷停辦南洋公學,開將停撥辦學經費,意欲趁勢奪取盛宣懷在輪船招商局及電報局的控制權。盛宣懷并不退縮,他一面致信袁世凱,說明南洋公學的重要性,一面通過收縮辦學規模和起用積存和勸募的方法解決經費問題,袁世凱的陰謀終于未能得逞。
1905年,盛宣懷辭去南洋公學督辦一職。他在學校的權力雖然告終,卻依然密切關注著公學的發展。學生留洋及新專業的創辦等事務,皆傾注了盛宣懷的心血。正是這位優秀的民族資本家,鑄就了南洋公學歷史上最初的騰飛,為交大定下了橫跨三個世紀的品格與氣象。
“師道立則善人多”
洋務運動雖然遭遇挫敗,其精神、其追求卻化作了新式學堂堅實的根基。110年來,求真務實、嚴謹治學、銳意革新、愛國榮校的優良校風已經根深蒂固,為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鐫刻下了鮮明的精神氣質。大多數接受采訪的交大校友都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交大的歷史傳統是他們最大的驕傲。
洋務運動幾十年的經驗告訴盛宣懷,為救中國,必須培養能夠“學成致用”的人才,像舊式儒生那樣只會填詞吟詩是行不通的。因此,他要求學生在研習“西文”、“西藝”、“西政”、“西技”時,特別注重實踐。他強調按照社會的需求來設置學科、安排課程、布置教學。當時南洋公學外院主要開設地理,理科、筆算、珠算、習字、圖畫等課程,完全不同于中國舊式私塾和書院的課程,具有廣泛的社會實用性。他要求學生講求實用,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積極動手操作,鍛煉實際工作的能力,使學生畢業后具有普通學科的專長。
隨著時代的變化,盛宣懷及時改變專業設置,及時添設新的學科。如為迅速培養翻譯人才,他辦了譯書院、東文學堂;為了適應清政府經濟特科的選拔,他又精心開辦了“特班”,專門培養政府官吏;為了鐵路事業的發展,還專門開辦了“鐵路班”。在盛宣懷看來,既然興辦公學是為了培養真正成為能滿足時代之需的新式人才,則學校制度也不應墨守成規,一切皆隨時代需要所動。
1897年4月,盛宣懷又做出了一項開天辟地的改革:上奏請求清政府免除新設各學堂學生的歲科兩試。在奏章中他寫道:“中西各課精進難而荒廢易,一暴十寒,卒業何日。……擬請嗣后新設各學堂書院內學生,凡系增附生一體免預歲科兩試,使得專精新學,以仰副朝廷育才致用之至意。”盛宣懷把這篇奏折直接遞交到了光緒帝手中,光緒即以朱批“著照所請,禮部知道”。就這樣,科舉制度先在南洋公學停辦了。這離全國性廢除科舉制度的1905年,尚有八年之久。交大人深為自豪的大膽創新精神,亦可溯源于此。
待何嗣焜上任后,即主持起草《南洋公學章程》,將學校分立外院、中院、上院、師范四院,逐級遞升。外院相當于小學,中院相當于中學,上院相當于大學,師范院即師范教育。這一從低到高、分層設學、相互銜接的制度,囊括了普通教育的全過程,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系統。因此,《清史稿》認為,南洋公學是中國教育有系統組織之肇端。“師道立則善人多”、“蒙養正則圣功始”,這些教育思想在當時無疑開風氣之先。
盛宣懷對南洋公學教習的待遇是優厚的,平均每月支付給總理、監院、總教習、教習及各司事等的薪金逐年增長,到1902年達到2368兩銀子之多。對任教多年的教習,還給予出國進修機會,對工作辛勞、教學達五至八年以上的教師進行表彰。這些措施有利于培養和穩定師資,促進了公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無論招生考試還是學籍管理,課堂教學還是實驗實習,升級留級還是留學出洋,操行評定還是體育鍛煉,南洋公學一律“嚴字當頭”。大學物理等基礎學科被稱作“霸王課”,考試中高達30%的硬性不及格率令學子暗暗咋舌想不用功也難。
“光輝吾國徽便是光輝吾校旗”
110年來,交大幾經變遷,校歌也幾度更改。但在校友張生眼里,最能體現交大精神的那首,還是出自老校長唐文治的手筆:
“珠光燦青龍飛,美哉吾國徽
醒獅起搏大地,壯哉吾校旗
愿吾師生全體,明白其中意
既醒勿睡,既明勿瞇,精神常提起
實心實力求實學,實心實力務實業
光輝吾國徽便是光輝吾校旗”
在交大的歷史上,唐文治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名字。1907至1920年,他擔任交大校長,是早年交大校長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在明確學校定位、改革人才培養制度上功不可沒。他出任校長前一年,交大剛剛由一所旨在培育“內政、外交、理則”方面人才的新式公學轉變為由郵傳部管理的高等實業學堂。交大以理工為重的傳統,也正是從此時建立起來的。
在提倡“求實學、務實業”的同時,唐文治作為國學大師,也尤其注意保持國粹,重視學生的國文教育。崇德、尚實、重文、健身,這四條辦學思想,是唐文治留給今日交大的寶貴財富。
唐文治在任期間,清廷覆亡,學校改為國民政府交通部直轄,于1912年換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這也是“交通”之名的由來。從此,交通大學這一校名被一屆又一屆交大人傳承不輟,成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一塊金字招牌。
1920年12月14日,交通大學迎來了校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日。時任交通總長的葉恭綽在提交北洋政府的呈文中提議,為統一學制起見,將交通部部屬的四所學校,即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京郵電學校、北京鐵道管理學校。列為大學分科,而以大學總其成,名曰:交通大學。1921年5月,交通大學正式合組成立,上海工業專門學校相應改組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
那個時候,交大是國內公認的頂尖高校之一。但當時的學生也許并沒有想到,交大可以擔當起“東方MIT”的美譽。“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1929年考入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畢業后即考取清華留美公費生,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工程系學習。他剛到M1T就驚訝地發現,上海交通大學的課程安排全部是“照抄”此校的,就連實驗課的實驗內容也都是一樣的。在回憶母校的文章《回顧與展望》中,錢學森寫道:“交通大學是把MIT搬到中國來了!因此也可以說上海交大在當時的大學本科教學是世界先進水平的。”
“民智日開,人才蔚起”,盛宣懷創辦公學之始的夢想,終于在后人手中逐漸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