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興衰的實質是,有的國家從“中心”向“外圍”滑落,有的則從“外圍”逐漸走向“中心”
在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中,中國經歷了連續、快速的增長過程,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也與日俱增。這些“關注”體現在產品、需求和軍事方面,也體現在人們的意識層次上。如何把握這一新的力量現實?中國將走向何方?中國是威脅呢還是機遇?這些問題吸引著各國的政治家、商界人士、學者甚至普通的白領藍領雇員。
“中國”不再是遠方虛幻的國度和飯后客廳里漫無邊際的談資,而變成了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新現實。
張劍荊在《中國崛起:通向大國之路的中國策》一書中,明確把這些問題的討論界定在全球主義,即全球化背景下。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只能選擇“和平的崛起方式,并且這是全球主義時代的大事件。
發生在全球主義時代的大國崛起同發生在民族主義革命時代的大國崛起,有著不一樣的路徑。從19世紀后期開始,歐洲占主導地位的社會運動,是王朝國家向民族主義的轉型。在20世紀的頭30年,民族主義成為一種主宰性的思潮,在此期間,世界主要的社會政治運動,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要與它攜手合作或至少不同它作對,否則就不可能成功。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1914年8月,歐洲各國的社會主義政黨在最后關頭全部轉向了支持本國政府的戰爭決定,其邏輯就是:不這樣做,就等于政治上的自殺。
在那個時代,民族主義支配下強國競逐生存空間是主要的國家理念,而在今日全球主義時代,生存空間已經成為一個過時的詞匯,很少有國家再奉行這樣的邏輯。尤其是在冷戰結束后,民族主義失去了進攻的勢頭,在全球范圍內出現了衰落的趨勢。這也要得益于對兩次世界大戰的反省、核武器的毀滅性威力引起的恐懼以及全球性問題的出現。這些因素合在一起,引起了全球性的思考,其結果就是全球主義,即全球化產生了。
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任何國家都難以再通過軍事戰爭手段主宰世界,而是主要依靠科技和文化力量去贏得世界、發展自己。大國興衰的實質是,有的國家從世界的“中心”向“外圍”滑落,有的國家則從“外圍”逐漸走向“中心”。
國外有學者認為,中國目前所發生的劇烈變化,就像早期英國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百年難得一遇的。但問題是,當我們進入到全球化時代的時候,不得不去
處理“前全球化時代”的問題,不得不去同那些未終結的幽靈周旋。這些先前時代的幽靈就像馬克思描述的那樣,時常穿著新的衣服,來到我們身邊。與當代人迫切的議事日程一樣,占據著顯要的位置。
中國崛起與全球主義的互動,將是把握我們這個時代的主要線索,我們理當期望出現兩者相互推進的良性格局。中國發展本身就是對全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最大貢獻。中國的發展也是世界反貧困的一部分,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當然,中國的發展絕不是建立在對外擴張的基礎上,而是實行和平發展的戰略。
(《中國崛起:通向大國之路的中國策》張劍荊著新華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