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成安,一個曾名不見經傳的“上訪大縣”,居然成為中央政策研究室“構建和諧社會研討班”上惟一一個縣級代表。實現這個轉變,關鍵在于找到了一條走向和諧的獨特道路。
群居的人總會產生矛盾,社會和諧不和諧,要看政府解決矛盾的能力和效率。長期以來,中國人把提高政府效能的希望放在領導人的正直和勤政上。成安人碰到了一位并不滿足于以清官的名聲留名史志的縣委書記。這位縣委書記清醒地認識到,個人鞠躬盡瘁,事事親力親為,雖然能夠迎合老百姓的清官心理,但靠一己之力,畢竟解決不了多少問題。因此,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建立制度保障的理性思考上。
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向堅持民主集中制,反對個人意志凌駕于集體意見之上。成安不是用喊口號、走過場來落實這些原則。他們通過“通透式辦公”、“黨委常委票決制”兩項制度創新,把這些原則變成了人民群眾能夠耳聞目睹的現實。
每一位成安農民能夠隨時打通縣委書記的電話,傾訴自己的苦惱,這樣的身教,恐怕勝于無數次大會小會上慷慨激昂的言傳。但如果僅僅是領導一個人“通透”,他縱有三頭六臂也化解不完社會上眾多的矛盾。具有現代意識的領導者必須認識到,只有擁有行政權力的人都變得“通透”之后,“上訪大縣”才會成為“和諧之縣”。成安黨政機關全部實現“通透式辦公”,這一制度創新成為成安社會邁向和諧的起點。
毋庸諱言,“通透式辦公”確實損害了部分官員的利益,小到跟普通公務員同坐大辦公室失去的成就感,大到因為“公事公開辦”不得不放棄的暗箱操作機會。這給各級政府官員帶來了各種“陣痛”。這些“陣痛”之所以沒能傾覆這項了不起的創新,是因為它背后有另一重制度保障。
成安貫徹民主集中制非常嚴肅,在各項人事安排上,以“票決制”取代了內部議決和舉手表決。“票決”結果得到尊重,改變了過去民主測評具體結果保密,可以用第一名,也可以用第三名的做法。成安的“票決”,只用第一名,票數當場公開,讓同事和群眾服氣。制度創新保證了成安的黨內民主過硬。
成安的事實證明,在民主集中制原則下充分發揚民主,能夠選拔出一支心甘情愿在人民群眾面前“通透”,愿意緊密聯系群眾的干部隊伍。長官意志決定升遷降黜,必然令干部眼光向上,而“票決制”卻能讓干部眼睛向下,贏得老百姓的信任,主動建立、疏通與群眾聯系的渠道,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
成安一系列制度創新,歸根結底,在于領導干部能主動“自我限權”、主動“還權”。行政、人事決定權,一直都是黨政部門最核心的權力,不還權于民、不自我限制這些權力,就沒有成安的諸項制度創新。這也是成安改革最難能可貴之處。
透明行政,敢于放權,首先需要制度創新的推動者有一種使命感,能夠正確看待手中的權力,不為己所用,不為利所動,積極主動落實“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的要求,推動創新。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有迎難而上的勇氣,不回避上下左右的矛盾。
創新的勇氣來源于對黨的事業的高度忠誠。這樣的忠誠,讓他們不滿足于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也不堅守“無過就是有功”,而是有勇氣去探索提高執政能力的新辦法,發掘黨的基本原則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現實條件下的內涵。
成安改革的推動者、縣委書記王曉樺總結他們的這一系列創新時說,這不是權宜之計,是一個戰略性的創新。戰略性創新,要解決的不是某個矛盾,不是一時一地的問題,不是在任期內創造一些直接可觀的政績。不以個人得失為依歸,所想所念是長治久安、千秋國運,是改革者最突出的品格。
成安將繼續創新,“預算公開制”是成安執政能力創新的下一個目標。新制度之間的良好互動產生的改革推動力,充分體現了制度創新的可延續性。與依賴領導者的個人素質制定政策、發展經濟、化解矛盾的舊方法不同,成安的政府高效、社會和諧,并非建立在多個偶然因素之上。這項由制度創新保證的改革,將向公開透明,高效廉潔的行政不斷前行。
成安是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具有普適性,是制度創新的另一個優勢。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是中央對各級黨組織和各級政府的普遍要求。成安的系列制度創新都是在這些基本原則的框架下展開;成安曾經有過的門難進、事難辦、臉難看,權力暗箱操作,曾經面臨的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也是各級黨委、各級政府面臨的普遍現象。
像成安那樣,本著對黨的高度忠誠,化矛盾為改革的動力,勇于創新,讓公開透明的權力運作成為各級政府的常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一定能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