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生產和銷售商得暴利、肉豬批發商得大利、養殖戶和豬肉零售商得微利,后果則由消費者來埋單
家住櫻花路的上海市民李薇萬萬沒有想到,平時對食品十分挑剔,以至于被一些朋友說成“矯情”的她,會因為瘦肉精而中毒。
9月13日,李薇從櫻花路菜市場買來排骨燉土豆和豆角,吃完后不久,感覺胸口有些發悶,第二天一早起來,心跳得厲害,手也抖個不停。她老公也有同樣的感覺,手抖得連敲鍵盤也難,一度無法工作。
9月15日,李薇從報紙上終于明白,原來她和老公的病征是瘦肉精中毒。據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局辦公室副主任陳國芳介紹,截至9月18日17時,共有409名患者到醫療機構就診,未出現死亡病例。
根據上海市藥監局等機構的調查,上海市食品安全聯席會議辦公室認定,導致本次多起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的豬肉,是生豬運銷戶李春林從浙江省海鹽縣牲畜屠宰加工廠購入上海。事故發生之后不久,上海多家媒體也報道說瘦肉精豬來自浙江海鹽,而這些豬的產地是嘉興嘉善和嘉興南湖區。而之后,新華社發表署名文章,稱嘉興方面認為該批豬肉豬內臟沒有流出嘉興、事前的尿檢也呈陰性。
到了9月19日,上海方面給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發了一個情況通報,該通報稱,“現已確認,導致本次多起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的豬肉,系生豬運銷戶李春林從浙江省海鹽縣牲畜屠宰加工廠購入上海。從該屠宰場的屠宰記錄發現,2006年9月12日晚,李春林實際收購并屠宰了274頭豬。這些豬分別通過顧建良、吳文龍兩名中間人介紹收購。其中144頭購自平湖區新豐鎮朱某的養殖場,130頭購自嘉善縣姚莊鎮徐偉忠的養殖場。該批次274頭豬中,僅210頭有宰前檢疫證,另64頭由駐場檢疫員違規補開。”

據李春林交代,這些豬宰殺后,189頭運往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9009和9055號攤位,批發給了上海市內66個貿易市場,其余85頭運往上海楊浦區軍工路國泰批發市場1號攤位(攤主杭忠財為李春林妹夫),另外,所有豬肝、豬肺等內臟,均以每斤0.2元的價格當場銷售給了該屠宰場周邊的小販。
也就是說,按照上海方面的調查,瘦肉精豬肉來自浙江,上海等地的媒體報道中,也確認了這一點。
問題豬肉到底來自何方
9月26日前后,本刊記者來到嘉興采訪,當地相關官員反復說到一句話:“問題豬肉未必從嘉興流出”。
張君敏是嘉興農業經濟局原畜牧處處長、最近才成立的嘉興畜牧獸醫局副局長,她認為,上海方面的說法還有一些疑問需要核實。
張君敏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我們在網上得到上海瘦肉精中毒事故的豬肉可能來自嘉興的消息后,海鹽縣展開了這方面的核實調查,我們確實有生豬檢驗證明開了出去,豬內臟中有300公斤的大腸,檢驗證明上寫的是“豬副產品”,但檢驗員看到的確實是大腸。至于其他的豬肺、豬腎、豬肝,都不在檢驗之內。在檢驗過的這批豬中,肝、腎、肺應該沒有流入上海市場。”
為何豬內臟有沒有流出嘉興市場是個關鍵問題呢?張君敏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從技術角度來看,多數瘦肉精中毒者是因為吃了豬內臟,因為瘦肉精在豬肺、腎和肝等器官殘余量比較高,如果提前結束使用瘦肉精,則豬肉中的瘦肉精含量很小,如果連吃子豬肉都會引起中毒,那么這頭豬的瘦肉精使用量肯定非常高了。”
也就是說,如果嘉興方面能證明當時嘉興確實沒有豬內臟流入上海市場,而上海瘦肉精中毒有一批是吃了豬內臟造成的,那就說明上海市場的那批問題豬肉可能不是從嘉興流出的。
另外一個疑點是,據李春林交代,今年9月12日晚在海鹽縣屠宰場共屠宰了274頭豬,這些豬都是通過兩個中間商采購得來。兩名中間商分別稱,嘉善縣姚莊鎮一養殖戶供應了130頭生豬,南湖區新豐鎮一養殖戶供應了144頭。但在各方前往調查時,南湖區的養殖戶則堅持自己只提供了120頭。相差的24頭究竟從何而來,需要進一步核查。
嘉興市有關人士稱,這其中的24頭豬可能是問題關鍵所在。
據浙江省海鹽縣畜牧獸醫站的檢驗檢疫記錄,根據有關部門對嘉善助旺鎮姚莊村徐某的核查,確認其銷售生豬130頭但從未使用過“瘦肉精”,而對南湖區朱某的核查也表明,其銷售生豬為120頭,也沒有使用“瘦肉精”,且售前尿樣抽檢為“瘦肉精”陰性。
上海市藥監局辦公室副主任陳國芳則表示,這批問題豬肉來自浙江海鹽沒有問題。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上海市這次瘦肉精中毒中,根據我們了解,都是因為食用了豬肉而不是豬肝。檢測結果表明,瘦肉精含量為1165.05ug/kg,這個含量已經相當高了,而這只是豬肉。如果是內臟,那結果十分可怕,很可能會出現死亡病例。”
嘉興市有關人士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現在嘉興市警方也介入了調查,但關鍵的人證李春林和嘉興兩個養殖戶都控制在上海警方手里,要得到確切的事實真相,就需要這三個人交代真相。我們嘉興方面也希望盡快得出確切結果,如果這批豬肉確實是嘉興產的,那我們肯定要找出相關責任人,讓他們接受法律制裁,我們在各方面也改進工作,但如果不是嘉興方面產的,也希望能早日澄清。”
毫無疑問,批發戶和兩個養殖戶的口供目前至關重要,本刊記者9月26日、27日數次前往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了解情況。該局宣教科負責人張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任何案件,在法院審理完畢之后,一切細節才能對外公布,而且瘦肉精又不是一般的經濟案件,影響范圍很大很敏感,我們不能隨便說話。”
誰在賺取瘦肉精暴利
除了上海近年已發生7起瘦肉精中毒事件外,廣東、浙江等地都發生過瘦肉精中毒事件,發生頻率比以前大為增加。在一些專家看來,瘦肉精事件頻發可能和養豬產業不景氣有關。
張君敏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瘦肉精確實能夠給不法養豬戶帶來利益,現在城市居民都喜歡吃瘦肉,不喜歡肥肉,瘦肉型豬比肥肉豬肯定好銷,價格也相對較高,現在農村的收購價中,豬販子可能愿意出比普通豬高2~3毛錢每斤的價格,也就是說,如果一頭出欄毛豬是200斤,用了瘦肉精之后則可以增收50~60元。”
張君敏說,養豬行業是微利行業,最近一年來,許多養殖戶每養一頭豬可能要虧損60元,主要是市場和價值規律在起作用,豬肉價格下跌,而飼料價格有所上升,因此養豬戶很難賺到錢。
張君敏告訴記者,“最近幾年來,嘉興市針對瘦肉精問題行政處罰了300多人,有30多人被追究刑事責任,處罰十分嚴厲,但還是難以徹底擋住使用瘦肉精現象。”
體制當然是其中原因。以上海這批導致瘦肉精中毒事件的豬肉為例,這批豬肉證照齊全,卻還是難以阻止問題豬肉走上市場。
據了解,從食用“瘦肉精”到最后變成含有“瘦肉精”的豬肉涉及五個環節,多個部門。第一環節是“瘦肉精”的藥品生產企業,由藥監局、工商局負責;第二個環節是飼料企業,由農業部負責;第三個環節是養殖企業和養殖戶,也是由農業部負責;第四個環節是屠宰企業,由商務部負責;第五個環節是豬肉市場,由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和工商局負責。養殖戶的豬要上市,首先要報檢,然后由檢疫部門上門進行速測尿檢。這一關就要進行“瘦肉精”含量的定性測試,只有呈陰性的豬才能開出質量保證書。隨后,有關部門會將打上標記的合格豬送至簽證點,開具檢疫證明,隨后送至屠宰場。最后,屠宰場也要對宰殺前的生豬進行尿檢,再查一遍“瘦肉精”。
但為何如此層層設卡,還是有“漏網之魚”呢?原因肯定是多樣的,以尿檢為例,許多媒體都追問為何不是每頭豬都檢驗。但專家認為,豬尿檢的成本是每頭20元以上,如果全國每年7億頭豬都尿檢,則成本至少是140億元。這個數字甚至可能超過有些年份的養豬業利潤,毫無疑問全面尿檢很難推行。
對瘦肉精銷售的監督環節也有很大漏洞。瘦肉精作為一種化工原料,在一些醫藥企業會使用到,但作為飼料添加劑,則是被嚴格禁止的。但這個環節的監管很難進行。2006年9月25日,本刊記者以客戶的身份,致電江蘇常州的一家化工企業,要求購買瘦肉精,該企業一位銷售負責人說需要證件才能銷售瘦肉精,因為這個產品是國家控制管理的。當記者提出能否借用其他企業證件時,他表示只要有證件就行。
為何化工企業對銷售瘦肉精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呢?張君敏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據我們所知,如果瘦肉精只作為一種化工原料,那就和許多化工產品一樣,只能得到普通的利潤,但如果流入作為豬飼料添加劑的市場,那么利潤就十分驚人了。”
張君敏用一句話歸納了“瘦肉精”利益鏈的關系:瘦肉精生產和銷售商得暴利、肉豬批發商得大利、養殖戶和豬肉零售商得微利,后果則由消費者來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