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的一把黃楊木梳子只能賣幾元錢,為什么‘譚木匠’可以賣幾十、幾百元,最貴的一套甚至達3000多元”
“時尚,自然,沒有刻意的追求,古典中散發出來的那股質樸和穩重,與都市中的一切完美結合。心浮氣躁的心情在這里能慢慢恢復平靜,開始被周圍古色古香吸引。”
這是一位顧客對一家小店的描述——“譚木匠”幾百家連鎖店中的一家。就靠著小小的木梳,“譚木匠”贏得了商標局認定并頒發的“中國馳名商標”,登上了2006福布斯中國潛力榜,正在力爭走進香港主板市場。
儒商小店
上海南京路繁華商業街,各色時尚小館林立。相比之下,譚木匠并不搶眼,店主周明說很多慕名前來者拿著地址條,往往不知不覺就走過了頭,再折回來。
“我這間店鋪雖小,可是‘譚木匠’幾百家連鎖店里最精致的,最有中國古文化味道的。”店主周明不無自豪地說。在“誠實、勞動、快樂”理念的感召下,這位經歷數年商海沉浮的店主選擇加盟譚木匠,做一個地道的儒商。
“精致”二字里包含了遇仄的店面空間,雋永的隸書字畫,仿古的雕刻工藝還有穿對襟衣褂的店員。“好木沉香”四個懸掛在店面的古字宣揚了“譚木匠”的“木”之理念,讓人感受到純粹的木質世界。
“譚木匠”幾百家特許經營連鎖店里,都在營造這種氛圍。這些梳子不再是地攤貨,梳子的價格平均每把30元,有的禮品木梳價格甚至高達上千元一套,而“譚木匠”最近推出的一款梳子價格更是高達1萬元,需要一個工匠花費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制成。
在這里購買的梳子都有一個精致的包裝盒,并配有詳細的產品說明書,介紹產品的特點,梳理、存放和清洗的方法,以及該木梳的選材和造型代表的含義。不管是店面的裝修,梳子的造型,還是說明書里面的小典故,都能讓顧客感覺到中國古典文化的元素。
“買‘譚木匠’,是在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很多人都如此評價。周明介紹說:“我這里經常會來一些外國友人,有一次一位花旗銀行的客人,臨回美國前專門買了一把彩繪梳,說這是他太太特意叮囑要他從中國帶的惟一禮物。要不是他當時急著趕飛機,我們本應再告訴他中國古文化里講結發之妻,而小梳子就承載著丈夫日日為妻子梳頭的相濡以沫之情。”
一段家史
創業之初,老總譚傳華準備為產品取名“三峽”牌,到商標所查詢,竟然有了幾百個叫“三峽”牌的商標。推敲之后他結合自己木匠世家的家庭背景,干脆為產品取名為“譚木匠”。在“譚木匠”商品的宣傳中,還突出了老總譚傳華這樣一段家史。
“我的曾祖父是一位知名的木匠,小有家業。由于爺爺沾上鴉片和賭博,把整個家業輸得一干二凈,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年輕美貌的奶奶只好求保長將爺爺抓去當壯丁。寒冬臘月,我的爺爺被綁在家鄉橋頭的木柱上,光著腳丫,衣衫襤褸,奶奶讓年僅十二歲的父親送了一碗肉,爺爺邊吃邊破口大罵奶奶沒良心。兩年以后,爺爺戰死在長沙,奶奶也一直守寡到死。父親含恨學藝,成了一個好木匠。我長大以后一直想當詩人、畫家,由于我的天真和浪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幾近餓死街頭,天意不可違.我仍然還是做木匠的命。”
看不出這段家史與這家僅僅13年的企業有什么關系,它卻無形中向人傳遞了一種歷史滄桑感,使得譚木匠看上去像是有幾百年歷史的老字號。
周明向記者講了—件事情:“有一次,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顫巍巍地遞給我們一把斷裂梳齒的梳子,沒錯,這就是‘譚木匠’的龍鳳梳,盡管黃楊木的淺黃色已經變成暗黃色,這是十余年的發油浸潤木頭的結果,彼時的木梳已經具有了一種不可言說的靈性。我一口答應下來無論如何要幫她修好。在經過打洞、拔齒,插齒,拋光、打磨的一系列工序之后,我們把那把歷經歲月沖刷的梳子重新交給了老太太。”
盡管很少訴諸廣告,“譚木匠”還是在大家的口口相傳中火了起來。“我們靠的就是文化營銷。”譚木匠公司經營顧問李平說。
除了一般企業創辦的內刊,譚傳華個人還投資創辦了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中華手工》雜志。目的一方面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播古老的中華手工文明,另一方面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弘揚,給消費者傳達出“譚木匠”產品傳統、手工、文化等訊息。
此外,“譚木匠”每年還會推出漫畫叢書,作為禮品送給顧客。2005年,一本由譚木匠公司普通員工講述整理的88刊、故事組成的書《我善治木》出版。
“普通的一把黃楊木梳子只能賣幾元錢,為什么‘譚木匠’可以賣幾十、幾百元,最貴的一套甚至達3000多元?這就是品牌和產品內在的文化所帶來的高附加值。譚傳華的文化投資,表面上是一種社會公益,但實際上獲得了高額回報。”重慶協和心理顧問事務所所長譚剛強評價。
傳統與現代的交匯
中國人使用木梳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上個世紀60年代塑料工業興起,木梳行業逐漸走向沒落,失去市場。
隨著保健、防靜電等功能要求的提出,木梳和牛角梳又逐漸成為主流。“譚木匠”創業之初,梳子的高端市場是一片空白,“譚木匠”將實用和藝術結合起來,創造了多樣的梳體造型,賦予其藝術美的品位,這一個絕佳的市場機會成就了“譚木匠”。
擺脫單純的日用品,增添文化藝術的內涵,設計出市場認可的新產品成為公司發展的基礎。“譚木匠”邀請路易威登等國際知名奢侈品品牌的設計大師作指導,并且長期與《設計之窗》等藝術類雜志、網站、院校合作征集作品,同時,公司自己設計部門的研發創意也層出不窮。由于產品設計思路廣泛,“譚木匠”每年推出新品200多款,把競爭者甩在后面。
在銷售網絡的構建方面,“譚木匠”走過了“擺攤叫賣,國有商場,直營店,直營店與加盟店并舉”的坎坷道路。通過對加盟店的嚴格考證和科學管理,譚木匠的特有文化得到了有效維護和傳播。
盡管做梳子起家,譚木匠公司的自我介紹卻是“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小木制品生產企業”。目前,梳子系列產品占據“譚木匠”銷售收入的80%到90%,譚傳華最想看到的是改變目前這種單一產品為主的局面,將梳子業務擴展到精細木制品門類,比如木制花瓶、香蕉等生活用品和名片盒,筆插等辦公用品。
“這些精細木制品的檔次將比梳子還要高,”他說,“單件商品的均價在千元左右。”能讓消費者掏出這么多錢來購買,自然需要真材實料,為此。譚傳華將聘請德國和意大利的外籍設計師,他認為,他們表現的中國文化元素會另有一番風味,而且也是“譚木匠”進軍海外市場的必要準備。
按照譚傳華的設想,上市之后,在未來兩三年時間之內,梳子和其他精細木制品所占的銷售比重將各占50%左右。為了將產品順利打入海外市場,譚木匠作了很多積極嘗試,目前在新加坡、馬宋西亞的專賣店零售價已經超過國內3倍還多;今年內“譚木匠”在首爾、東京、柏林舉辦的展會將成為“譚木匠”香港主板上市的助推器。
一貫主張“先做后說”,低調行事的譚傳華在記者截稿時止,還是沒有透露上市的具體時間,只是表示香港方面正在審議評定各項上市指標,根據要求,三年內凈利潤5000萬,規范的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未來持續發展的經濟效益等等方面,譚木匠已經為自己贏得了自信的一票。
譚傳華,1957年9月生于重慶開縣,初中畢業的他帶走了家里全部的50元存款,和自己的夢想與期望,輾轉于大江南北,賣畫為生。
兩年后,他結束流浪回到重慶,辦預制品廠、開花店,最終選擇了木梳事業。1998年在美女云集的重慶解放碑,第一家譚木匠店誕生。到今年,譚木匠全國各地連鎖店超過400家,準備年底香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