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下一屆合唱節要放到香港辦的話,還是需要搞成這樣的形勢,那我們寧愿就不去承辦這個比賽了
印有BBC、CNN、CCTV、KBS、NHK等logo的攝像機里三層外三層,將一個會場層層包裹,鏡頭后膚色各異的記者們擠得水泄不通,穿過攝像機再往里看,滿眼卻是中國結、紅燈籠、紅地毯。
這是福建省廈門市的鋼琴之島鼓浪嶼。2006年7月26日,第四屆世界合唱比賽落下帷幕。可以說,這是中國首次成功舉辦的一場薈萃來自世界2.5億音樂愛好者、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支合唱團的音樂盛會。國際文化交流基金會藝術總監艾森拜斯所對此的形容是:“參賽選手的總人數比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一倍還多。”
合唱比賽臺前幕后
在夏天舉行的這場音樂盛會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順利,尤其還遭遇到了“碧利斯”和“格美”兩輪臺風。在臺風中表演和比賽,可以算是世界合唱比賽有史以來獨一無二的,但無論是開幕式上精彩的中華傳統舞龍表演,還是穿著草裙的南非吉爾斯尼學院合唱團的原始演繹,抑或是美國國際童聲合唱團的天籟之音,都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而觀眾的反應更是意料之外的火爆。

這屆世界合唱比賽地之所以選在廈門,本次大賽主辦方主席岡特先生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全世界一共有450萬個合唱團,而中國是亞洲合唱團最多的國家,本次比賽的成功已經超乎我的預期。”
廈門國際合唱節組委會新聞部部長任尚官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廈門的歷史造就了中西文化兼收并蓄的城市文化景觀。源遠流長的閩南文化與紛繁多彩的西方文化交匯融合,孕育形成了濃郁的藝術氛圍。廈門素有音樂傳統,曾貢獻多位世界知名音樂家的鼓浪嶼更是有名的‘音樂之島’,所以此次廈門能挫敗諸多競爭對手,承辦世界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合唱比賽。”
美國知名DJ斯拉克頓此次也到廈門做巡回演出助興合唱節,談到臺風中的合唱節,斯拉克頓望著臺下分外熱情的觀眾說:“這看上去真是一個不錯的盛宴,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民雖然無法用語言流利地溝通,但音樂卻讓大家彼此了解。”斯拉克頓并不知道,在中國不是所有這樣官方主辦的大型而又以傳統項目為主的音樂活動,都會有這么多人來捧場。
上海音樂學院資深教授戴鵬海謝絕了邀請沒有前去參加這次活動,用他的話來說,一直以來他對這種模式的音樂節不是很感興趣。“對于這種只有宏大形勢沒有具體內容的合唱,以及我們往往是臨時抱佛腳的合唱水準,任誰都會有別的想法。”
戴鵬海還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他的一個同事被合唱節邀請去了廈門,回來后卻非常氣惱。“350萬美金的投入啊,可只看到宏大的華而不實的場面以及給蒞臨嘉賓所提供的奢華待遇。我們的一位同行、香港合唱協會負責人去了之后連連表示,‘如果下一屆合唱節要放到香港辦的話,還是需要搞成這樣的形勢,那我們寧愿就不去承辦這個比賽了。’”
我為合唱狂
不管這次活動辦得怎樣,它可能在無形中給了許多人一份意外的禮物——點燃了人們關于“合唱”的美好回憶。
在英國特倫特大學讀新聞傳播的朱婷對本刊記者說:“在國內讀書的時候,參加過不少學校的大合唱表演,說起來大合唱這種東西,我們一直認為是特別老土的活動,但今年,恰逢中國傳統的七夕節,我們70多個中國留學生站在泰晤士河畔,高唱‘長江之歌’,卻非常感動,一時間仿佛回到了過去那種青澀時光。”
山東大學的湯玲回憶起大一那場遭遇滑鐵盧的百人大合唱還心懷遺憾:“郁悶啊,當時準備了將近一個月的大合唱到了演出那天卻事事不順。上臺的時候有人差點掉下來;樂器開始響的時候跳閘了;指揮像在炒菜,一點沒有激情。”湯玲已經記不得當時唱了什么,可這些事卻深深留在了湯玲的腦海里,用她的話來說,以后好像再也沒什么機會能夠“集體”一起做些事了,雖然是一場失敗的活動,但對于湯玲來說,“集體”留給她的,仍然是一段感覺特別溫暖的回憶。
這種對于合唱的記憶,不管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倒都是相通的。來自威爾士的凱瑟琳笑著對記者表示,“28年來我惟一參加過的一場合唱表演,記得是13歲在倫敦的圣約翰學校參加的圣誕合唱表演,唱的是圣誕頌歌,當時只是傻傻地立在那兒。真可惜,現在英國的電視臺也很少會播類似大合唱的音樂表演形式。”
一連三場的火爆演出讓廈門大學的合唱團成員紀玲玲疲憊不堪,但談起自己的合唱團,她的聲音里一下子滿是興奮的感覺。
紀玲玲是出生在80年代的一個女孩子,身上有著很多獨生子女的特征。她其實很難想象崇尚個性的自己會這樣熱愛必須團隊協作才能成功的“合唱團”。
“剛進廈大合唱團的時候,說實話這個集體都很不團結的,但半年時間就改變一切了,我們因為音樂走到一起,也在合唱中學會了有困難時相互體諒,這個曾經不團結的集體現在變得很和睦。”紀玲玲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
很多參加合唱團的同學都不諱言確實為此耽誤了寶貴的學習時間,但對于加入合唱團的這段經歷,大家都覺得付出挺值。“如果沒有參加合唱團的話,我可能到現在都沒什么機會能體會到集體給予個人的力量和價值感了。”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雖然很多人對于“合唱”有著念念不忘的記憶,但現實是合唱在當代中國社會的舞臺已漸漸褪去了原有的華彩。
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教授王品素認為,這與我們過去過分重視它的政治宣傳作用有關。“其實合唱本身就是一種眾樂樂的音樂精神,拿國際合唱節南非原生態合唱團來說,之所以受到廣泛贊譽就是夠獨特、夠新穎、夠本色。”
中國合唱協會副會長陳國權的意見也與王教授基本一致:國外合唱團在演唱作品的時候,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力,即歌唱的藝術性和愉悅性,表現形式多樣化;而目前國內合唱多半局限于宣傳教育走不出老套子。國內合唱團在合唱觀念、表現形式、演唱風格都有改進空間。
在另一方面,王品素教授說,就目前獨生子女一代教育中出現的問題而言,合唱其實是一種非常積極的調和手段,但為何現在我們的教學中有合唱內容,卻往往達不到好的效果?王教授對此表示,“目前存在的問題還是與整個社會大環境有關。美國所有音樂教育內容的決定權都在學校系統。每個州自行設計教材,沒有一個強迫性的國家標準,對他們來說音樂教學的第一條就是‘與其他人一起合唱各種不同的曲目’。當然,這也不僅僅是合唱,或是今天的世界合唱比賽所個別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