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臨高縣人民法院“一樁小案審了19年無結果”一事,最近終于有了結論。最高人民法院7月27日向全國法院發(fā)出通報,認定這是一起典型的嚴重失職瀆職事件,相關人員受到行政處分。最高法的通報要求各級法院以此事件為反面教材,汲取教訓,單一反三,徹底查找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并切實采取措施加以整改。
一起宅基地侵權糾紛案審了19年,審到院長調動了工作、審判長升了職、審判員退了休,仍未結案。如果正義可以不講時效,這件宅基地糾紛案恐怕真要審到“萬里長城今猶在,如何不見秦始皇”的時候才能有結果,這樣的公正對當事人還有什么意義呢?
在民事案件中,遲來的公正最多不過讓財產蒙受損失。如果在一樁刑事案件里,公正姍姍來遲,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據(jù)新華社報道,在2002年全國公、檢、法機關超期羈押專項清理行動中,有一位名叫謝洪武的廣西玉林市興業(yè)縣高峰鄉(xiāng)普通農民,被宣布無罪釋放。謝洪武1974年6月24日被當?shù)毓矙C關拘留后,在玉林市第二看守所里度過了28個漫漫春秋,到2002年10月30日宣布無罪釋放時,他已從一個“總是笑瞇瞇”的小伙子,變成了一個白發(fā)駝背、口不能言、記憶喪失的垂暮老人。
人生有涯,對每個公民來說,及時的公正太重要了。公正不該是一個抽象的價值觀,應該是有生之年能夠親身體驗的保護。人們對法治社會的向往,集中體現(xiàn)在對富有效率、嚴守程序的現(xiàn)代司法體系的渴盼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提出:公正和效率,是21世紀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題。談到司法機關的效率,肖揚說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話:“遲到的公正不是公正,遲來的正義等于沒有正義。”從關注審判結果的公正,到關注公正的時效,體現(xiàn)了司法觀念的一大轉變。
司法史學家們說,從包公坐堂開封府到今天法庭聆訊,審理的案件實體幾乎沒有變化,變化的是審理的程序。證據(jù)學的建立、嫌疑人的人身保護、控辯程序的設置、陪審團制度的確立,一系列程序演進,使得公正不再取決于法官的智力水平甚至道德水準,保證了端坐在法庭上的都是“青天”,沒有昏官。因此,人們把程序正義稱作“看得見的正義”,認為它才是現(xiàn)代司法制度的核心。
案子怎么審,審多長時間,跟案子本身審對了還是審錯了同樣重要;重實體,也要重程序,司法機關的領導人接受這個觀念,帶來了一場司法變革。中國司法實踐對程序正義的追求,選擇了清理超期羈押為突破口。
在以追求結果正義為名,無視程序正義的行為中,超期羈押是最典型的一種。根據(jù)最高人民檢察院提供的數(shù)據(jù),1993年至1999年,中國公、檢、法機關每年超期羈押的人數(shù)一直維持在5萬至8萬人之間,1999年達到84135人,2000年為77340人,2001年為55761人。其中有不少羈押時間超過10年的案子。
經過2003年下半年對超期羈押案件的集中清理,到2004年10月,全國只有289人被超期羈押,北京、天津、遼寧等22個省、區(qū)、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現(xiàn)了公、檢、法各辦案環(huán)節(jié)無超期羈押,3年以上嚴重超期羈押的已經杜絕。
清理超期羈押不僅讓司法公正的陽光普照到數(shù)萬名被超期羈押者的身上,它對程序正義的追求還將進一步扭轉我們的司法觀念。與“重實體、輕程序”一樣,“重打擊、輕保障”也是相當頑固的陳舊司法觀念。
寧可冤枉好人,也不能放過壞人,在這個原則指導下,一些涉及“情節(jié)惡劣、民憤極大”的刑事案件的嫌疑人,即使證據(jù)不足,立案理由不充分,司法機關也遲遲不愿將其釋放,成為超期羈押的主要成因。而讓罪犯伏法、達到最終的公正,又是司法機關尋求各種變通手段,拉長羈押時間最好的借口。
為了從制度上杜絕超期羈押,學者們建議嚴格分離拘留、逮捕和訴訟程序,明確限定羈押時間;廢止某些部門自我授權擅自擴大羈押公民時間的行政規(guī)定。時限一到,“有罪依法判決,無罪堅決放人”。同時,擴大拘傳、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等替代羈押的措施的適用范圍。
嚴格的羈押時限和保護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將盡快審結案件的壓力轉到了司法部門。要想不放過壞人,司法機關必須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和工作效率,在法定時間里完成一切程序;不能委屈公民方便自己,以犧牲公民的自由為代價,提高自己的破案率和審結率;更不能搞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的刑訊逼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