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主席曾說過,這不是我們個人的事情”
7月30日,《為了世界更美好——江澤民出訪紀實》一書首發式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芳菲苑舉行。國務委員唐家璇、原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及各界人士400多人參加了首發式。
8月1日下午,《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采訪了出版《紀實》一書的世界知識出版社社長、曾任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和駐紐約總領事的張宏喜。
“這不是一個一般的政治讀本”
紅底黃字的封面,令人聯想起國旗。江澤民黑白照片在左上方,右上方是作者署名:鐘之成。有外界傳聞,這個署名是化名,對其含意也有幾種解讀。記者向張宏喜求解,溫文爾雅的他笑而不答,只是娓娓道起這本書的由來——
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制裁”,中國外交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江澤民正是在這樣特殊的時刻,接過歷史賦予他的重大責任,開始引領著中國人民打破僵局,向前開拓。
之后,國際關系發生深刻變化的十多年間,江澤民堅持鄧小平的外交思想,高屋建瓴、運籌帷幄,以坦誠持重、機智敏銳、揮灑自如的大國領導人的風范活躍在國際外交舞臺上。
張宏喜說,包括他在內的一些退下來的大使們在一起閑談的時候,說起曾經陪江主席走過的風雨路程,覺得記錄這樣一段歷史,是很珍貴的且很有歷史意義的,于是有了這本書最初的醞釀。
“大部分是退休的老大使,一小部分是在職的大使”成為了這本書的主要稿源。“這段外交歷史有太多可以書寫的了。”張宏喜感慨地說,“工作量太大,后來由外交部組成的班子進行統籌。”
張宏喜遞過出版社專門制作的宣傳幅,上面寫著:權威性、知識性、可讀性、收藏性。
“這不是一個一般的政治讀本,這是中國的一個創造,是中國第一部反映在中國國際地位迅速提升的歷史時期,中國輝煌的首腦外交的專著。
“書名很好地體現了中國外交內涵”
卸任高層領導人出書,是近幾年來比較頻繁的現象。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楊尚昆日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嵐清教育訪談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嵐清音樂筆談》,同樣具有史料記載意義的《眾志繪圖志·李鵬三峽日記》、《起步到發展·李鵬核電日記》,錢其琛的《外交十記》,《張震回憶錄》等也紛紛面世、再版。2005年,陳丕顯的第四本回憶錄《在“一月風暴”的中心》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向全國發行。
對于這本書,張宏喜一再地說,“這并不是個人回憶錄,江主席曾說過,這不是我們個人的事情。”
大使們在完成書稿的過程中,態度是極為嚴謹的。除了個人親歷的記憶外,準確的外交檔案,也常常會對江澤民在對外活動中的細節,比如時間、地點包括心情的形容、神態的描述,起到核實和回顧作用。
張宏喜透露,“為了世界更美好”的大標題是后來加上去的,原來的主標題“江澤民出訪紀實”變為副標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國幾千年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當了40多年外交官的張宏喜認為,這個書名很好地體現了中國的外交內涵。雙贏、互利,不單單只考慮到自己。在考慮自己的同時,同時考慮如何和這個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和民族友好相處、共同發展,如何為這個世界的和平、環境等問題做更多的事。
“標題加上以后,大家都覺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