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媒體報道了50多名四川大學生進京當保姆的消息,報道此事的媒體評價說,大學生當保姆,說明現在大學生的擇業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就業門道得以拓寬。
類似這樣能夠證明“大學生擇業觀念發生變化”的例子,諸如“大學生競爭擦鞋匠”、“法學本科生賣肉”,也不時見諸媒體。大學生面對就業難,出現了“人才市場本科生明碼標價月薪六百”,乃至“零工資就業”的現象。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真的已經如此充裕,不光薪酬低,連當保姆、擦鞋、賣肉這些簡單勞動都要大學生來干了?
果真如此,那可真是一個福音,因為握有知識的人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財富。彼得·德魯克就說,在知識經濟時代,“世界上沒有貧窮的國家,只有無知的國家?!蓖恋亍诹唾Y金,這些傳統生產要素都已是第二位的了,人才的多寡,才是當代國家競爭力的標尺。
事實卻沒有這么樂觀。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顯示,中國每百萬人口中設計人員和工程師的人數只相當于日本的9.3%、美國的11.2%;百萬人口中的律師、醫生,和從事金融、咨詢等高端服務業的人數更是遠遠低于發達國家。
一方面大學生就業渠道不暢,一方面社會對高級人才需求迫切,矛盾突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文獻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國人才發展報告》2006年版說,由于用人觀念和制度安排欠缺,“僅2005年中國就有2500萬人因不能‘人盡其才’而被無端消耗,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9000億元?!?/p>
這個令人痛惜的局面,成因何在?用人制度落后是一個關鍵。大學生就業難,不是難在社會整體接納能力上;難就難在用人機制上。剛剛公布的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在全國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學畢業生中展開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人際關系網絡仍是大學生就業的最主要手段。41.61%的學生認為,通過家庭和個人社會關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
盡管各用人單位都制定有一套人事制度,都要求在用人招聘上公開公正透明。但任何條條框框,都有可能被人找到變通手段;道德說教也不會有長久的約束力。建立公正的用人機制,最終要依靠用人單位決策者選拔人才的積極性。而這種積極性往往來自外部的競爭壓力。
“周公吐哺”、“三顧茅廬”,歷史上著名的招賢納才故事往往發生在群雄逐鹿,天下木定的時代。曹操說得好,“受命(創業)及中興之君”必定思賢若渴。比如他這個亂世英雄,要與群雄爭天下,就要求“惟才是舉”,顧不得“盜嫂受金”這些瑕疵。
競爭條件下,最適合鑒別人才,唐太宗給臣屬題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說明他懂得,一個人的真品格、真能力只能在大局未定、競爭激烈的危急時刻充分顯露。
到了天下一統承平日久的時代,人們聽到的往往是兔死狗烹、奴才壓倒人才的故事。這也很好理解:沒有了外部競爭的壓力,主事者與其容忍那些個性張揚的人才,不如挑選諂媚伏貼的庸才,安置在左右;再加上沒有了競爭,判別人才也確實困難。用人機制的這個變化規律,也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周期率”。
以競爭為常態的市場經濟,打破了這個“周期率”。一個企業,一屆政府,總是面臨競爭壓力,它的領導者不能不一直勵精圖治,在決定每個崗位的人選時,不能隨心所欲,必須調整自己的價值序列,把才能放在第一位,把親疏關系往后放。市場經濟能夠讓一個社會長期保持活力,就在于它不僅合理地調配了資源,更合理地調配了人才,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打破那個無所不在的關系網,改變按血緣親疏確定用人標準的老傳統,希望應該寄托在保持社會組織的充分競爭上。
競爭性較強的部門和競爭性相對較弱的部門同時并存,是社會轉型期一個特征。判斷人才資源的配置效率如何,有一個直觀的風向標,那就是看人才流向競爭性強的部門,還是傾向于選擇競爭較弱的部門。
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年輕人更愿意選擇商業部門和自行創業,這是值得欣慰的現象;而一些地方出現千軍萬馬考公務員的熱潮,大量高學歷、高素質人才被壟斷行業的高工資吸引,則是令人憂慮的跡象。
當前,合理配置人才的治本之策是,千方百計擴大競爭性部門,壓縮非競爭部門,改善創業環境,發展高端服務業,以便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反壟斷力度,擠壓壟斷利潤。將人才均衡地配置到各地區、各行業,僅僅依靠道德引導是不夠的,必須從利益機制著手,以充分競爭促使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形成平均利潤率。當既有閑暇又能領到高工資的壟斷行業不復存在,就業者不會對特定行業趨之若鶩,人才閑置自然隨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