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業內一些人對中國汽車出口橫挑鼻子豎挑眼:價格低了、質量差了、數量少了、利潤小了,沒有進入歐美、售后服務跟不上、惡性競爭窩里斗了,大有自主品牌出口一無是處之勢。
似乎只有這樣說,才表明他們發現了“新大陸”,有“獨到見解”,如果寫了積極向上的文章,那就成了“公關文”,沒有了“新聞價值”,這是汽車圈里的一個怪現象。
對問題怎么看
平心而論,上述這些現象在我國汽車出口中確實存在,不可否認。但應該看到,這些現象大都集中于一些小企業和初期出口的品牌,對于那些主流的、長期以來扎扎實實作海外市場的企業來說,這只是發展中的一些小問題。
做任何事情都有個開頭,都有個初級階段,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說在萌芽時期就把它扼殺在搖籃中,那么我國汽車永遠也走不出國門。
問題在于這些人不看主流、不看發展,糾纏于旁枝末節,帶著有色眼鏡去評價。
中國自主品牌要提高核心競爭力,樹立良好的口碑,規規矩矩健康而有序的到海外競爭,這些都非常好,“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是八成做不到。有所為,才有所不為,顧此可能會失彼,首先抓住一頭,比那些看似十全十美,但一點成果也沒有的作法要強得多。
置疑“惡性競爭窩里斗”
當今全球市場經濟,競爭無處不存無處不在。這其中良性競爭與惡性競爭相伴相生,凡有競爭必然存在兩個方面,任何企業、行業、國家都是從初級競爭走過來的,試問哪個國家哪個市場哪個行業的競爭,一開始就是規范的、健康的?它總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中國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也不能違背這一競爭規律,用不著大驚小怪。在市場競爭中,“滾出來”成長壯大的企業,深諳此理,他們對此并不憂天怨地發牢騷,而是積極想辦法另辟蹊徑,發揮自己的優勢開拓新路。
不正常的倒是:中國汽車工業已經發展五十多年了,到現在還是一個幼稚行業,就是因為沒有經過充分的競爭,只靠扶持幾個大集團、幾個大合資企業,結果讓那些捷足先登進入中國的洋品牌賺了個盆滿缽溢,民族品牌卻一點湯都沒喝上。直到進入二十一世紀,才有了點競爭的味道,近兩年,國內幾條“鯰魚”出來攪局,才有了一點生機。
現在,這些“鯰魚們”開始到國際市場上競爭了,一些人又說:“中國汽車在國外窩里斗,就會搞惡性競爭”。有些人思考問題很奇怪,在國內市場各品牌的競爭就是正常競爭,到國際市場競爭就成了“窩里斗”!
其實“窩里斗”也是正常現象,跨國公司品牌包括德國的、日本的、法國的在中國不也是“窩里斗”嗎?
“歐美市場”什么時候進
“中國汽車出口,卻很少有進入歐美市場的,大部分在中東、非洲和俄羅斯,還處在低端低層次,西歐、北美市場見不到蹤影”。這是完美主義者們指責的又一個問題。
自主品牌汽車要進入歐美市場,以高品質賣到美國日本德國去,汽車設計也要超過意大利。這種前景、想法非常好,其情可嘉其志可表,但這不現實,也不符合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實際情況。
在國內,某些善于炒作的品牌大概也抓住了這種心理,專門在這上面做文章,什么“打算賣到美國、準備出口了”,“與美國……簽約了”……于是新聞就有了,國人群情振奮了。但是行家明白,這除了能賺幾條新聞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國際市場地域之廣,對汽車需求之大,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處都有中國汽車用武的天地。沒有汽車工業、比我們汽車工業更薄弱的國家和地區有的是,為什么偏把眼睛盯著歐美那幾個國家,好象打下中心城市就占領了全世界,而用“農村包圍城市”就不行?就被指責?一位從事海外市場經營的經理說:“只要我們的產品對路,前面就是一片蔚藍的大海”。
我們總不能說高端市場進不去,低端市場就放棄吧?怎么這些人連個由易到難的道理都不懂呢?
如何看待“價格低了利潤少了”
“中國汽車出口價格低,人家一輛頂我們兩輛,出口不賺錢利潤少。”沒錯,這是客觀實際,也是中國汽車生產開發的現狀,難道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就沒資格出口了嗎?
從另一方面講,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優勢,雖然我國的汽車在絕對質量和價格上不如洋品牌,但我們綜合的性價比并不遜于洋品牌。國內消費者看重這一點,國外消費者也同樣看重這一點。就拿皮卡來說,在中東按照同樣的進口關稅,中國皮卡和豐田皮卡放在一起,銷量并不次于豐田,原因很簡單,國外消費者也不都是富人,也有中低層收入者,也需要多層次的產品。
實踐證明,我國的自主品牌皮卡,頑強而有效地阻擊了國外皮卡進入中國市場。如今,國外皮卡不僅難以進入中國市場,而且中國皮卡還大批量走出了國門,業界稱之為“土皮卡戰勝洋皮卡”。
至于說企業出口賺不賺錢,出口了幾輛車,都賣到了哪些國家,那完全是企業自己的事。一家民營自主品牌的老總說得好,“只要有商機,我們就應俯下身子去做,從一個國家賣出幾輛車做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鍥而不舍,扎扎實實去開拓市場。”
實踐證明,正是這種務實作風,使一些自主品牌從一個國家做起,從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由出口幾輛車增加到幾百輛、上千輛,這正是很多自主品牌不容忽視的浙進過程。如果非要等到完全“長大成人”后,有了足夠的技術實力才出去競爭,那時黃瓜菜都涼了。
所謂“海外售后服務跟不上”
“海外售后服務跟不上”,這是出口量較少的品牌的一個客觀情況,情有可原。
業內人士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售后服務網絡的建設完善與該品牌的市場保有量有直接的關系,沒有這個基礎,再好的品牌也不行,這里有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
自主品牌如此,洋品牌在中國也是如此。有些品牌一年只出口幾十輛,而且分散在許多國家,總不能先讓其建售后服務網絡吧,也不能因其未建售后服務網就指責這個品牌出口吧。
應該看到,在自主品牌中,當前有的企業在海外市場已把銷售、服務網絡建設當做了一項重點工作。由原來以依托當地的經銷代理商為主,逐步轉為在世界各重點地區設立辦事處,和當地經銷商開展營銷服務、市場開拓、健全完善客戶信息檔案等。因為他們明白,沒有戰略,沒有售后服務體系的支持,一心只想賺錢的出口思維往往會走向失敗。要讓自己的品牌在國際上留下良好口碑,有一個持續穩定的增長,必須加大海外售后服務力度。
這些,才是媒介和專家們應該發現、扶植并推廣的。
今天的中國自主品牌與當年韓日汽車崛起時相似,雖然會遭到大量來自國外的指責、非難甚至辱罵,雖然也會受到國內所謂專家們的挑剔,但都無法阻撓中國自主品牌的崛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