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二十七八的初中畢業生,基本沒受過技術培訓,流動于城鄉之間,按月領取不高于800元的工資。他以辛勤勞動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但經常遭遇被拖欠工資、用工歧視。這段素描描述的群體被統稱為“農民工”。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農民工問題逐漸讓我們無法回避。2006年2月7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這是1949年以來第一份專門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國務院文件,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政府關于農民工問題的最高規格的文件,一時被稱為農民工新政。
而在其背后是國務院研究室、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教育部、全國總工會等部門歷時10個多月的調研。2006年4月,中國言實出版社將這些調研和報告匯編成冊,命名為《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
“農民工”這個詞匯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張玉林教授1983年提出來的,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出現“民工潮”,再到近年來的“民工荒”,農民工作為一個群體甚或一個階層已經越來越與社會的發展與變革糾葛在一起,甚至與農業、農村、農民放在一起,被稱為“四農”問題。正如本書中寫到,希望“有這么一個報告,可以引起全社會對農民工問題的高度關注,全社會應該從健康的角度承認農民工這個群體的存在和對社會發展的積極意義。”
本書包括一個總報告——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以及關于農民工問題調研后的幾點思考,當前農民工流動就業數量、結構與特點,當前農民外出務工情況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問題研究,農民工享有公共服務的現狀、問題與政策建議等數十個分報告。
書中首先肯定了農民工的貢獻和應有的地位,認為“農民工是繼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和鄉鎮企業崛起之后,中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是解放農村生產力的又一偉大創舉。”
同時也統一了對農民工現狀的描述和問題的分析,一些現狀被集中反映出來。書中的總報告中甚至用一連串的“最”來形容說農民工:拿著最低的工資,干著最重、最苦、最臟、最累、最危險的活。而另一段類似的描述是“穿最廉價的衣服,用最廉價的商品,吃最廉價的食物,住最廉價的房子”。
而本書更重要的部分是提出應對政策,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這些報告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這一農民工“新政”,所以本書可以說是解讀新政的最原始材料。
農民工現象還會長期存在,應該把他們當作一個長期的固定的群體,有專門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本書也許正是這樣的一個開始。
張素華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北京召開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共七千多人。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舉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工作會議,人們習慣地稱其為“七千人大會”。召開一個七千多人的中央工作會議,規模之大,在黨的歷史上是空前的,況且是在國家財政極端困難時。一般說來,極其特殊的現象,其背后必定有極不普通的原因。那么,七千人大會的背后是些什么情況呢?
張傳祿著
金城出版社
2005年10月出版
機關是社會機器中最為復雜的樞紐部分,也是一個人成為領導者的必經之處,要在這個事業平臺上有所作為,就必須洞悉其中的奧秘。作者以30年的親身體驗和觀察思考,提煉從基層到各級機關的工作經驗,闡述了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中為人處事的珍貴心得。本書透徹、準確和明晰,對于想了解機關或進入機關的人,將是一把靈便的開門鑰匙,而對于正置身其中的人,則堪稱一部機關生存技術手冊。
馮成略著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
這部作品的問世,將昭示中國管理史乃至世界管理史上最成功的MBA經典案例——中國共產黨的紅色管理體系的研究成果向世人開啟。本書不僅對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的管理經驗進行了提煉,還對中國共產黨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干部建設、制度建設等一系列思想內容的管理學進行了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