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創新思維陷阱有決策層面的,也有執行層面的;有來自領導者的,也有來自被領導者的;有觀念層面的,也有方法層面的,但歸根結底,都是源于思維層面的。
領導創新是一個時代課題、實踐課題,領導創新的基礎是思維創新。在對領導思維創新進行研究時,不難發現,領導創新思維存在著一些潛在的陷阱。這些陷阱有決策層面的,也有執行層面的;有來自領導者的,也有來自被領導者的;有觀念層面的,也有方法層面的,但歸根結底,都是源于思維層面的。
創新思維的六個潛在陷阱
一、重思維方法輕實踐價值。一講到領導創新,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要進行思維創新,更多關注的也是如何創新領導思維。普遍認為,領導思維要實現從靜態思維向動態思維轉變,從封閉思維向開放思維轉變,從單向思維向多向思維轉變,從直線思維向系統思維轉變,從求同思維向求異思維轉變,從正向思維向逆向思維轉變,從定性思維向定量思維轉變,并且要盡可能地實現多種思維方式的綜合使用。
提倡思維創新,強調思維方法的轉變,固然很重要,但思維方法只是手段,思維方法的轉變,只是一個途徑的問題。
領導是一種思維過程,更是一個實踐過程。領導是要切實解決實踐中現存的和未來產生的各種問題。思維創新是為了作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產生巨大的價值。但在領導群體中,有的人看似“思維頂天”,但無法“實踐立地”。在實際工作中,解決矛盾和問題,“靠打電話,聽匯報,辦公室里編套套”,無濟于事;“靠找上幾個人兒,出上一個題兒,關上窗戶門兒,做上一篇文兒”,也不解決問題。甚至有的人成天高唱創新論調,但卻只有一般號召而沒有個別指導和具體實踐,只有唱功沒有做功;脫離實際,沒有實踐價值。
二、重領導者創新輕被領導者創新。有些人只認同領導者的創新主體地位,而忽視被領導者的創新主體地位。有些人想當然地認為領導創新的主體就是領導者,領導創新是領導者的專利,與被領導者無關,把廣大群眾拒之于創新門外。這種認識是片面、膚淺而有害的,它將直接導致領導創新活動嚴重脫離群眾,完全漠視廣大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創新源泉。這種創新主體單一指向的做法,其實質是未能認識到被領導者的創新作用,未能認識到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人、歷史的創造者。
這種單一創新主體行為在實踐中的典型表現是,只注重向書本求援,不注重向社會討教;只注重捕捉個人靈感,不注重追尋大眾意向,沒能在思想認識上擺正書本與社會、個人與大眾、上面與下面的關系,沒能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創新智慧最深層的源泉。
三、重外腦數量輕外腦質量。隨著現代領導簡約化大趨勢的洶涌而來,有些領導已經意識到在領導決策、領導創新中被領導者的重要性,在決策和創新中,更多地聽取外腦的意見,更多地讓下屬去參與創新、自主創新。但是,如果一味地注重被領導者的數量,而忽視其質量,那么,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做法,不僅是行不通的,而且是有害的。
現代領導工作中,我們發現,有的領導在決策中,為了打開思維空間,廣泛地征求多方意見,尤其是聽取來自不同區域、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不同背景的人的意見,在決策的民主化方面很有一套,但最終出臺的決策方案卻并不理想,甚至屢犯“皇帝新裝”式的錯誤。一句話,民主化,并沒有很好地保障決策的科學化。對于所有的創新主體而言,并不一定是數量越多越好,因為創新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能力素質。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創新就會偏離利國利民的方向;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創新就會更好地為了一己之利;沒有合適的創新能力,創新也只能裹足不前。
四、重變革過去輕繼承前人。領導者的創新,應該是領導的日常活動。但很多領導創新的活躍期正是新到一個地區、部門和崗位任職的時候。人們廣為熟知并為有些領導奉為圭臬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實現途徑都要依靠新任領導的創新。這種創新往往流于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應,甚至是眼球效應,為的是及時樹立領導的權威,迅速建立領導的政績。
這樣的創新,有時造出了幾個新名詞、新概念,雖然不會給發展經濟和造福百姓帶來實質性的結果,倒也沒什么大礙。但現實生活中,卻時常出現的情況是,有的領導上任伊始,在情況沒有吃透,實情沒有掌握,群眾愿望沒有了解的情況下,就大刀闊斧,號稱破舊立新?!芭f”是“破”了,但“新”沒有“立”起來,借的是創新之名,行的是破壞之實;言必稱為了群眾需求,結果是損害群眾利益。有些地方的所謂重點工程、標志工程,建了又拆,拆了又建;一味求新獵奇,不管效益如何;只講破舊立新,不講承前啟后;只看到創新的開拓性,忽視創新的繼承性;只講迅速“建功”,不顧成本代價。
五、重階段目標輕最終目的。近些年來,很多地方領導提出響亮的口號,提出了趕超的目標,于是層層加碼,給下屬部門下任務、下指標,下屬部門只有千方百計地完成任務、完成目標,完不成就湊數字,加水分,說穿了就是目標導向、指標導向的結果。再比如,有些城市實力有限,資源有限,基礎設施一般,更不用說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了,然而建設的目標則是“國際化大都市”。至于為什么要建設成國際化大都市,就一概不管了。只問目標,不問目的,這已成為許多領導者的創新方式和創新方法。殊不知,目標本身也許并沒有錯,但一旦目標導向有誤就會造成嚴重后果。概括起來,目標導向的領導創新可能導致三大缺陷:一是任務導向,忘了根本,背離了領導工作的正確方向;二是內部導向,只關注細節和局部創新,不顧及外部環境的變化;三是容易導致形式主義,敗壞領導作用,務虛不務實。
六、重領導創新輕管理維持。領導注重變革和愿景,管理注重效率和秩序。對于組織發展而言,領導是“牽引力”,管理是“止動力”,領導和管理如同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如果說領導重決策,那管理就重執行;領導重效果,管理重效率;領導重目的,管理重過程;領導重變革,管理重秩序;領導重德治,管理重法治。領導創新,是為了更好地實施領導,賦予組織更多的活力和應變能力,但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管理要規范、高效,井然有序。如果創新過度,管理跟不上,組織發展不均衡,最終領導功能無法實現,領導創新無果而終。
所謂創新過度,也可稱為創新超載,即領導創新超越了組織和部門的發展階段,超越了領導賴以發揮作用的現實條件,超越了區域、部門和具體部門的管理基礎,超越人民大眾的物質和精神承受能力,超越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承載能力。
創新思維“五統一”
要有效地避免領導創新思維的思維誤區,必須在領導創新中堅持五個“統一”。首先是創新形式和創新內容的統一。領導創新要看到在形式上的新穎性,但不能忽視在內容上的實效性。效益之有無、多寡是判別創新之真假、優劣的準繩。應該明確:效益是目的,新意是手段;新意服從和服務于效益,效益的獲得有賴于新意;脫離效益去追求新意沒有實際意義。
其次,變革與繼承的統一。創新就是創造性地破壞。當然這種破壞不是目空一切地否定前人、否定歷史,而是敏銳地發現已有的制度、措施和思想觀念中不適應事物發展的因素,突破某些舊的格局和陳規,推動事物的發展。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繼承、不斷發展的過程。創新和繼承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創新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創新需要勇氣,繼承也需要勇氣。
第三,手段和目的的統一。領導創新,手段為目標服務,目標為目的服務,目標與目的要統一,手段與目的也要統一。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關注目的的領導創新。和諧社會不是滿足于一兩個具體的目標和指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整體概念。它包括政治文明、民主法制、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文化教育、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的內容。
第四,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統一。領導創新,不是領導者的孤軍奮戰,而是與被領導者的聯動。而且被領導者作為主體進入領導創新的過程,就要求領導者不能把被領導者僅僅看作被動執行領導創新決策的執行者,而是要創新條件讓被領導者自主自發地進行創新。領導者在創新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尊重廣大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創新熱情。
第五,領導和管理的統一。領導創新在于求變、求新,但又不能失之于穩。因此,創新領導的同時,要加強管理,創新管理,不斷地使領導的創新規范化、制度化和秩序化,要善于在求穩中求新、求變。
(作者為中國領導力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