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再正確的行政決策,再完美的方案計劃,也會“死“在執行力單薄的領導人和工作人員手中。執行力是促進領導決策力最終落實的關鍵。
當下,不少人認為,領導者主要是管決策、管大方向,不必親自參與政策的執行,因而他們并不需要具備執行力。實際上,沒有執行力,就沒有領導力。不具備執行力的領導者,是不可能具有領導力的領導者。
執行力:領導者基本特質
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曾經指出,“在未來10年內,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執行力”。隨著當前領導決策工作和戰略計劃制定工作的日益復雜化,對這些決策和戰略計劃的執行也日益呈現復雜化的發展趨勢,使得執行環節越來越顯得重要,也使得由于執行力低下而導致失誤的情況越來越多。這就是人們為什么會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為什么經過科學論證的決策目標不能如愿實現?”“為什么無懈可擊的方案和設計不能得到較好實施?”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存在于執行過程之中,而執行力是解決決策戰略有效落實的關鍵要素。
美國著名行政學者艾利森就說過,在政府工作中,為了實現政府的目標,決策方案的確定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決于有效的執行。而美國ABB公司董事長巴尼維克曾說過,領導者的成功,5%在戰略,95%在執行。很多領導者工作上的失敗,并不在于他們所作決策的失誤,而在于他們未能有效落實這些決策,亦即執行力方面出現了問題。當前中央制定的很多政策決定未能在各地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究其原因,也主要出自于各地政府的各層次領導者的執行力不足所致的。可以說,一個再正確的公共決策,再完美的方案計劃,也會“死”在執行力滯后的領導人和執行人手中。執行力是促進領導決策力,乃至領導力最終落實的關鍵。
當前,人們非常痛恨的形式主義現象在各級政府機關中還一定程度的存在著。一些地方黨政領導喜歡走形式主義,各種文件都發了,各種規章都制定了,各種會議也開了,但是就是沒有認真去抓落實,讓人感覺到是雷聲大雨點小,使得這些文件、規章制度和會議精神成為一紙空文,沒能得到執行落實。這是缺乏執行力的表現,也說明了各級黨政官員鍛造執行力的重要性。
對于執行力的重要性,一些地方黨政官員已經有所認識。例如原四川省委書記張學忠就特別重視執行力問題。據報道,張學忠指出,“各市州、各廳局的工作之所以有差距,往往不是戰略問題、思路問題,而是工作中執行力強弱的問題。”“從中央到省上,光是禁止公款吃喝就發了30多個文件,為什么屢禁不止?說到底還是沒有認真按這些規定和要求辦。”這些話一語道出了執行力問題的重要性。在張學忠的呼吁下,四川省開始重視領導干部的執行力建設,據報道,現在四川省的省市各級領導干部人手握有一本名叫《執行力》的書。
執行力基礎:以身作則
中國有句古話云:己身不正,雖令不行。如果領導者不能在工作中以身作則,帶領部屬高效地完成執行工作,而是寬以待己、嚴于律人,自己都沒有做好表率,就不可能具有較強執行力。這就正如另外一句古話所說:“上梁不正下梁歪”,怎么會有執行力?
實際上,領導者所必須具有的領導力就是一種能夠影響、激發、帶動他人跟隨自己一起工作從而達致共同目標的力量,因而領導力實際上首先就是影響力。由于領導者本身的行為是整個組織的風向標,領導者本身所具有的執行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日常工作中,領導者除了要具有較高的品格素養和能力水平外,還要身先士卒,積極參與各種執行活動并促進這些執行任務高效完成,才有可能贏得下屬成員的信服和支持,也才有可能獲得影響力進而贏得領導力。
領導者要有領導力,就必須注重以下五種行為:以身作則、共啟愿景、挑戰現狀、使眾人行、激勵人心,在這里把“以身作則”列為有領導力的領導者的首要行為,是因為領導者光有頭銜還不夠,還要靠自己的行動來贏得人們對自己的尊重和信服,才能形成領導力。如果一名領導者本身不具備有效執行戰略決策的執行力,只能紙上談兵,又如何贏得領導威信和領導魅力?如何獲得部屬的信服和追隨呢?對此,世界組織行為學專家、領導力大師保羅·赫塞博士就專門指出:執行力問題實際上就是領導力問題!
另外兩位美國管理學者保羅·托馬斯和大衛·伯恩也在其著作《執行力》一書中提出,領導者的第一任務主要是愿景、戰略和執行力,領導者只有以身作則,親自參與部分重要的執行活動,才能使一切戰略方針有效落實,才能具有執行力。一個沒有辦法使自己親身參與制定的戰略計劃得到較好貫徹落實,即沒有執行力的領導,就不是有領導力的領導,就不會是很好的領導者。
督促檢查了解工作的進展情況,增強下屬執行者的緊迫感和推動力,促進執行力的提升。
從根本上說,督查督辦的作用主要是促進下屬認真地按質按量按時地完成執行任務,確保計劃順利完成,并使其成為執行力的重要推動力和不可或缺的輔助力量。因而,作為領導者,必須建立健全督查督辦制度以促使這些任務都能得到準確有效的執行和落實。
督查督辦的作用,還在于它是保證執行過程不出失誤、執行結果不出偏差的重要手段。實際上,很多決策、計劃的失敗,并不是因為下屬沒有很好的去執行,而是由于他們的知識、能力、理解力的局限性,導致計劃在執行中某一個環節出現失誤和偏差,如果領導者沒能及時發現并加以糾正,這些失誤和偏差就會越來越大,最終嚴重影響執行的總體效果。領導者緊抓不放的督查督辦,可以及早地發現下屬執行的偏差并給予及時指出和調整,使下屬能夠朝著正確的軌道執行,最終保證執行目標的順利實現。
因而,有人建議,領導者對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執行任務都必需制定一份清晰的跟進計劃,這份跟進計劃包括:該任務的目標是什么?誰具體負責這項任務?通過何種途徑和方式完成?該任務的階段性目標是什么?這些階段性目標完成的衡量標準是什么?這些階段性目標完成的具體時間是什么?該任務最終完成的時間是什么?領導者通過何種方式跟進該項執行事務?什么時候對該執行事項進行檢查督促,等等。對執行任務緊抓不放的跟進,是保證事務最終得以準確執行的核心。
執行力關鍵:使眾人行
單靠一個人的努力,各項任務是不可能得以圓滿完成的。領導者要具有執行力,其關鍵還在于他必須要具有使眾人行的能力。
漢高祖劉邦有一句經典名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吾不如蕭何。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的高明之處在于他能夠使眾人行,使眾人為他所用,從而有效落實了他的奪取天下的大計。
要使眾人行,領導者一是必須具有足夠的影響力和魅力,能夠影響和帶動部屬行動起來,高效地完成各項任務。孔子很早就提出了以德服人和修身正己的主張,他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是說為政者如果能修身正己和以德服人,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和影響他人行動,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魅力來使眾人行動。
二要知人善任。要善于發現人才和使用人才。在用人的時候,要信任下屬,并使其職、權、責、利四者相結合。同時要促使下屬之間的搭配盡量合理和完善,成為優化組合。要留住有執行力的人才,給予適當的待遇,盡力避免人才的流失。
三要善于激勵人。要針對人的不同層次的心理需要特點,采用包括精神激勵、物質激勵和職業發展激勵等方面的手段來激發下屬的工作熱情。同時,要賦予下屬人員更多的決策參與權,加強對其個人的人性關懷,增強他們對組織的歸屬感,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工作中的名利、責任與義務的關系,培養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引導他們充滿激情,用自己的行動來更好地實現組織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