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可以分別從合人民性、合規范性、合價值性的視角,通過確立以人為本的政績觀、塑造法理型權威和保持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來建構其物質基礎、制度基礎和價值基礎。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執政黨;合法性;當代建構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8/09-0075-04
作者簡介:趙靜(1978- ),女,山東濰坊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韓華(1979- ),男,山東濟寧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任何人類社會的復雜形態,都要面臨一個合法性的問題,即秩序為什么應該獲得其成員忠誠的問題。在現代社會,合法性問題已成為關系政治權力的穩定性和尊嚴性的重大問題,成為執政黨不能回避的根本問題。
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歷史,是一部對自身合法性不斷探索的歷史。建國以來的執政實踐說明,黨執政的合法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在新世紀、新階段,努力建構符合時代要求和令人民滿意的合法性基礎,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使命。筆者認為,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合人民性:確立以人為本的政績觀,建構黨執政合法性的物質基礎
一般來說,政治權威的最深厚基礎存在于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以及由它所決定的社會關系中。伴隨著政治的日益世俗化,“對人類需要的優先考慮必然成為判斷公共政策是否合法的最終基礎”[1]。人民已習慣于根據自己的經常性利益來評價政治,經濟增長毫無疑問地成為執政合法性的至關重要的物質基礎。近30年的改革開放帶給中國人民的物質利益是有目共睹的,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改革中確實出現了分享經濟增長成果不均等的現象,導致了政治認同度降低、執政合法性資源流失的問題。因此,對以往的政績觀進行調整是十分必要的。調整的基本方向應當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注“絕大多數人”的發展,確立以人為本的政績觀,夯實執政合法性的物質基礎。
第一,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促進了維護人民利益和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政績觀的確立。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它不僅主張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誰發展”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和“依靠誰發展”的問題。同時,以人為本的實質是保證、維護和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因此,它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基本理念和最終取向。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本,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 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就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就是要創造一個有利于人人平等發展、充分發揮每個人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只有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以人為本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始終堅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才能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確立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績觀,自然能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和支持。
第二,科學發展觀強調協調發展,致力于實現“絕大多數人”的發展,有助于確立關注社會公正的政績觀。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已達到國際慣例的警戒線,社會分化現象日益突出,由此帶來的不同社會群體在利益方面的沖突,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最直接因素。社會各群體間的利益摩擦,在政治領域必然表現為對政治合法性的沖擊。改革中由于利益關系的調整而出現的利益受損集團、弱勢群體、邊緣群體,“如果在很長時間內看不到共同富裕實現的前景,就會引起他們對共同富裕原則的懷疑,從而動搖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仰”[2]。發展下去,必然會引發動蕩和危機,侵蝕執政合法性。因此,評價政績必須立足于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這關系社會穩定和黨執政的全局。科學發展觀從統籌城鄉、地區發展出發,既關注農村建設和農民問題,又重視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提出了理性而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利益調節機制,逐步向弱勢群體和被邊緣化的人群、地區提供更多的政策傾斜和發展機會,以保證“絕大多數人”的發展,最終達到城鄉居民、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的目標。
第三,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分別從橫向和縱向上全面、科學地把握發展,有助于確立以人為本的政績觀。一方面,伴隨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逐漸滿足的基礎上,開始追求高質量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與此相適應,科學發展觀重視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強調在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時,重視民主政治建設,以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注重文化建設,充實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說服力,在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同時,贏得人民的認同。努力實現經濟發達、政治民主、社會公正、精神文明、生態良好的全面發展,也就是從橫向關系上對發展的全面把握。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形勢日益嚴峻、環境污染日益加劇、不可再生資源日益枯竭,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政治進步、文化繁榮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人口的承載力、環境的承受力、資源的支撐力,在控制人口、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前提下追求發展,也就是在發展經濟時要尊重自然規律、注重保護資源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從縱向關系上對發展的可持續性把握。綜上所述,只有全面、科學地把握發展,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效益、政治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才能真正維護人民的利益,確立以人為本的政績觀,鞏固合法性基礎。
二、合規范性:塑造法理型權威,建構黨執政合法性的制度基礎
隨著現代社會的日益理性化、世俗化、功利化、法治化,對建立在法定民主程序和制度之上的統治的認同必然日益增強,合乎規范、制度的法理型權威是現代社會合法統治的必然趨勢和最終歸宿。正如馬克斯·韋伯所言:“如今,最普遍的合法性形式是合法的信念即形式上正確的制定,且以人們習慣的方式制定所含有的默認。”[3]特別是對于處在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原有的以意識形態和經濟績效為中心的執政合法性受到挑戰后,及時構建法理型權威,是開辟新的合法性資源的必然選擇。就我國而言,針對民主政治建設中面臨的問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實現社會整合和社會行為引導的規則、制度體系,在民主政治的建設中塑造法理型權威,構建執政合法性的制度基礎,是現實的選擇。
第一,加強法治政治建設,是塑造法理型權威的首要問題。每一種文明的社會形態,都必須發現和尋找最適合自己意圖和目的的法律,因為,法律自產生起就以確立和保障權利,授予、規范和限制權力為己任。法治意味著法律是權力的唯一來源,意味著法律是權力運行的依據和對權力進行規范、約束的最有效手段。它是一種理論、觀念,又是一種社會實踐,更是一種政治制度。它強調在民眾心中樹立一個觀念,即政治統治之所以得到認可,僅僅因為它是憲法精神和國家法律的實踐者,一切權力和權利只對理性的法律負責為合法性之基礎。法治被認為是一種與意識形態無關的政治原則,無論哪一種政治制度的秩序都包括在內,是人類迄今為止最為合理的治國方式之一。現代的合法統治應該是以尊重法律為特征的政治統治,即“一種在‘法治’的框架之下通過選任‘官員’來‘代表’公民的利益和觀點而實行統治的制度”[4]。我國是一個缺少法治傳統的國家,公民的權利意識淡薄、法治基礎薄弱,確立法理型權威更離不開加強法治政治建設。“以合乎憲法性或‘可接受的法律標準’來作為一個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最重要的標準”[5],把以人為本和以自由為核心的價值理念轉換為黨的政治體制和政治程序的價值原則,開拓新的合法性資源,這是塑造法理型權威的首要問題。
第二,加強參與政治建設,是塑造法理型權威的迫切要求。美國學者阿爾蒙得和鮑威爾曾提出這樣一種觀點,即:一種政治制度即使具有合理的有效性,但如果在關鍵時期剝奪了新興群體參與政治的機會,該制度的合法性仍將成為問題。[6]以民主、開放為特征的現代社會允許各種社會有機體和能量的相互交換,允許新生力量不斷融入政治權力結構,以維持政治權力結構的持久生命力。當前,我國社會利益集團趨于多元化,新的階層和利益集團不斷衍生,為此,政治體系必須隨民眾政治參與素質的提高而不斷增強適應性和凝聚力,使自身具備把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社會力量吸收進體系之內的能力。構建通暢、規范的政治參與渠道,實現政治參與的有序化、制度化,使各種社會力量既能在政治交流中釋放不滿,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又能充分發揮對政府的監督作用,將有助于民眾與政治體系的相互溝通、互相理解、達成共識,形成對政治共同體的歸屬感。可見,加強開放型、參與型政治的建設,滿足民眾的政治參與愿望和訴求,擴大有序的政治參與,建設參與政治,是塑造法理型權威的迫切要求。
第三,加強責任政治建設,是塑造法理型權威的有效途徑。從邏輯上講,合法性包括三個相對獨立的層次:執政者、政治制度、政治共同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可能不支持執政者但卻擁護政治制度,也可能不喜歡政治制度但卻擁護政治共同體。因此,參考西方國家一些較為成熟的經驗,可以根據權力與責任一致的原則,采取分化支持對象的方法,把政治共同體、政治制度與具體的執政者相對分離,實行責任政治。所謂責任政治,就是主張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受委托的權力執行者有義務就其行為過程及結果向民眾交待,并承擔不利事件、失誤決策等帶來的政治和法律后果。這樣,當出現績效不好的情況時,民眾只對具體的執政者個人不滿,他們可以通過制度化的渠道,用新的執政者接替舊的執政者。這樣,當執政者個人失去執政合法性的同時,政治制度自身卻并未失去其程序上的合法性,因此,一般不會影響到政治制度和政治共同體的穩定。在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通常是共產黨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而建立的。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就是共產黨的勝利。在這種情況下,執政者的輪替不是通過政黨之間的競選,而是在共產黨內部產生的,因而容易形成黨政職責的一體化,自然而然地將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與社會主義制度聯系在一起,執政者合法性的喪失,往往意味著政府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一并喪失。這就提示我們,應該通過制度化的渠道,使黨政職責逐步分開,加強責任政治建設,削減黨、政府與社會制度之間的直接連帶性,增強政治體系的韌性,應成為塑造法理型權威的有效途徑。
第四,加強程序政治建設,是塑造法理型權威的科學選擇。民主政治的建設不僅需要激昂的語言和恢弘的構想,更需要注重程序的設置和選擇,不講程序的民主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輕程序,重實體”的現象,因此,加強程序政治建設對塑造法理型權威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其一,程序政治有助于規范權力客體的行為,保障權力主體的權利,有效地塑造法理型權威。一方面,程序將政治行為劃分為若干個環節和過程,既可以限制權力的專斷,壓縮其恣意運行的空間,又可以抵制諸如暗箱操作、效率低下等不良現象,為權力的健康運行提供一個理性的路徑和平臺。另一方面,程序具有具體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將民主真正滲透到各個領域和階層,充分實現民主權利,保證權力的人民性、公正性、正當性,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其二,程序政治能夠彌補實體民主的不足,有效協調政治運行中的矛盾,促進公共權力主客體的良性互動。雖然程序不能保證作出的決策全都正確,但它可以形成一種修補機制,使公共權力盡可能沿著健康軌道有序運行。在政治運行過程中,權力主體與權力客體內部以及相互間的沖突不可避免,借助程序進行對話協商,有助于協調矛盾、解決沖突。否則,往往會影響社會穩定,構成對合法性的威脅。因此,將民主政治建設的重點轉向程序政治,是塑造法理型權威的科學選擇。
三、合價值性:保持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建構黨執政合法性的價值基礎
意識形態可以為社會成員提供某種價值取向,將世俗的目標轉化為神圣的信仰,并內化于社會成員的心中,形成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義務感,起著凝聚社會成員的“水泥”作用,是合法性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與時俱進地挖掘意識形態的深厚意蘊,有助于建構執政合法性的價值基礎。
第一,與時俱進的前提是強調主流意識形態的優勢,并使其不斷深化、發展。執政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意識形態的論證和解釋而逐步被社會成員所接受和認可的。這種論證和解釋不可能一勞永逸,它需要不斷充實和豐富新的內容,不斷挖掘意識形態的時代意蘊以創新合法性基礎。鄧小平指出:過去搞革命,我們靠的是馬克思主義信仰,靠的是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現在搞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要靠這個。從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些既是我們黨主導意識形態與時俱進的成果,又展現了主流意識形態與時俱進的歷程。這些成果集中體現了目標理想與客觀現實的統一,價值導向與世俗經驗的結合,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各種政治和社會現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闡釋和說明,提高了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鞏固了黨在思想領域的合法性陣地。因此,我們必須繼續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優勢地位,并不斷推進它的深化和發展,使它為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服務。
第二,與時俱進意味著開拓現代意識形態資源,增強其包容性和親和力。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就是既要尊重當代人類社會的普世性價值,與民主、自由、公正、人權等理念相契合,又要與本國實際相結合,使意識形態更具親和力。伴隨我國傳統社會結構的逐漸瓦解,代表不同利益和主張的新興階層、新興利益集團不斷涌現。如果我們的意識形態守舊、僵化,就可能將他們拒之門外。所以,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重新認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概念,強調努力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吸收各階層包括私營企業主中的先進分子入黨等等,都充分體現了黨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包容性。成功的意識形態必須充滿生機和活力,既獲得新興的社會力量的擁護和支持,又保持原有的社會基礎的忠誠和認同。當新的力量闖入社會生活有機體時,創新應該成為開拓現代意識形態資源的重點。那些無視新情況或不會通過改變方法來面對新階層、新團體的政治秩序,難以爭取到社會成員的支持。實踐證明,我們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締造能夠反映社會眾多階層愿望和要求的價值體系,增強意識形態的包容性和凝聚力,以有效維護執政合法性。
第三,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需要完善和優化政治社會化的方式。民眾的政治觀念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經過一個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以逐步構建政治理論框架,培養政治情感和價值取向,熟悉政治行為。民眾只有在適應并接受了政府的訓練,并從政府得到象征性的鼓勵后,才會賦予政治系統以合法性。通過政治社會化,把政治體系的價值基礎轉化為民眾認同的價值基礎,是支撐政治體系價值理念的最主要渠道。合法性的維持固然離不開政治體系輸出的政策對民眾需要的滿足,也離不開獨立于政策之外的民眾對政治體系的善意情感維系。通常,政治社會化程度越高,民眾的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越具有穩定性。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必然要求不斷完善和優化政治社會化的內容和方式。就內容而言,就是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與群眾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的價值規范最容易為他們所接受;就方法而言,就是要堅持針對性、時效性、主動性,尊重群眾的理性意識,堅決克服“假、大、空”。只有這樣,政治社會化才能取得良好成效,才能成為構建執政合法性基礎的有效資源。□
參考文獻:
[1]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84.
[2]王夢奎.中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2.
[3]馬克斯·韋伯.論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5.
[4]戴維·赫爾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6.
[5]約翰·基恩.公共生活與晚期資本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266.
[6]阿爾蒙得,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56.
責任編輯: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