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周恩來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既有理論上的思考,又有實踐上的探索,尤其是他的可持續發展觀,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時候,認真學習周恩來可持續發展觀,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關鍵詞:周恩來;可持續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8/09-0084-03
作者簡介:卓曉寧(1956- ),男,江蘇沭陽人,中共淮安市委黨校副校長、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學。
堅持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也是對以毛澤東、周恩來等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周恩來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既有理論上的思考,又有實踐上的探索,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時候,認真學習周恩來可持續發展觀,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一
周恩來的可持續發展觀,來自于他對我國的自然資源狀況、人口狀況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全面的充分的了解。他從我國的具體情況出發,既考慮人民群眾的當前利益,又考慮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這就成了他堅持可持續發展觀的現實基礎。
周恩來十分關注我國的資源儲備和永續利用。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但人口眾多,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量也大。所以,他強調:我國資源比較豐富,但需要量也很大。所以,在經濟發展中,必須保持必要的物資儲備。在1956年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上,周恩來提出:“必須認識像我們這樣一個經濟落后、人口眾多的國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各種物資缺乏是經常性的現象,而物資的多余是暫時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更加注意后備力量,建立物資儲備制度,由國家儲備必要的物資,特別是比較缺乏的物資。”[1](P222)
針對我國森林面積太小的狀況,周恩來在新中國建立不久就告誡人們:“中國森林的面積,遠不夠一個森林國家的標準。基礎太小,林政不修,森林采伐不按科學的方法,這都需要大力整頓。如東北森林地區,據調查,如果林業工作不加以改進,快則十年,慢則二十五年就完全毀了。不科學的采伐,沒有保護和育林,森林地帶也會變成象西北那樣的荒山禿嶺”。[1](P25)在1959年召開全國群英會期間,周恩來專門接見林業工人,提出:“你們不光要多出木材,出好木材,支持國家建設;同時要多造林,實現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20世紀60年代初,他又多次針對林業生產中重采伐、輕育林的錯誤做法,進行嚴厲批評:“長此下去,林業生產在幾十年后,就要出現生產中斷的危險,我們將會犯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的歷史錯誤”。[2](P529)
針對我國人口眾多的狀況,周恩來很早就提出要實行計劃生育。1957年,就在人們批判馬寅初人口思想的時候,周恩來就在全國民族座談會上提出:“有些兄弟民族還需要增加人口,但漢族人口增加太快了,所以漢族地方要提倡節制生育”。[1](P268)在黨的八屆二次全會期間,周恩來又指出:“現在看得很清楚,我們在短時間內,還不可能使大家都就業,工資的增長也不可能使職工養活很多的家庭人口,我覺得甚至提倡晚婚也是有好處的。”[1](P231)1965年,周恩來更加明確地提出:“現在全國有七億人,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人口增長太快,生產就跟不上,這是一個大問題”。[2](P445)現在看來,周恩來當年的這些觀點,是很有遠見的。如果我們一直照著周總理的指示辦,我們今天就不會面臨這么大的人口壓力。
二
周恩來的可持續發展觀,來自于他對客觀規律的尊重。周恩來一貫尊重客觀規律,他不止一次地說過,既要有革命的熱情,又要有科學的態度。這個科學的態度,就是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周恩來多次要求領導干部要學一點自然辯證法,正確利用自然規律。在1958年的全國大躍進中,他到工廠、農村、學校,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他在北京郊區視察時,聽到地方干部反映在某些工廠附近農作物嚴重減產,指示說:“領導生產的干部要學一點自然辯證法,要懂得自然界的矛盾。恩格斯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要報復我們’。這是恩格斯根據史料向人類提出的警告。我們在和自然界作斗爭中,必須防止自然界的報復,防止的辦法,就是恩格斯所說的,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由于工業的發展,造成環境污染,也是自然界對人的報復。”周恩來在視察中,還發現不少地方違背客觀規律,土法上馬,建小高爐,大煉鋼鐵;到處建小化工廠、小水泥廠、小煤窯;到處亂伐樹木。這樣做,不僅嚴重浪費資源,而且嚴重污染環境。周恩來總理在后來的經濟調整時期,果斷地下令關閉這些能源消耗大、污染環境,不利于農業發展的“五小”工業,并且由國務院發布了《森林保護條例》、《礦產資源保護條例》,對環境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周恩來還提出要發展循環經濟,他指示各地“對于任何一切可以利用的廢氣、廢物,應該注意回收,充分利用”[2](P376)。
周恩來還要求科技人員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要不斷深化,要注意了解新情況,解決新問題。1964年12月,國務院召開治理黃河、防止水土流失問題工作會議,有關人員對技術方案產生了不同意見,爭論比較激烈。周恩來總理要求大家冷靜思考。他指出:“頭腦熱的時候,總容易看見一面,忽略或不大重視另一面,不能辯證地看問題”,他又說:“任何經濟建設總會有些未被認識的規律和未被認識的領域,這就是恩格斯說的有很多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我們還必須不斷認識,認識一個,解決一個,還有新的未被認識的,自然界中未被認識的事物多過人們已經認識了的。即使有那么多有關黃河的歷史資料,當時也許看得比較好,現在再看就不夠了,因為情況變了,滄海桑田,要變嘛”,“我還要再三說一下,不要知道一點就以為自己對其他都了解。”[2](P434)
在造林方面,周恩來對林業部負責人和西北各省區林業廳負責人說:“陜北防沙林帶有人煙,地下水淺,就可以造林。靖邊、定邊高原上水位低,不容易成林。要有選擇,有陣地地前進。”[2](P447)
不難看出,周恩來尊重自然規律,是他的可持續發展觀的哲學基礎,是他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的必然選擇。
三
周恩來的可持續發展觀,來自于他對世界發展情況的把握和學習別國經驗的胸懷。發展中國的各項事業,共產黨人自己并沒有多少經驗。學習借鑒別國的經驗,力爭少走彎路,就成為周恩來的必然考慮。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相繼出現了酸雨、酸霧以及氣候異常等情況。在非洲,由于植被被破壞,土地荒漠化,加之連年干旱,人畜大量死亡,形成了舉世震驚的生態災難,受災人數達2500多萬,死亡200萬人。許多國家的人民群眾上街示威游行,要求政府為環境保護作出承諾。許多政黨在競選時,都將環境保護納入自己的政綱。當時,周恩來總理最愛讀的《參考消息》不斷刊登這方面的消息。周恩來密切關注這些國家的動態,及時指示我國的氣象部門要設法收聽國際氣象預報并加以研究,要預防各種氣象變化,特別要防止氣流、大風突變轉向。總結經驗,并且要考慮空氣中有無新的元素。1973年5月,周恩來再次提醒氣象工作者要好好讀一下《參考消息》,刊登的有關氣象變化的報道,并要認真地研究這個問題。正是對一些國家發展弊端的正視,周恩來更加關注我國在發展中的環境保護問題。1970年,在制訂第四個五年計劃時,周恩來建議寫進關于抓好利用和治理“三廢”的內容。
周恩來非常注重向發達國家學習,吸取別人的長處。在我國加入聯合國后,他多次選派科學技術人員出國考察,或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并要求他們如實地寫匯報,既要敢談人家的長處,又要敢說我們的短處,“出國參觀、考察,就是為了學習人家的長處”[2](P474)。1972年6月,我國派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在瑞典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會后,周恩來認真聽取了代表團的匯報,深感中國環境問題的嚴重,指示要把環境問題立即提上議事日程。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我國于1973年8月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確定了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總方針,即“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三十二字方針,并頒布了《關于保護環境的若干規定》。1974年5月,國務院又成立了環境保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各省、市、自治區也先后建立了環境保護機構,配備了環保科研、調查、監測隊伍,初步進行了環境污染源的調查,開展對“三廢”的綜合利用和凈化處理等。當時,國務院還提出了關于環境問題的“五年規劃,十年解決”的目標。通過上述努力,我國的環境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四
周恩來的可持續發展觀,來自于他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根本任務的清醒認識。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建國初期,周恩來對這個問題就有了十分明確的認識,從理論和實際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在理論方面,周恩來從革命和生產的目的性入手,指出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唯一目的”。在195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他說:“我們偉大的人民革命的目的,是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面,最后也從資本主義的束縛和小生產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們的生產力,使我國國民經濟能夠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得到有計劃的迅速的發展”。[1](P132)他還指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必須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是我們的經常性和根本性的任務”[1](P144)。1956年,周恩來又進一步指出:“我們所以要建設社會主義經濟,歸根到底,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不斷地發展社會生產力”[1](P159)。這些論述,充分表明周恩來對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目的的明確把握,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在實際方面,周恩來指出,在全國奪取政權之后,發展生產是全黨工作的中心。他在開國伊始的一次全國性會議上指出:“生產是我們新中國的基本任務”[1](P4)。1950年5月,他對黨中央機關工作人員作報告時指出,解放戰爭在全國取得基本勝利之后,我們的中心工作就是恢復和發展生產;我們看問題和決定政策都要以生產為中心。1952年8月,他在主持起草中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的任務草案時繼續指出,全黨的領導和工作重心要轉到經濟建設方面。1954年在人大一屆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周恩來明確宣告:“經濟建設工作在整個國家生活中已經居于首要的地位”。[1](P133)這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在建國的頭幾年就已經實現了由革命到建設的轉變,把發展經濟提到了首要地位。正因為如此,新中國在短短幾年內迅速恢復了遭受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提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在社會主義建設史上出現了第一個經濟大發展的時期。
在新的歷史時期,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舉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共產黨人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大旗,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一心一意謀發展。
應該看到,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的經濟發展是粗放式的,高污染、高排放、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目前,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資源問題,十分嚴峻。黨的十六大提出科學發展的發展戰略,十六屆五中全會又對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行了精心規劃。這說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分重視科學發展問題,因為這關系到中國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能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十一·五規劃”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現在關鍵是抓規劃的落實。而抓規劃的落實,關鍵又在發展觀念的轉變。要讓我們的廣大干部尤其是廣大領導干部,真正認識到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樹立起科學發展觀,真正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
參考文獻:
[1]周恩來選集.上卷[M].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
[2]周恩來選集.下卷[M].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