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貿易與投資合作,已多少受到了兩國政治關系“冷”的負面影響。對于這個問題,專家學者做了不少評述。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由于兩國經財界及廣大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日本企業、金融業界依然對中國市場抱有極大的熱情和期望。這是因為,經濟利益是雙邊關系的真正核心問題,經貿關系出現摩擦和下滑,必將損害每個國民的切身利益。人們不會忘記,五年前的2001年6月,日本政府曾對中國輸日的三種農產品實行緊急設限措施;中國政府則對日本的汽車、手持電話、空氣調節器等三種工業品加征100%的特別關稅。這兩者在價值上的懸殊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所以,日本工業制成品受到的巨大損失也就一目了然了。中國加入WTO后,日本無疑“成為中國入世的最大受益國”。日本自身估計,日本每年對中國的出口會因中國入世而增加約210億美元,將促使GDP增加0.1%左右。
2005年,對華投資的“主力”美國及港臺地區減少了投資額。而處于“政冷”氛圍中的日本企業,對華直接投資卻比上年增長19.8%,達65.3億美元,創下歷史記錄,占到日本對外投資總額的15%以上。其主要原因是,日本汽車業、電子產品及服務業等領域表現突出。隨著日本眾多企業進入中國,為這些企業提供服務的金融保險、物流、市場調研、咨詢、廣告及餐飲等行業,也陸續進入中國。據此,日本貿易振興會謹慎樂觀地預測:中國未來仍將保持“日本企業在亞洲的投資中心”的地位。
汽車業成為在華投資熱點
日本汽車業在中國市場的起步要比德國、美國等歐美國家晚。為了追趕歐美汽車廠商,日本汽車制造業在確保美國市場的定位后,開始尋求新的市場,大幅增加對華投資,在華建立生產基地。這正在拉動著整個日本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對華投資。2005年下半年,日資汽車在華轎車市場上的份額已接近30%。隨著日資汽車制造業在華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和正常化,高附加值的各種零部件的在華生產也越發增多。2005年,汽車用發動機的生產同上年相比增長32%;汽車零部件同比增長9%。日本汽車廠家認定中國正是今后要發展的市場,為此,要制定出正確的投資戰略,爭取在新一輪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今后五年,豐田、日產、本田、馬自達、富士重工及三菱汽車等日本六大汽車公司將對中國投資約2200億日元(約合19億美元),年產量將達到241萬輛。
豐田已成為全球盈利最為豐厚的汽車制造商。正在飛速發展的中國市場是日美兩大汽車巨鱷——豐田與通用爭奪世界汽車制造商頭把交椅的重中之重。“上海通用”在華的年產銷量已經突破27萬輛。豐田自然不甘落后,“一汽豐田”銷售量已突破15.2萬輛。當然,還有“廣州豐田”。豐田正在華新建大規模的銷售網絡,如果加上現有的豐田皇冠和雷克薩斯汽車銷售網點,總計將達到300個。“廣州本田”2006年計劃在華產銷轎車26萬輛,比上一年增長13%。
IT領域合作有潛力
在傳統的電子制造領域,日本正在不斷擴大在華投資規模。日立制作所中國總代表塚田實透露,包括“日立環球存儲產品(深圳)有限公司”在內,該公司在華的投資總額為5億美元。生產存儲器的第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全部完工后,在華存儲器生產規模將達到日立總產量的一半。
在手機方面,日本遠遠領先于法國。在法國,2005年廣大客戶看到了第三代手機;而在日本,電信巨頭多科莫公司早在2001年5月就可提供這方面的技術服務。目前,在法國只有1000萬用戶使用第三代手機,而在日本約有4000萬。日本近年來已在考慮第四代標準。在我國廣東和上海周邊的一些城市將集聚信息技術、計算機相關工廠和研究機構,日本及歐美相關企業將把零部件運至中國上述地區,進行產品組裝,然后返銷至歐美、日本,并銷往其他國家和地區。
中國正在成為生產信息技術相關產品的重要基地。2004年,在日本對中國的出口總值中,包括半導體器件在內的電子產品占26.3%,比上年增長了12%。2005年,日本自中國進口的IT產品增幅較大。電子計算機、印相機等增長18%;數碼相機、小錄音機等增長28.7%;半導體等電子部件增加22.1%。總之,對日本來說,中國的信息技術及其他諸多科技領域,是一個潛力很大的市場;而日本經濟持續復蘇對中國也有利,使它可以吸納更多的中國產品。這樣,雙邊貿易量就能擴大,日企也能更有信心來華拓展業務。
能源和環保領域要上新臺階
今年春天日本經財界大型代表團訪華時,日方曾提出三個新的合作目標:一,節能和環保領域的合作邁上一個新
臺階。二,提高貿易質量和檔次,推動高附加值的中國商品向日本出口。三,加強同中國地方和開發區的招商引資活動。
日本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進口阿聯酋的天然氣,逐漸利用天然氣作為發電原料,至今已占到日本發電原料的27%。根據新的環保計劃,日本將在今后四年內讓國內40%的汽車改用生物燃料,即乙醇—汽油混合燃料,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及對外國石油的依賴。日本在沖繩附近廣種甘蔗,增加乙醇生產。巴西是世界上燃料乙醇生產最多的國家,達到1530萬升。美國為1390萬升,中國僅為360多萬升。日本現正和巴西合作生產并進口燃料乙醇。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三井物產”中國總代表表示希望在這個領域同中國企業進行合作。
在農產品、纖維產品及有機生態農業方面的委托生產及投資合作也在不斷增加。日本最大的釀酒商朝日啤酒公司,正聯手伊藤忠商事和住友化工在山東省租賃約100公頃土地。在采用有機種植的這家農場里,準備種植甜玉米、草莓和萵苣等。為了保護當地的環境,還將使用太陽能和風能。
擴大民間交往依然是方向
中日兩國政府間的高層來往固然重要,但民間社團、在野黨人士和地方政府之間的相互訪問與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就中日經貿關系而言,不應忘記日本民間企業人士的作用及其對政府的推動效應。20世紀五六十年代,簽訂“中日民間貿易協定”、設立“LT備忘錄貿易”辦事機構,以及日本歷年在國外舉辦的展覽中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日本工業展覽會”在北京的舉辦等,都是那時“以經促政”的例證。
中國經濟、科技及服務業等諸多方面的發展,不僅會讓日本同業者擁有自己的產品出口市場,還為其技術、資金的出路提供了廣闊市場。就連美國《紐約時報》也發出了感嘆:“經貿聯系讓中日兩國難解又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