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參與了近幾年的江西高考作文試評與評卷,下面就今年作文中發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與意見。
“雨燕減肥”作為一道材料作文,既有限制性,也提供了相對廣闊的寫作空間,試看材料:
與許多動物一樣,雨燕的幼年也是安樂窩里度過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讓它長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離巢之前也會減肥:控制食物的攝入,同時進行鍛煉(拍打翅膀,做俯臥撐)。減肥之后,它們就能展翅飛翔。
從材料的層面上看,有三個層次:雨燕的幼年因父母精心照料而長得胖乎乎的;第一次離巢之前的“減肥”方式(控制食物與鍛煉):“減肥”后的效果是能展翅飛翔。
材料可聯系的方面很多,舉凡減除課業負擔、心理壓力,正確對待父母關愛,磨煉自己的意志,家庭教育與個人成長等與青年學子密切相關的內容,都在話題之內。也可引伸聯系企業改制,減除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或戒除名利、貪念等一切阻礙個人、社會發展之“肥”都在可“減”之列。
這樣的命題貼近當代中學生生活實際,要求考生關注生活,關注人生,寫出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理解與認識。作為高中生,應能正確理解、評析和使用他們閱讀過和看到過的東西。從當代中學生的現狀來看,走“雨燕減肥”之路,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可以做到有感而發,有話可說。
不過,筆者在閱卷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令人憂慮的東西:
(一)對材料不會分析,或缺少分析,以套作、混作代替思考。相當一部分考生不能把握“雨燕減肥”材料中的三個層面,不能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確立角度,提出觀點。不少考生或寫雨燕父母與子女合作的,或提出逆境出人才,要勤勞勇敢的,或寫要堅持到底的;或寫贊揚父母之愛的;更有的拋棄材料,逆向思維,提出“拒絕減肥”提倡“以胖為美”,甚至大談“環肥燕瘦”各有特色。更多的以宿構或背誦的文章取而代之。更有甚者,將語文試題中的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材料,或斬頭去尾、輔以話題材料,或全盤照抄,或東拼西湊,企圖蒙混過關。
(二)認識膚淺導致觀點不正確。不少考生,雖然似乎讀懂了材料,理解了“雨燕”要“減肥”的必要性,但卻推出了一些錯誤的東西,比如青年學生要“刻苦”學習,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要“好好學習,將來出人頭地”,“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更有考生以《嫁個好人家》命題,直言不諱提出“減肥”之后“嫁得如意郎君”。有個考生自編“地主剝削”改過的故事:一名地主原先“放高利貸”對農民“強取豪奪”,“敲詐勒索”,在夢見了上帝對他教育后,“心靈減肥”,堅持做好事,無償把土地分給農民,無息貸款給農民,不久,自身的“肥大癥好了”,也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好地主”。有篇題為《有留有棄》的作文,寫雨燕作了正確的選擇,“留”下有力的翅膀,拋“棄”阻礙騰飛的“肥肉”,接著列舉呂不韋的事例,說他在秦趙開戰之時,用珠寶鋪路,利用華明打通關節,成就大事。該文對此十分欣賞,認為這是成大事者的關鍵。且不說與話題材料風馬牛不相及,也暴露了這名考生認識的淺薄。
(三)低層次的擴寫,簡單類比及低級趣味的故事新編,也反映了考生的認識淺薄。今年閱卷,不少閱卷老師接觸到較多的簡單擴寫,有的寫“雨燕”從出生到減肥的過程,有的寫雨燕減肥的種種艱難,有的寫雨燕與父母的討論、對話等等;也有的簡單類比,寫生活中學生“胖人”的減肥經歷,以渴望“苗條”開始,至“減肥”成功結束。更有的另起爐灶,寫動物減肥,從大象到狼、鹿等;還有不少低級趣味“故事新編”,如《豬八戒減肥》、《豬八戒與楊貴妃》、《豬八戒與高小姐》,寫豬八戒“減肥”之后,終于“婚姻”圓滿。這些考生對低級“趣”事津津樂道,實在難以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四)不加分析地濫引名言名句,以堆砌代替說理。有的考生誤認為,只要多用名言名句,就可增添文章的文化品味,他們把從“地攤上”買來的對付高考的“秘笈”照搬,試看:有個考生寫自己因為“肥胖”,于是,父親看見“我”就“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母親面對我“相顧無言,只有淚千行”,真是“問君能有幾多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從而萌發了“我”的“減肥之念”。這種“掉書袋”式的引用,只不過增添了一點滑稽而已。
此外,文體不明,不講章法,以敘代議,論據與觀點脫節,結構混亂,語言不規范、不得體等等,這些現象依然大量存在。
據不完全統計,江西省考生作文今年的不及格率達16%—18%,這是近三年高考閱卷中較為罕見的,它暴露了我們中學語文作文教學存在的突出弊端。當有一定限制的作文命題突然出現,那些靠仿作,套作而引導學生的作文教學思路,就必然會走進死胡同。作文教學不真正從思想上提高考生認識,扎扎實實地進行“磨煉”,也難以“展翅飛翔”。
有感于此,筆者認為要搞好作文復習,應該從如下方面入手:
(一)認認真真地抓好閱讀,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據了解,不少學校不重視《語文讀本》的閱讀指導,有的甚至在高三階段放棄第五、六冊的語文課本的現代文,只要求學生關注文言文。這是非常短視的。今年福建的高考作文《戈多來了》與課本密切相關,不讀《等待戈多》,不經過思考,作文從何下手?浙江的高考作文“生有所息 / 生無所息”,材料就基本上出自第六冊課文《人是什么》;北京的高考作文“北京的符號”,提到“老舍是北京的符號”,高中課本的《茶館》,讀本中的《斷魂槍》等,就為考生的聯想、想象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和語言基礎;安徽的高考作文“讀”,也離不開“讀”;上海的高考作文題《我想握住你的手》,如果要寫握住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辛棄疾、魯迅、老舍等著名文學家的“手”,更與“讀”書有關。認認真真地讀書,摒棄題海,加強課內課外的閱讀,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水平,積極地面對生活,才能夠為提高作文檔次,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指導學生做好積累材料的工作,寫好札記,隨筆。只要讀一讀近三年的各地高考優秀作文,就會發現,這些優秀作文在處理材料上都有作者自己的獨特認識,同樣的司馬遷、蘇軾、陸游等歷史人物,同樣的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在他們的筆下都能運用自如,恰到好處,從而為論點增輝,新意無限。
這說明考生應自己做好材料的積累工作,而不是迷信幾本“作文秘訣”、幾段“精彩”的語段。須知,再華麗、優美的語句離開了具體的語境,也會黯然失色。此外,多寫札記、隨筆,用自己的語言說話,才會訓練出鮮活的語言。
(三)踏踏實實地抓好各種文體訓練,讓學生找到自己擅長的表達方式,揚長避短,合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