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前,IT產業發展迅猛,對人才需求旺盛。一方面,企業在抱怨找不到適合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學生在抱怨工作不好找。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將從產業、經濟、政策和學生素質與觀念等角度,層層剖析,解答矛盾背后的原因——企業的需要與大學生實際技能之間存在斷層,展現產業發展、區域合作、企業需要與人才素質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提高在校IT大學生的職業意識——培養職業競爭力,要從學校開始。
“人+鼠標”構成的綠色服務產業
與傳統產業相比,IT產業屬于低消耗、高產出的綠色型服務產業,產業不必因為能源短缺、資源不足等制約發展,但會因為人力不足而出現恐慌。這主要是由于IT行業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行業,人的整體素質與數量決定著產業的發展。因此,人就成了該行業最決定性的因素。在這個行業里,只要你有適合行業發展的素質,并愿意投身于這個行業,那么你在該行業的職業生涯就充滿了機會。如果還想當這個時代的經濟英雄,那么你還需要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知識創新的能力。
美國的比爾·蓋茨就是時代的楷模,在車庫里創業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他個人的成功不僅成就了一個團隊,成就了一個公司,也成就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更成就了一個微軟時代。縱觀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高速發展的IT業直接或間接地推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并形成了低財政赤字、低失業率、低通貨膨脹而經濟高增長的“新經濟”時代。當今美國經濟發展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經濟增長70%以上依靠IT業的拉動。
但這個增長核心是通過知識創新來增值,新經濟時代也就是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創新經濟的時代,經濟發展的主體——人,就是創新的主體。與其它時代的產業相比,人的知識創新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產業中,都沒有像IT產業這樣把人的素質的重要性提升到如此高的位置。中國的陳天橋、李彥宏、張朝陽、丁磊、馬化騰、江南春等一批財富新貴,就是這個時代的驕子,也驗證了“財以智起,智以致財”。
IT業對于政府進一步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解決產業升級,解決失業和解決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來說,應該是一個時代賜給的大好時機;特別是對于那些資源型發展或資源短缺型區域與國家來說,更為重要。因為IT業可以推動資源型區域經濟的其他產業的升級,并減少地區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高附加值的高新產業經濟等,還可以幫助資源短缺型的區域發展高新產業經濟,擺脫經濟發展的困境。而且在推動IT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發展的創新主體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由于產業人才的相對短缺,培訓IT人才的教育服務也會蓬勃發展起來。這樣可以促成一個產業拉動一個區域社會的和諧發展,形成社會與經濟的良性互動局面。
同時,這種良性互動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是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可以說是“引入一個產業搞活一方經濟”。當IT產業在區域落戶發展后,信息技術會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被廣泛地應用并會帶來新的生產方式、新的技術、新的需求、新的消費方式等,也會改變各種傳統產業狀況,會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步伐,會降低傳統行業的生產成本、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
IT產業,通俗地講就是“人+鼠標”的綠色服務產業。它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越早進入就能越早地掌握主動地位。同時,它的發展除了需要新技術、新成果和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應用,需要良好的制度環境與協調來推動以外,還需要創新的復合型人才,而且是大批量的。這對于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來說,應該是充滿了機會,“英雄不問出處”也將不是神話。
“制造+服務”的國際化務實之路
正在中國被越來越多的人稱為世界工廠時,服務業卻在悄悄地崛起。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長中,貢獻最多的已經不是制造產業;經濟學家預計,它可能將永遠不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支柱了。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在1997至2002年間,中國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對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的貢獻,平均每年比第二產業(主要是制造業)多1100億元。
對于已經到來的服務經濟,IT產業的發展將加快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信息化與產業升級,也會給IT服務帶來更多的機遇,IT業也將成為服務經濟增長中的勁旅。與此同時的全球社會化大分工和資源的重整,將導致IT服務越來越國際化、分工越來越細化,外包也將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還有網絡技術的發展,IT產業將會滲透到各行各業中,IT服務將會打破行業界限,打破國界,打破時空限制,打破虛擬與現實的界限。
美國E5公司就預測,2006年全球軟件外包市場將達到1000億美元;IDC數據也表明,近幾年全球應用軟件外包服務市場平均每年以29.2%的速度遞增;塞迪顧問預計到2009年全球外包將增長到740億美元,中國的外包市場規模也將從現在的9億美元增長到2009年45個億。由此可見,軟件外包已成為繼互聯網和網絡游戲后的第五次浪潮。與全球軟件外包服務業的大國——印度相比,中國的軟件外包發展空間巨大。如中國最大的軟件外包企業才有幾千人,而孟買上市的TCS雇員就超過了4萬人。還如2005年底中關村的軟件外包企業有機會獲得微軟650萬美元的大單,但因為軟件外包企業規模太小、人才不足而繞道去了印度。
2005年10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和麥肯錫中國分公司發布的《中國面臨人才短缺》表明,盡管中國表面上擁有大量勞動力,但中國本土人才短缺的問題將會越來越明顯。它將對在中國的跨國公司和將海外擴張的中國企業造成嚴重的影響。目前,盡管中國已成為了世界制造基地,但在短期內很難成為離岸IT服務的主要地點。
研究也發現,中國求職者中僅有10%適合在服務或出口型外資企業工作。為了避免人才緊缺并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須培養更多適合在世界一流公司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無論本國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領導麥肯錫大中華分公司的資深董事高安德認為:“中國隱現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將阻礙其經濟增長,以及從制造業到服務業的價值鏈遷移。”
盡管目前中國可以提供巨大的人力資源,但跨國公司仍很難在中國找到擁有服務業必備技能的大學畢業生。研究人員訪問了83位在低工資國家負責招聘當地畢業生的人力資源專業人士,結果發現只有不到10%的中國大學畢業生,能在外國公司的工程師、財務人員、會計師、計量分析人員、通用人才等9種行業中工作。
麥肯錫研究報告還指出,中國本地人才不被外國公司雇用的主要原因是英語能力不足,溝通方式和文化差異也存在障礙。此外,中國大學畢業生分散各地,而且缺乏機動性。相比印度的大學畢業生就有將近一半集中在國際樞紐城市,而中國只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到外省工作。所以在中國的世界級公司很難接觸到半數以上的中國大學畢業生。
其中,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是制約中國軟件和服務行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與歐美日印的IT教育培養體系相比,目前中國的IT教育層次較為單一、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也缺乏“雙師型”的教師,IT人才培養起步較晚;而美英法日四國實現的是從基礎教育開始的全民IT教育,把基礎教育作為了IT人才的源頭。
因此,正如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表示,中國在硬件制造領域已經領先全球,但如果中國不能制造軟部件將是一個極大的遺憾,中國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這個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結合的機會。所以結合中國實際,發展中國軟件外包服務也許是一個比較務實的道路,培養IT服務型人才也任重道遠。
“需求+生產”決定企業用人需求
IT產業具備服務業的屬性,產業鏈條較短。生產代碼的過程幾乎就是服務的過程,它沒有傳統產業那樣多的中間生產環節。在IT服務業中,有一部分是直接給客戶提供需求,提供解決方案,不生產信息產品;另一種是制造市場需求,生產信息產品。后者主要是開發商與用戶存在著一種技術的不對稱所致,同時它也不同于多邊市場。
這樣就導致IT中小企業在用人時就會考慮,“下一個單子在哪里”、“我的利潤在哪里”、“成本是否會增加”等一系列問題,所以企業的用人會與市場最直接掛鉤,在外包服務中表現尤為明顯。在中國的不少IT企業,多在接到了訂單以后才大批量地招人,以節省大量的人力資源成本。培訓人才與儲備人才,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負擔。反之,不少企業丟失大量的海外訂單,主要是因為企業的規模不夠。這兩者之間,就形成了鮮明的矛盾。在一段時間內,這種矛盾不會有很大改觀。如果繼續爭辯,就會落入中國的IT企業是先做大,還是先做強的話題當中。這主要是人力資源成本為軟件外包服務中的最大成本之一,并且國內軟件外包人才儲備不足所致。
即使在北京、大連等外包比較集中的城市,缺少外包人才已成為制約外包發展的瓶頸。比如現在比較緊缺的軟件測試師,據中華英才網顯示:2005年年薪10.6萬元的軟件測試人員首次超過軟件程序員的待遇。盡管這“越老越值錢”的職業不會出現大量人才需求的缺口,但在中國目前卻是人才缺口呈逐年上升趨勢。在軟件業發達的國家,測試在整個軟件開發周期中占有相當大比重,需要花費很多人力與時間的投入。優秀的軟件開發機構會把40%的工作量花在軟件測試上,測試費用占軟件開發總費用的30%至50%。為了降低成本,這些軟件公司就會把測試服務外包給人力資源比較低的地區或國家。
對于將走服務道路的中國軟件業來說,軟件測試服務也應該是中國軟件業發展的一個新的促動力和一個新的增長點。但只面對此項新的機會,我們準備好了嗎?從2006年初,信息產業部辦公廳根據《人事部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653工程”實施方案》(國人部發〔2005〕73號)的要求,頒布的《信息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653工程”)實施辦法》就可以得知,中國軟件人才的缺口仍然很大。
所以實施“653工程”計劃的目標要達到,從2006年至2010年,在我國信息技術領域開展大規模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活動,每年開展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培訓12萬人次左右,6年內共培訓信息技術領域各類中高級創新型、復合型、實用型人才60至70萬人次左右。通過專項繼續教育活動,使各類信息專業技術人才及時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創新能力,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技術領域的繼續教育工作體系、服務體系和制度體系,為全面提升我國信息專業技術人員的整體素質提供良好的繼續教育和培訓服務。
招聘者與求職者卻遇到了尷尬
曾經有一段微軟與一位大學生應聘者的典型對話:大學生希望企業給他一個空間,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能夠馬上適應。但企業說不行,我面臨著巨大的市場競爭,誰給我機會?我需要的是馬上就能夠工作并無需培訓的員工,矛盾由此出現了。
其實,在IT人才的教育培養上,我國IT人才應該初具規模。據塞迪數據,到2002年底我國普通高等院校中設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軟件、軟件工程專業的有982所,其中本科院校485所、專科院校498所,計算機及軟件專業在校生達71.85萬人,另外與軟件相關專業的在校生約有48.26萬人。同時,國家教育部先后還成立了35所示范性軟件學院和35所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大量IT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涌向市場,可不少IT企業在招聘會后依然沒有招到滿意的人才,同時也有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今年五月,國家教育部學生司負責人認為大學生應定位為普通勞動者。同時,國家統計局發布公告,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同比增長10.3%,比原先公布的初步核算數據提高了0.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增幅均超過10%,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2%,高經濟增長與高失業形成一種尷尬。
為什么遭遇如此尷尬?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IT產業在全球發展迅猛,整個產業的不斷升級和競爭的加劇,導致產業需要人才增加,而國內IT人才儲備不足;其次,最近幾年的跨國企業在中國開展人才爭奪戰,如惠普2006年下半年就要招聘中國員工1000人,微軟也要招聘800名新員工,并計劃在中國的研發人員3到5年內將超過3000人,Google中國公司也在全國50多所高校廣納賢才,不少計劃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跨國公司可謂求賢若渴,這對不少國內企業應該是雪上加霜;再次,求職者綜合素質與企業需求有一定差距,如不少IT高手,在技術方面十分出色,但外語或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不強,也難被錄取;最后,國內IT教育培訓體系還在不斷完善,而不少院校的課程體系卻跟不上企業要求,學生進入社會就會直接遇到很大的職業技能問題,由于缺乏一定的職業訓練,那學生的競爭力就很低。
面對這種尷尬的局面,全社會都在努力。各級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推動IT人才的培養;企業與高校開展企業定制班培養,或繼續擴大實習生的比率,對實習生開展從技術、職業技能、外文、實戰項目等方面進行培養;學校也在開展多門實踐課程,改革課程體系,與企業合作,提高學生與產業無縫對接能力;部分有實力的IT培訓機構,直接聘用有IT從業經驗的外教,結合軟件服務的項目,把跨軟件開發規范和外國企業文化融入課程體系中;目前國內還有不少學生在本科畢業后,再自費參加企業技能職業培訓,進一步提高自己在IT行業的職業競爭力。
IT職業競爭力到底怎樣才能煉成
在IT行業工作的人,一般薪資不低,但每天正常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有人戲稱,“我們就是IT民工”,也抱怨每天都加班,沒有時間陪朋友,沒有時間做運動,職位很難提升等。據調查在北京工作的人中,在中關村工作的人盡管收入最高,但生活幸福感卻最低。在以主題為“中國軟件工程和諧融入世界”的第28屆世界軟件工程大會上,與會中外專家也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中國軟件業必須走出勞動密集型“賺血汗錢”和“搬進搬出”的發展模式。
但在軟件外包潮流的沖擊下,要想提高職業競爭力,一般需要掌握一些符合國際標準的軟件工程規范和技術規范,并能熟練運用一門以上外語,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等,這些都是必須具備的條件。企業如果不愿意付出培訓成本,技術與技能的提高就只能靠個人。在產業環境、企業需求快速變化的時候,無論是IT職場的老手,還是將入此行的新兵,想立于職場不敗之地,勢必需要提高職業競爭力。
在IT行業里提高競爭力,除專業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養成一些最基本的綜合素質和學習一些基本的職業技能,如做事的認真度、外語應用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快速學習能力、處世態度與勤勞的品質等。因為只要具備基礎扎實的專業技能,勝任一般性的IT工作基本沒有大的問題,在工作中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但那些綜合素質是較難在工作中提高的,必須在入職之前就要具備。
如編程工作就比較辛苦,有些公司經常加班。而且有些編程工作技術含量很少,只是簡單的復制和粘貼。對于剛畢業的學生,他們會感到枯燥而乏味、似乎是日復一日的重復“搬磚頭”式的編程。一段時間以后,很多初入職場的人就會出現厭倦情緒,這對于一些龐大的項目開發來說是致命的。如果有一個項目組成員把厭倦情緒帶到工作中,每天編寫的程序就難免出錯,那僅繁雜程序測試與糾錯就是一個不小的工程。它既會影響整個項目的進度與質量,還會增加項目組的工作量,甚至會影響到其他成員。一個項目組就像一支木桶,每個成員就像木桶的每塊板,哪一塊短了以后,木桶的容積都會減小。
這個時候,一個項目員工的綜合素質就會在工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盡管這樣的工作只需由大中專生就可以完成,但目前對于軟件藍領比較缺乏的中國,讓本科甚至更高學歷的人從事這樣的工作,既是人才的浪費,也是整體IT人才結構不合理所導致。對于用人企業來說,它不希望招聘來的員工還需要培訓這些基本的職業素質,招聘時一味看學歷也在所難免。
因此,在中國職業教育體系還不是很完善,整體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還沒有從精英到大眾的轉變的情況下,對于想進入IT行業而且想形成職業競爭力的學生來說,在大學里可以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素質。比如提高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參加一些社團組織,盡職盡責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并學會與每一位成員協作完成好每項工作。提高外語能力,可以參加一些外語角;提高實踐能力,需要學好基本的計算機語言,參加一些項目的開發,還可以參加一些社會上的培訓,假期去企業參加實踐等。
其實,在工作中的每一項技能,都是可以在求學路上獲得的,關鍵是看我們能不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果畢業后再去補上“職業課”,也許會付出更多,會得不償失。所以,職業競爭力,千萬別在求學路上落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