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非是一家軟件公司的程序員。他畢業后進到這家公司不到兩年,馬上憑著過硬的技術和優秀的團隊協作能力,被提升為項目組長。據上司透露,公司到年底的時候會外派他到日本工作一年,日本是他們公司業務拓展的重點區域之一。按公司培養員工的體系:有過這樣外派工作經歷的人,回來后會給予更高的職位、更大的發展空間。按說,方非工作起來會更加充滿干勁。但事實上,最近一段時間,他對工作始終提不起興致,經常有很累的感覺,經常坐在辦公桌前什么也不想做,內心深處疲倦的感覺在不停地滋長。在別人看來,他仍是那種戰之能勝的骨干。但他自己清楚自己內心的掙扎——以前,他能夠每天愉快地面對工作;但現在,他對工作產生了嚴重的厭惡感和倦怠感,時常有一種想擺脫工作的念頭。
職業倦怠已成都市“流行病”
其實像方非這樣的人并不在少數。同樣是從事軟件開發的劉小姐說,這個行業的知識更新很快,所以我白天忙完單位工作,晚上回家還要學一些新知識。由于長時間夜里工作,造成我的睡眠十分不好,經常是腦袋沉沉的,容易犯困,在工作上總出錯。工作上的不順心,再加上精神上的壓力,我身心極度疲勞,有時候我累得真想睡下去就不再醒來。
某集團公司的李先生參加工作還不到4年,就感覺自己無法像過去那樣投入到工作當中了。他說:“剛到公司時,我有使不完的勁,還干出了不錯的成績,公司重用我,前途光明,每天早上我都是盼著上班。但不知為何最近我卻對工作失去了興趣,有一種說不出的厭倦。不只是工作效率下降,有時還感到莫名奇妙的絕望,這是怎么了?”
其實,他們這是產生了職業倦怠。職業倦怠本身雖然不是病,但是產生倦怠的人往往會出現失眠、焦慮、煩躁等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的不適以及行為上的障礙,時間一長很容易導致抑郁癥,是心理上的一種“亞健康狀態”。若不及時處理將會給你的身心帶來不可預期的傷害。
現代人產生職業倦怠的時間越來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個月就開始對工作厭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白領人士有高于40%的人想跳槽。上海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同一崗位工作滿兩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現了工作倦怠現象。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聯合國內眾多知名媒體進行的“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表明:中國有70%的職業人士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另外也有研究指出,“職業倦怠”有其特殊的高發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壓力人群以及自我評價低者,具體的則顯示在教師、警察、醫護人員、保險代理、高科技研究者、新聞工作者等人群中。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承擔的壓力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多。工作和生活的疲憊給人的身心健康帶來了不少負面的影響。而心理上疲累的感覺遠遠多于生理上的疲累,這就使得職業倦怠在現代社會廣為“流行”。
職業倦怠的三大表現
職業倦怠也可稱為“職業枯竭”或“心理枯竭”。它是一種在工作的重壓之下身心俱疲的狀態,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盡的感覺,從而使整個人處于一種身心耗竭的狀態。 職業倦怠表現在新人參加工作后,最初是工作不上心、對顧客愛理不理;中期是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而晚期則顯示頻繁跳槽、自暴自棄。
我們一般把職業倦怠分為三個方面:情緒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
情緒衰竭,是指個人認為自己所有的情緒資源都已經耗盡,感覺特別累,壓力特別大,對工作缺乏沖勁和動力,在工作中會有挫折感、緊張感,甚至出現害怕工作的情況。不少職場人士,尤其是中高級白領長期處于高壓下的緊張狀態,很容易情緒衰竭。
玩世不恭,是指會刻意與工作以及其他與工作相關的人員保持一定的距離,對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熱心和投入,總是很被動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對其意義表示懷疑,并且不再關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貢獻。
成就感低落,是指個體會對自身持有負面的評價,認為自己不能有效地勝任工作,或者懷疑自己所做工作的貢獻,認為自己的工作對社會、組織和他人并沒有什么貢獻。這種情緒主要出現在部分公務員、老師以及公司普通職員身上。
造成工作倦怠的誘因通常有以下幾種:不能獲得提升;所從事的工作不具有挑戰性;工作負擔太重;投入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對直接上司的管理方法和風格不滿;組織不夠公正;與單位所強調的價值追求格格不入;對單位內部的溝通狀況不滿意;分工不明確;與家人的關系不融洽;組織不能為工作提供必要支持;建議得不到領導的重視;人際關系很傷腦筋;規章制度不夠合理等。
以積極的心態來應對
如果你并無身體健康上的問題,卻連續兩個禮拜有以下的情形,那么你肯定是有了職業倦怠了:
晚上睡覺前想到明天要上班就很頹喪;
早上睜開眼睛后卻很不愿意起床;
到了公司提不起勁來推動業務。
在察覺職業倦怠感的存在時,消極的對抗是辭職,暫時休息;但是在失業率高升的今天,辭職恐怕是極端不智之舉,若“休息”半年無法重回職場,面對失業的恐懼將遠遠超過職業倦怠的困擾。而如果放任職業倦怠的感覺滋長,沉溺在低迷的工作情緒中,過一天算一天,工作不努力,終會遭到解雇或錯失升遷的機會。這兩種做法都缺乏目標與規劃。
事實上,職業倦怠是職涯發展中很正常的現象,很少有人能夠幸免。遭遇職業倦怠時,也是給我們的職涯發展敲一個警鐘,提醒自己要對目前的工作,以及未來的發展進行思考。要問自己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滿足哪些需求,再去審視一下目前這份工作究竟無法滿足自己的哪些需求。職業倦怠感可以說是在職涯發展上走到一個急轉彎,不必驚慌或害怕。面對職業倦怠感,適時調整自己的目標甚至價值觀,未嘗不是化危機為轉機的一個契機。針對不同的問題,可進行相應的調整:
一,對于工作本身的倦怠:問自己的專長和貢獻是什么?如果專長沒有做出貢獻和績效,是否個人能力與知識仍舊不足,則應該立下學習的計劃,包括專業的知識與技巧、語言、常識等等。產生倦怠的另一層原因,是覺得工作對自己失去了挑戰性,單調的、重復的勞動也很容易讓人心生厭倦。最好把你的工作內容按“重要”、“較重要”、“不重要”來分類,看看哪些工作可以不做,或是授權給更適合的人去做。找一些對自己有挑戰性的,而且自己有興趣承擔的工作來做。
二,對于人際關系引起的倦怠:通常是由于溝通方式不良,或是因級別、年齡、性別的不同在工作關系中引起溝通障礙。這個時候就需要學習一些人際溝通的技巧,學習去了解自己的上司,如何與上司溝通;學習與部屬充分溝通而且愿意授權;最重要的是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人際關系的沖突和對立傷害了工作上的專注與發展。最重要是要多與人溝通,減輕壓力。工作之余要做些文體活動,會休息的人才更會工作。隔一段時間給自己一個假期,出去旅游或者在家徹底放松一下,也許會舒緩一下緊繃的神經。
三,對于組織的不滿:如果企業的經營理念、人才選拔方法、以及組織與員工的關系,和我們個人的價值觀不能兼容,個人經過長期調整仍不能適應企業文化時,恐怕就要考慮轉換跑道,做另謀他職的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