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9月1日仍未就業的應屆畢業生可領取低保。整個中國的人才市場一下子被這條消息拉緊了。各資深教授、學者紛紛提出質疑,或贊同或反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通過“大學生”與“最低生活保障”相聯系這個引子,關于當代畢業大學生的生存能力問題也呼之欲出。
畢業生中,滿懷豪情要干一番事業的人有之,惴惴不安在擇業路上彷徨不定的人有之,而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更是大有人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關于畢業生可領取低保政策的出臺使得我們不得不對大學生關注有加。部分大學生畢業就失業的事實不容否認,而再讓他們去申請低保無疑是雪上加霜,從“知識分子”到“低保戶”的落差并不是一般人能接受得了的。
根據有關部門制定的低保申請條件及實施辦法,月收入低于一定數額可以申請低保,金額在190元左右。如很多大學生所言,一個月出去打點零工也不止賺這些錢。既然能這么想,為什么待業的大學生還這么多呢?與其靠領取救助金度日而被別人說成是不勞而獲,為什么不抓緊時間去找一份與自己能力相適應的工作,用自己的血汗錢來養活自己呢?剛畢業的大學生最為缺少的就是工作經驗以及社會歷練,再加上目前人才市場的飽和,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導致了畢業生在就業中的“軟體癥”。很多畢業生對自己的前途很迷茫,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有的甚至連自己適合什么樣的職業都不知道。社會競爭的激烈化促使人們不由為大學生的生存狀況心存擔憂,而低保政策的出臺就是這種擔憂的一種。
但是,這種帶有同情成分的解決方法卻適得其反,它間接地縱容了某些生存能力差的畢業生。就如有些部門的官員所稱,保障金變成了“養懶金”。大學生在“養懶金”中漸漸消泯自己的自尊,否定自己的能力,不思進取的結果就是淪為真正的低保戶!
相反,大學生不接受低保不僅是對自己自尊的捍衛,也是對外來同情的蔑視。而且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證實中國的教育制度和質量,體現中國大學畢業生的素質和質量是值得信賴的。大學生可領取低保政策的出臺,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學生自我生存能力等主流市場和企業所認同。另外,領取年限的限制、領取程序的繁瑣等問題,都體現了大學生領取低保的現實可行性不高。
在深思中國大學生低保政策的同時,身為大學畢業生的我們是不是該拿這個燙手的“芋頭”?換句話說,我們會不會揭下自己所謂的自尊底線來接受依靠低保過活的現實?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自己的待業。我們知道,現在社會上大多數用人單位注重的是職員的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而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多是80后的獨生子女,從小在家嬌生慣養,甚至有些人進了大學校門還不具備生活自理能力,在大學里是充分利用了輕松的氛圍,體驗了豐富的校園生活,然而彈指一揮間,就站在畢業生的尷尬位置上,自己似乎還沒有做好準備,從未考慮過的就業問題就鋪天蓋地席卷而來。
這就呈給我們另外一個層面上的問題:大學生應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大學生活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時光,擁有那么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如果在校的時候就能未雨綢繆,考慮到畢業后自己可能要面臨的問題,那么,就應該利用自己可以利用的時間來不斷充實自己,補充自己在學校里得不到的東西,比如說工作經驗。在對新員工的錄用中,大部分公司都表示自己愿意錄用有過相關行業經驗的員工。所以,在搞好學習的過程中,必要的在校外獲取一定的工作經驗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學校畢竟是學校,很多東西是不能融入到社會當中去的,最好的老師就是實踐,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成功都可以讓你懂得很多東西,豐富自己的社會閱歷,提升自己的戰斗能力,在以后的日子中迎接可能到來的風風雨雨,保持著處變不驚的心態,起碼在遭受打擊的時候能夠堅強地應對。
對于那些已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重新回到校園已經不可能,在大學生領低保這樣一顆炸彈的震撼下,應該思索一下自己現在應該做什么。待業的大學生應該分析一下自己一直找不到工作的原因,自己身上所缺失的,應該盡快補上。所謂“亡羊補牢,尤未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