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前的這位青年,衣著時尚,色彩亮麗,左小臂有一處長約7、8厘米的醒目刺青。他就是Majoy總裁茅侃侃,你可以叫他茅總,也可以稱他侃侃。筆者更傾向后者,那樣更顯親切自然,瑯瑯上口。
今年23歲的侃侃,人稱“混世魔娃”、“IT新貴”,視咖啡為命,說話隨性,語氣親和,神情有些狡黠。你看他博客上的文字,似乎有些調皮和玩世不恭,但當你跟他面對面交談時,才會發(fā)現他的成熟與穩(wěn)重。網絡時代,展現了人的多面性,也給人帶來了機遇。最近頻頻在媒體露面的“80后新貴”,名頭很響,氣度不凡,侃侃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很愛玩,經常去錢柜K歌,他玩出了財富,目前身家過億。在他的身上,“玩”和“財富”這樣結合到一起:
不走尋常路
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改變了茅侃侃的人生軌跡,包括學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
小學五年級,他就開始玩電腦。那是1993年,茅侃侃的父親從國外帶回一臺電腦。茅侃侃一見就愛不釋手,像著魔似的,整天圍著電腦轉,吃飯時也是一手端碗一手握著鼠標。
沒過兩年,互聯(lián)網進入中國。他每天除了上課就是上網。那時的茅侃侃瘦得像根竹竿,臉色青黑,每天差不多睡4個小時。他早上5點半起床,騎車10分鐘去學校“埋頭苦干”,把當天的作業(yè)全部“消滅”。上課的時候心里就琢磨晚上的事兒。下午5點半放學回家,吃完飯他就一個人悶在小屋里擺弄電腦,一直到凌晨2點。那時,還是初中生的茅侃侃就已經幾次帶領校隊參加北京市中學生計算機比賽,為學校贏得了不少榮譽。
電腦讓他嘗到了甜頭,也讓他載了跟頭。1999年,北京育英中學出現了“百年不遇”的尷尬。一個叫茅侃侃的高一男生地理會考不及格,補考,還是不及格。按國家政策,他無緣高考。為這事,據說當時的年級主任頭發(fā)都急白了一茬。
后來,在母親的勸說下,侃侃又去四川綿陽航天科學城上了將近一年的高中。但最后還是無功而返。談起此事,侃侃說:“不是我對學習不感興趣,而是我對學校不感興趣。課上那些內容聽了以后上班根本用不著,我覺得自己看比他們講來得快。”
“失學”后的茅侃侃曾一度沉浸在苦悶和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中,他反復思考著該做什么、怎樣做。2000年,當時社會上流行考微軟和思科的認證。“沒文憑”的他花了兩個月時間,把這兩個證都考了下來。那時全亞洲只有兩個18歲以下的人拿到了這兩項認證,茅侃侃就是其中之一。之后,他懷揣一張初中畢業(yè)證書和一疊計算機認證,開始在北京街頭找工作。
第一份工作是給當時的“打假先鋒”王海的公司做網站,月薪3600元。不久他跳槽去一家IT企業(yè)工作,由于不喜歡那里的氛圍,又辭職了。生性好動的他實在“坐不住”,又轉行做能四處走動、跟人打交道的市場和策劃工作。
那時候流行創(chuàng)業(yè),而茅侃侃也覺得似乎找到了感覺,就一鼓作氣開了家公關公司。真到了自己當老板,要真刀真槍地上陣同別人做生意時,他才認識到自己“經驗不足,年紀也小”,所以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并不順利。想起那段經歷,侃侃還興致盎然,“當時的工作蠻過癮,老跟媒體打交道,很多創(chuàng)意想得天花亂墜。”
從最初的紅旗中文2000公司,到后來的廣告公司、公關公司和游戲制作公司,“起勁地折騰”。其實,一系列的跳槽都是他刻意而為,“技術、銷售、管理、包裝和推廣等,是經營公司的必須流程,每一道都有必要熟悉”。
那些年真是吃盡了苦頭,20多萬積蓄都當學費賠了進去,照茅侃侃的話說,“掙到的錢,基本上又撒了回去”。當然,其間也見識到了各行業(yè)、各階層的“道道”。
一年又一年,工作一換再換,茅侃侃總覺得沒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直到2004年Majoy項目讓他找到了創(chuàng)業(yè)的感覺。
創(chuàng)業(yè)之路是艱辛的。茅侃侃的辦公室是全公司里唯一光線昏暗的地方,終日開著一盞臺燈,通宵達旦的工作方式,使他習慣于在黑暗中靜下心來。“我喜歡晚上思考問題,清楚、安靜。在這種陰暗的角落里,在電腦前面坐著的時候思維好一些,一般一天能呆15個小時。”
回首這些年走過的路,茅侃侃感慨良多。對于如今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的風潮,他并不是十分贊同:“現在很多大學生選擇創(chuàng)業(yè)都是極為不成熟或者浮躁的表現,一小部分真的具有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大學生選擇創(chuàng)業(yè)的話,至少應該具備更多的社會經驗和更強的心里承受能力,經不起失敗的人很難在創(chuàng)業(yè)中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
玩的就是創(chuàng)意

Majoy的創(chuàng)業(yè)點子來源于茅侃侃出差時收到的短信:“四川移動通信歡迎您!”這條很多人都會收到的短信,卻使茅侃侃突然聯(lián)想到:能不能將網絡游戲的情節(jié)融入到實景中來呢?如果由人來扮演不同的角色,再加上大量電腦化的道具和場景,游戲肯定會更真實,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互動,這豈不更加吸引人?
返回北京后,茅侃侃挨個咨詢他所認識的人,從網絡游戲玩家到喜歡K歌、戶外運動、WarGame的人。調研后,他認為將網游搬到現實場地中,由真人扮演角色,通過大量移動終端(PDA和手機)和電子化道具來掌控游戲是一個既基于傳統(tǒng)娛樂形式又突破傳統(tǒng)娛樂形式的創(chuàng)新模式。按照茅侃侃的解釋,這個真人實景數字游戲,就是把現在流行于網絡世界的對抗游戲,或是RPG(角色扮演游戲)搬到現實中來,如模擬CS的警匪對抗,模擬RPG網游的打怪、交易、探險等等。但是,Majoy并不僅僅是最大限度地模擬游戲中的場景,而且還要借助藍牙、無限網絡等手段實現游戲中的計分、升級、道具、團隊溝通、團隊合作等諸多行為。
“有人說,你的設計不就是個WarGame(實景模擬戰(zhàn)斗游戲)嗎?我回答他說,我們的項目一開始看起來是像個WarGame,但是,它一定會比目前最好的WarGame都要好,而且,隨著進一步的發(fā)展,Majoy將會遠遠超出WarGame的范圍。”
茅侃侃非常看好這種既有組織性,又有娛樂性,還帶有刺激性的游戲方式,相信它對于十幾歲的年輕人和三四十歲的中年人都會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于是,他給這個游戲取名為“Majoy”,意即“魔幻(Magic)”+“樂趣(Joy)”。
茅侃侃說他最不喜歡光說不練的人:“這世界有主意的人多了去,光說不練,最后等于零。”可是,啟動這個項目需要一大筆資金。錢從哪里來?就在這時,他邂逅了一個曾經合作過的老板。聽了茅侃侃對Majoy項目的介紹,這位老板很感興趣,當即決定投資這個項目。不久,Majoy項目的執(zhí)行公司——北京愛航工業(yè)公司誕生了,茅侃侃以智力入股。至此,他終于找準了自己的坐標,開始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在茅侃侃的“遠期規(guī)劃”中,Majoy將從一個固定的對抗場所,逐步發(fā)展到多個場所,并通過互聯(lián)網讓場地內外的玩家形成互動,甚至允許玩家通過手機參與游戲。
雖然靠創(chuàng)意起家,但茅侃侃對自己公司的定位很明確,那就是要做技術型的公司。在《對話》節(jié)目中,他對陳天橋的評價是“一個商人,一個善于投資的成功商人,而不是一個做數字產業(yè)的人”。在筆者面前,他又一次強調了這一點。至于原因,他回答得很干脆:“我覺得只有技術型公司才可能成為百年老店,而不是賺了錢就跑。”
茅侃侃說,他很佩服蘋果公司的靈魂人物喬布斯及其創(chuàng)意,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樣,“成為創(chuàng)意工業(yè)的領軍人物,成為一個企業(yè)的創(chuàng)意靈魂”。
選擇了就不要回頭
不論是文化市場,還是新經濟市場,當許多人還認為是“60后”或“70后”的天下時,以茅侃侃、戴志康、李想、高燃為代表的新一代已在不知不覺中浮出水面,用自己的實力證明著“80后”的崛起。從他們身上,不僅可以看到財富新貴的頭銜、名聲和擺出來的姿態(tài),更多的是不同于60年代、70年代生人所表現出來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現實主義價值觀。甚至有些人已經揚言,這種自我實現的生活方式將成為一種新的潮流。
處于媒體關注的焦點,茅侃侃有著自己的看法:“媒體對我們怎么劃分無所謂。我們4個人是很好的朋友,這一點也要感謝媒體把我們聯(lián)系在一起,4個人在一起往往會變得更強大。至于被劃分成什么財富新貴,這只是媒體的噱頭,我覺得無所謂,只要自己心態(tài)是端正的就好。至于這個群體,我覺得每個時代的人都會體現時代的特征,‘80后’并不是獨立的現象,一樣存在‘60后’、‘70后’,只不過我們趕上了媒體高速發(fā)展、信息渠道快速擴張的年代罷了。”
茅侃侃坦言:“成名后生活和心態(tài)有了較大的變化,但是,相比藝人,離成名還差得很遠;相比其它優(yōu)秀企業(yè)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比其它項目,還有很長的運作期。”
公司管理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他也總能樂觀面對:“人無壓力是不行的,要習慣于承受。但是創(chuàng)業(yè)的樂趣就在于不斷地發(fā)現和解決問題,進而使項目更好地發(fā)展和推進。”
“80后”能有今天的成績,固然與他們的勤奮努力密不可分,但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才是成功的關鍵所在。他們懂得抓住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干什么事情,你自己選擇,但只要選了干什么,就一定要干好了!”這是母親告訴茅侃侃的人生哲理。他也常常想到香港警匪片里的一句話,“既然選擇了黑社會,那就一只腳踏進了棺材,你沒法退出。”侃侃說,就是這個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