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是件非常郁悶的事情。招聘單位要求有工作經歷,才畢業的學生,哪有工作經歷。對于招聘單位來說,現在實行業績責任制,工作講最低成本,哪有資金和精力培養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都要求招聘來的人,馬上能用,創造業績。
筆者有兩位同學分別指出了現在用人單位的想法。一位同學是國營單位的高層領導,負責集團公司人員的聘用。他說,每次招聘,他都要求人事部門提供的名單中至少要符合兩個條件,一個是專業對口,一個是要有工作經驗。這樣,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根本進不了招聘方的眼界。另一位同學在一個著名跨國公司負責一個行業銷售,他的下屬人員招聘委托獵頭公司進行。招聘的第一關在網上進行,要求受聘者按網頁提示在規定時間內填寫基本情況。然后按設定的關鍵詞進行初篩。這些關鍵詞中少不了著名院校,對口專業。如果初篩出的人多,再附加關鍵詞,如擔任過學生干部,得過全國性的競賽獎等。
按上面提到的兩類公司的招聘要求,剛畢業的學生是應聘不上的。現在,一方面是大量的待業學生,另一方面是一些公司存在職位缺口。公司的領導們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人員緊缺就鞭打快牛,讓能干的人多干。
現在的公司很少考慮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社會現象,但社會問題政府必須解決。面對大量學生失業所帶來的社會隱患,中組部、教育部等14部門聯合發出《關于切實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強調生活困難的未就業應屆生可領取低保。這是政府從安定社會的大局出發,所實行的舉措。
以生活困難畢業生的個人立場說,去不去領低保是對傳統面子觀的極大挑戰。貴為“天之驕子”,靠低保養活,成何體統?但是,軀體的存在要吃飯。現在的人都很講實際,不吃嗟來之食的君子已經很少見。既要死撐面子又要保住肚皮的常見做法是壓榨貧困的家庭。“在外是只羊,在家是條狼”的畢業生大有人在。
如果畢業生、企業、政府都堅持各自的立場,在自我意識的隔閡下,很可能產生世風日下的惡性循環。我曾與在跨國企業當頭頭的同學開玩笑,用軟件篩選要招聘的人,有沒有可操作的余地呢。他一笑置之:“當然可以。”我當時百思不得其解,向來以為信息技術是公正的,難道軟件也不公正。這個同學為我解了惑,軟件是設計得很合理,但使用軟件的人是可以做假的。你在軟件上填寫的東西,有誰會去驗證真假。你盡可以大吹大擂,先過了軟件篩選關再說,到了人選的時候就可以走關系了。
以前我們都是按正統思路思考問題,走的是所謂的正路。其實,世上還有奇路可走。這條路,于己來說,算是可以達到目的的一種方法。但對社會來說,會產生巨大的危機。
試想,一個靠造假取勝的學生,他的所謂成功經驗會強化他的行為。謊言是他的通行證,欺騙是他取得成就的手段。他的智力和精力會用錯地方,以最小成本最大收益的原則導向下,制造出層出不窮的假東西。
政府為解決生活困難學生生存問題的低保資金,可能被那些沖破傳統思維約束之殼的學生受用。不是因為急需,而是為了滿足歪曲的成就感。
怎樣破解這種迷局呢?按慣常的方式,總是找原因,發怨言,指桑罵槐。這都無濟于事。對缺少誠信的社會環境,我們議論了很多,提出了對別人的許多要求,卻很少想想自己怎么做。
一首歌給了我們許多啟示,這就是《感恩的心》。“我來自偶然,象一顆塵土。有誰看出我的脆弱。”表達了現在許多才進入社會的學生的心情。很多人外表剛強,其實內心脆弱。
“我來自何方,我情歸何處,誰在下一刻呼喚我。”開始很有自信心,經過多次招聘受挫后,會對自我產生懷凝。我的價值在哪里,誰需要我。“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都說現在企業需要人,可就沒有一家企業要我。要自食其力地生存,就必須堅持找工作。才畢業就經歷了各種挫折和艱辛。“我還有多少愛,我還有多少淚。讓蒼天知道我不認輸!”雖然這世道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要有愛,有善心,有良心,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有年輕的心,以積極向上的勇氣不斷努力,上天讓我找到自己的位置。“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身,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永遠會珍惜。”因為感恩的心,讓我找到了自己的天地。為了感激幫助過自己的人,我獲得了幫助人的動力,在助人中得到更高的愉悅回報,使我提升人生的境界。從與人和諧到與自然和諧,讓我走向和諧的人生。
一般的情況下,我們遇到問題,總傾向于在外部找原因。對畢業生失業引起的系列問題,我們可能要求建立健全制度、提供政策等等。其實,許多問題解決的方法就在于我們自己。讓我們從外部思維轉向內部思維,喚醒自己感恩的人,也不失為解決難題的良策。需要說明的是,指出通過釋放內心動力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是對外部方法的否定,而是對各種合理方法的強化,形成一種完善的結構,造就和諧的社會。
喚醒感恩的心,不單單指畢業生,也要求企業和政府主管人員懷有感恩的心。這樣,就可能改變現在基于本位利益的博弈,走向為共同建設和諧社會的合作。喚醒了感恩的心,畢業生會自強,企業會寬容,政府會站在畢業生和企業的立場,制定出更科學合理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