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川縣地處甘肅東部,與陜西省長武縣毗鄰。全縣3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6萬。有各級各類學校309所,在校學生75710名。深厚的涇河文化底蘊和神奇的西王母遺存,使這塊土地孕育出許多聞名遐邇的燦爛文化和杰出人才。上世紀八十年代,涇川屬于全省的文化大縣,教育強縣。但是九十年代之后,教育改革與發展相對滯后了。進入21世紀,特別是近三年來,涇川教育又邁上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
在2006年普通高考中,涇川縣高考成績綜合排名躍居平涼市七縣(區)第二,涇川一中在全市八所重點中學中名列第一;全市文理科三甲共六名考生中,涇川縣就有五名;涇川一中文科考生樊繼偉、朱新星取得了全省第二名和第九名的優異成績。近日,省教育廳領導在涇川縣調研時高興地說,涇川縣的教育年年出新,年年有新成就。
——黨政重視,為發展謀勢。涇川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就有興學育人的優良傳統。2001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正確審視縣情,在制定推進全縣小康社會建設的五大戰略目標時,明確提出教育是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的重中之重。全力推進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徹底改善辦學條件。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全縣教育工作會議,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加快全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政策措施。縣財政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每年拿出五個10萬元專項教育基金用于吸引師資、信息化建設和教育教學獎勵。從今年起每年增加財政預算600多萬元,解決鄉村教師的生活補助和醫保問題。縣上四大班子堅持每年至少召開一次\"議教\"會,專題研究教育發展問題。\"不謀長遠者不足以謀現實,發展教育就是為涇川縣的長遠發展謀勢\",這是涇川縣委書記劉旭賓對優先發展全縣教育事業的精辟見解。
——全民動手,鑄千秋偉業。2001年至今,涇川縣上上下下齊發動,掀起了排危建校的新高潮,全縣改擴建學校167所,新建校舍16.6萬平方米,消除危房6.8萬平方米。縣委、縣政府向全縣干部群眾發出捐資助學的動員之后,全縣干部職工每年堅持捐資年工資總額的1.5%,縣級領導干部每人每年捐資在800元以上,一大批在外工作的涇川籍人士和離退休老干部更是慷慨解囊,興學育人,譜寫了一篇篇全縣人民助教興學的華章,全縣排危建校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總投資逾億元。新建的縣東街小學占地20畝,建筑面積6100平方米,成為市級標準化學校、全市信息化建設先進學校,建成后徹底緩解了城區小學生入學難的問題。涇川一中創建省級示范性高中僅用了兩年時間,投資3600多萬元,新建校舍3.8萬平方米,創造了當地校舍建設史上的奇跡。在全縣校舍改擴建實踐中,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吸納社會資金2200多萬元,興建了各類師生食宿服務設施,拓寬了教育投資渠道,緩解了財政壓力,也正確引導了民間投資興學的熱情。縣長王學書多次講:當一任好縣長,首先必須抓好教育。如今,在涇川縣城鄉,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最好的設施也在學校。學校,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
——凝心聚力,打造新品牌。強化管理,提升內涵,瞄準\"隴上教育強縣\"的新目標,全力打造涇川教育的新名片,使教育成為涇川縣的一個新品牌,這是在謀劃涇川教育\"十一五\"發展遠景規劃時,分管全縣教育工作的縣委副書記何瑞蓮、副縣長牛啟壽的治教方略。在幾年的艱苦探尋中,在為涇川教育的發展多方奔走中,縣上分管領導和教育局的一班人,凝心聚力,思變求新,力陳改革,狠抓管理,率領全縣4000多名教職工,頑強拼搏,勵精圖治,形成并弘揚\"寧可苦干,決不苦等,窮則思變,后來居上\"的涇川教育精神,決心把涇川教育這一造福千秋萬代的事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