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字形的考查,歷年高考重現率為100%,其能力層級雖為A級,得分率卻不高。當然,正確書寫漢字,要靠平時的積累識記,但高考中字形的考查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考查考生對別字的識別能力,這樣,無疑降低了難度,應該是有技巧可循的。結合近幾年高考字形考查中出現的錯別字詞語,筆者總結出積累辨識字形的八個切入點,即:辨聲、明義、推形、探源、析構、察境、識配、聯想。下面略作闡述。
(1)辨聲
即讀準字音,辨別形近字的讀音差異,從而確定正確的字形。如高考中的下述詞語:慰藉(jiè,非“籍jí”)、湊(còu,非“奏zòu”)合、宣(xuān,非“渲xuàn”)泄、捅婁(1óu,非“漏lòu”)子、主旋(xuán,非“弦xián”)律、氣概(ɡài,非“慨kǎi”)、繁冗拖沓(tà,非“杳yǎo”)、撲朔(shuò,非“溯sú”)迷離、掂(diān,非“惦diàn”)量、針砭(biān,非“貶biǎn”)時弊、嘔(ǒu,非“漚òu”)心瀝血、大有裨(bì,非“稗bài”)益、直截(jié,非“接jiē”)了當。
(2)明義
所謂“以義為綱,據義別形”,也就是依據字義確定字形。如“脈搏”,是血脈跳動或搏動,故從“扌”,而不是胳膊義的名詞“膊”;“融會貫通”,不是融合匯聚的語意重復,而是參合多方道理進行體會,從而全面透徹地領悟,故“會”不能寫成“匯”;“集思廣益”的“益”,是好主意,而非“義”;“廝打”,是互相打,而非“撕打”;“平心而論”的“平心”,是平心靜氣,而非“憑心”;“兵荒馬亂”的“荒”,是災荒,而非慌張;“不容置疑”的“置疑”,是放置下疑問,即有懷疑的意思,它常用于否定,而不是提出疑問的“質疑”;“高潮迭起”的“迭”,其意為一次又一次,而不是一層又一層,所以不能寫成“疊”。
漢字是表意文字,辨識字形時,有時可通過分析造字法,體察相關漢字的文化內涵,從而準確判斷字形的正誤。如“既”和“即”中左邊是盛食物的器皿,“既”是“人已經吃了飯走了”,有“已經”、“完了”、“終了”之意;而“即”則是“人來吃飯”,有“走近”、“靠近”之意。所以,“一如既往”、“既往不咎”中的“既”不能寫成“即”,而“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即”中的“即”寫成了“既”也是誤寫。
不妨用明義的方法看看以下高考中出現過的詞語:挖墻腳(非“角”)、明(非“名”)信片、候(非“侯”)車室、舉步維(非“為”)艱、弱不禁(非“經”)風、毛骨悚(非“聳”)然、川(非“穿”)流不息、一籌(非“愁”)莫展、人情世(非“事”)故、百戰不殆(非“怠”)、振(非“震”)聾發聵、彬彬有禮(非“理”)、責無旁貸(非“代”)、視(非“誓”)死如歸、有志者事竟(非“競”)成、畢其功(非“攻”)于一役、大象的鼻子——能屈(非“曲”)能伸。
(3)推形
漢字中形聲字很多,我們要據形明義,別義取字。如“謳歌”就需用優美的語言,“嘔吐”、“嘔心瀝血”和“口”有關,“漚肥”是糞肥加水長時間浸泡。再如“孿”指“孿生”,故從“子”;“痙攣”的“攣”表示“蜷曲不能伸直”,故從“手”。“煥”從“火”,有“發光亮麗”義,故有“精神煥發”;“渙”從“水”,則有“散流不凝”義,故有“斗志渙散”。“縱橫捭闔”的“捭”,是兩手分開,全詞形容分化瓦解的政治手段高明;“稗官野史”的“稗”,是一種小草,比喻微小的、瑣碎的,“稗官”即小官,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風俗故事,后來指小說。
對漢字中的一些雙音節詞,可依據兩個字的形旁相同的特點,采用形旁對比法推斷字形的正誤。例如,“憔悴”中的“悴”不可寫成“瘁”,“彷徨”的“徨”不可寫為“惶”,“伎倆”中的“伎”不能寫成“技”。
我們可以用推形的方法看看下面近年高考考查過的詞語:絆(非“拌”)腳石、國籍(非“藉”)、簡練(非“煉”)、掂(非“惦”)量、氣沖霄(非“宵”)漢、磕(非“嗑”)碰、罄(非“磬”)竹難書、一副(非“幅”)對聯、演繹(非“譯”)、見風使(非“駛”)舵、緝(非“輯”)拿、摩挲(非“娑”)、彪炳(非“柄”)、民生凋敝(非“蔽”)、越俎代庖(非“皰”)、不脛(非“徑”)而走。
(4)探源
大部分的成語都有一定的來源,所以在把握這類詞語的形態時,就要結合其最初的來源和典故,這樣有利于準確牢固地記憶其形態。如,“子虛烏有”、“逢人說項”、“班門弄斧”、“墨守成規”這幾個成語中,“烏有”、“項(斯)”、“(魯)班”、“墨(翟)”都是成語故事中的人物,故不能分別寫成“無有”、“象”、“搬”、“默”。又如“名列前茅”,來源于楚軍行軍,前面的軍士均持茅草。再如“再接再厲”,因為用以鼓勵人更上一層樓,故常被誤寫為“勵”。究其源,是記古代斗雞中的行為:為了勝利,在繼續斗雞之前,斗雞人都要在磨刀石上磨斗雞的嘴喙使之鋒利。“厲”,就是磨刀石,后來寫作“礪”,但成語中保留了“厲”的字形。
下面是歷年高考中出現過的詞語,可用此法來辨析:舶(非“泊”)來品、黃粱(非“梁”)美夢、插科打諢(非“渾”)、脫穎(非“潁”)而出、世外桃源(非“園”)。
(5)析構
這是就詞語的內部結構而言。主要是指那些構詞方式為并列式的詞語(特別是成語),其前后相對應的語素,往往詞性相同,意義則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利用這種互訓或對舉的互證聯系,我們可以由此一字推及另一字。如“山清水秀”、“青山綠水”,便可由“秀”推“清”,由“綠”推“青”;“計日程功”中,由計算、數著的“計”,推出衡量、估計的“程”,而不是“成”;“惹是生非”中,由“非”可推出反義的“是”,不可寫成“事”。再如“仗義執言”,這個成語是由兩個動賓短語“仗義”和“執言”構成,而不是由一個動賓短語“仗義”和一個偏正短語“直言”組成,所以“執言”不能寫成“直言”。
下面高考中出現過的詞語也是屬于這種情況:崇(非“重”)山峻嶺、提心吊(非“掉”)膽、名門望(非“旺”)族、貌合(非“和”)神離、一張一弛(非“馳”)、奴顏婢(非“卑”)膝、紛至沓(非“踏”)來、前倨(非“踞”)后恭、好高騖(非“鶩”)遠、興高采(非“彩”)烈、怨天尤(非“憂”)人、孽(非“蘗”)根禍種、珠光寶氣(非“器”)、殫(非“憚”)精竭慮、輕歌曼(非“慢”)舞、豐功偉績(非“跡”)、源(非“淵”)遠流長、憤世嫉(非“疾”)俗、旁征(非“證”)博/引、珠聯璧(非“壁”)合、峨冠博帶(非“戴”)、遐(非“暇”)思邇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成語中,存在局部并列的現象,這也可用來推斷字形的正誤。如:“金碧輝煌”的“金”與“碧”均為色彩,不能寫成“金璧”;“望其項背”的“項”與“背”都是人體部位,不能寫成“象背”;“大有裨益”的“裨”與“益”都指好處,不能寫成“稗益”;“針砭時弊”的“針”與“砭”均為古人治病的器具,不能寫成“針貶”;“人才薈萃”的“薈”與“萃”都有聚集的意思,不能寫成“匯萃”;“草菅人命”的“草”與“菅”都是雜草,這里用作意動,不能寫成“草管”。
(6)察境
不少詞語單獨使用時字形是正確的,但當它出現在一個較大一點的語境中卻不一定正確。如:老于世故(非“事故”)、共商國是(非“國事”)、以德報怨(非“抱怨”)、委曲(非“委屈”)求全、惹是(非“惹事”)生非、以逸待勞(非“代勞”)、耳根清凈(非“清靜”)、漫不經心(非“精心”)、萬事俱備(非“具備”)。再如,“化妝”意為用脂粉等使容貌美麗。“化裝”是“使變”:①假扮;②演員為了適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飾容貌。“他倆為了迷惑敵人,化裝成夫妻”,就不能用“化妝”,因為在這個語境中“化裝”有“假扮”的意思。
由于不同的語言環境用字有不同的講究,我們可以依據字詞適用的對象,采用變通法,即通過找同義詞(短語)或相似語境以達到辨識字形的目的。如“惹是生非”,可變通為“招惹是非”,“無事生非”可變通為“沒事找事”,由此推斷“惹事生非”、“無是生非”中的“事”、“是”都是誤寫。再如“感情不和”可變通為“感情不和諧”,“性格不合”可變通為“兩人合不來”,所以,“感情不合”中的“合”,“性格不和”中的“和”均為誤寫。
(7)識配
有些詞語有固定的搭配,不能隨意變動。這類詞畢竟不多,平時稍加注意,在考題中就能很容易有效地辨識了。例如:“縹緲”與“飄渺”,讀音與意義完全相同,但其字形分別是固定搭配,就不能拆開來交錯搭配;“霎時”與“剎那”讀音不同意義相同,也因為固定搭配不能拆開來交錯使用。也有意義相關的語素的不同搭配,如:“鵲”與“雀”,與前者相關的成語是“聲名鵲起”、“鳩占鵲巢”,與后者相關的是“鴉雀無聲”、“門可羅雀”,不可混淆。
(8)聯想
有些字形可借助聯想的翅膀,甚至可以編成順口溜來記憶。比如掇、綴、輟、啜,可聯想為:用手拾掇房子,用線邊綴裙子,用車接回輟學的孩子,用嘴啜吸傷心的日子。又如,外貌看長相,樣子是形象,照人制成像。再如,釣一點魚,鈞兩點重,鉤彎彎的心。還如,橫戌點戍戊中空,劃個十字就成戎,戒字兩豎加一橫,于是,“戊戌”年,三軍著“戎”裝,高度“戒”備,“戍”守邊防。
上面談到的積累辨識字形的八個切入點,并不是必須單一使用的。多種方法結合起來運用,才能保證積累的牢固性和判斷的準確性。
[作者單位:江西峽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