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縣委書記這個職務因腐敗出事落馬的風險最大。民間所說:“挨個兒槍斃有冤枉的,隔一個槍斃有漏網(wǎng)的”,往往被人拿來硬往縣委書記這支隊伍上套。這話當然是言過其實,不值一駁。不過,倒也正好說明,縣委書記身處基層政權(quán)的關(guān)鍵崗位,責任重大,位不高權(quán)卻重,受到的誘惑更多,稍不留意就容易跌入貪腐的泥坑。
多年前,我曾與一位剛剛從縣委書記任上高升了的朋友聊天,說到這個話題。他說剛上任的時候,堅決“拒腐蝕,永不沾”,可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鬧得眾人意見挺大,比較孤立,后來就只好松了口子,像別人送個電冰箱什么的也就笑納了(這話說起來好像不厚道)。他口頭上說的只是電冰箱,其實可能花樣更多,也更貴重,數(shù)額較大的金錢自然少不了。我就曾在不同的場合聽到過老百姓編的某地縣委書記、縣長的順口溜:“?菖?菖?菖死個媽,換回一輛桑塔納”、“?菖?菖?菖拉回肚,一夜成了萬元戶”。
縣委書記成為腐敗的“重災區(qū)”,已經(jīng)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存在。當個縣委書記,要想不貪腐都難,這種無奈已經(jīng)有不少人表示過。陜西宜君縣委書記張貼告示公開表示不接待“跑官要官”者,則把這種無奈推向極致。也許有人認為那是作秀,是變相往自己臉上貼金,可我從耳聞目睹的一些地方基層政權(quán)的存在形態(tài)來看,更愿意相信那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無奈,是不得已而為之。可我擔心的是,光是縣委書記在門口貼諸如此類的告示,不能說沒些作用,但要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卻斷然不敢相信。
有不少人把縣委書記貪腐危險系數(shù)大歸究于“一把手”說了算的不成文規(guī)定。其實問題的關(guān)鍵并不在這里,關(guān)鍵在于干部選拔中的“暗箱操作”。因此,在縣局鄉(xiāng)鎮(zhèn)官員任用上真要是“一把手”縣委書記說了不算的話,倒可以杜絕了“一把手”從“賣官”中索賄受賄,可把這權(quán)力放手給別人,即便正常的組織渠道,同樣也會出一樣的問題,不少地方的組織部長因貪腐賣官而落馬的事件已經(jīng)是屢見不鮮了。還有,即便領(lǐng)導班子集體決策,也免不了有人冠冕堂皇地為收受了好處的人說好話,把一個個腐敗尖兵提拔重用上來。甚至還有團體腐敗現(xiàn)象,不出事兒時官官相護,大家其樂融融;真要有人東窗事發(fā)了,就都成了一根草繩上的螞蚱,誰也跑不掉,從而引發(fā)一個地方的官場地震。
為什么官場成了買官鬻爵的生意場,為什么那么多人熱衷于上演一場又一場現(xiàn)代版的“官場現(xiàn)形記”,怎樣才能杜絕這些腐敗現(xiàn)象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透明選賢任能。不合理的干部選拔制度,使得賣官鬻爵、跑官買官蔚成風氣,官場也就成了生意場,大家都把買賣官職當成最好的生意。賣官的人穩(wěn)賺不賠(其實還得向上邊的人再買更大的官),買官的人得到了官職之后也就有了賣官的資格,這樣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這些活動資金要么從權(quán)錢交易中來,要么靠盤剝搜刮黎民眾生。
中國歷來有“伯樂相馬”的佳話,可這“伯樂”本身水平如何、是否清正廉潔、是否出于公心,就是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因此,就有了“選馬不如賽馬”之說,這其實也是對公開透明選賢任能的呼吁。增強干部選拔過程的透明度,讓一切攤在陽光下面晾曬,自然就不用縣委書記或其他大大小小的主要領(lǐng)導同志中的清官平添那么多諸如貼告示拒“跑官要官”的苦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