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化始終圍繞著一個基本內核,這個內核就是“道”。它既成就了成都文化的多元性,也成就了成都文化顯著而獨特的個性特征
文化是有國界、民族、甚至區域之分的。因為任何一種文化,都是萌生、運行和發展于一個特定的地域時空中的。特定的自然條件決定特定的生產方式,不同的生產方式決定不同的生活方式,從而在此基礎上形成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以及由之而來的價值取向、道德準則等,這就構成了某種特有的文化。無論是內隱形態的精神層面,還是外顯形態的物質層面,這種文化都帶著其生存時空濃郁的自然印記——文化的地域特征由此而具。
我國的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寬廣而深邃,如燕趙文化的“慷慨悲歌”,三晉文化的務實豁達等等。這些異彩紛呈,各具內涵的地域文化,不僅是當地風土人情的集納和概括,人們價值標準、行為方式的參照,還是一種對社會和人的內在約束機制。在當前舉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充分利用各個區域文化所獨具的內涵,發揮其所具有的感召力,對于當前的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成都文化淵源已久,其崇尚自然的文化精魂于當前來講,可以說是當前營造和諧社會背景下的一份寶貴的精神利器。
“道”是成都文化的內核與精魂
成都文化,產生于四川大盆地,盆地獨特的地域環境孕育了獨特的成都文化。一個“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在生命史開始之前,就由地球表層地貌以及相應的氣候條件,作用于自然景觀變化而形成的決定著一切生命的先決條件。在這種前提下,原始時期古蜀人類童年的意識、思維,在形成之際就被烙上成都平原自然客體的深深印痕。這種印痕又導引著古蜀先民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的方向,模塑著他們的創造特點,并且一代代地傳遞、凝聚、固化和積淀下來,成為一種傳統、一種客觀存在的文化環境和人文氛圍,即古蜀“第二自然”。
《山海經》是“代表巴蜀文化的古籍”。《山海經》所記述的,是上古古蜀先民在漫長的生命進化歷程中人生體味的積淀,這些不僅融匯于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之中,更是厚重地積淀于巴蜀大盆地的人文意識深處,成為成都地域文化性格的特色根源和地域精神核心的原始意象及一種“集體無意識”。
那么,這一“集體無意識”的核心即成都文化的精魂是什么呢?筆者以為,就是“道”。
“道”是什么?“道”是古蜀先民們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逐漸形成的以“師承萬物、道法自然”、“順應自然”和“天人合一”、“以生命的形態擁有這個活生生的世界”為核心思想的基本概念。“道”既是老子哲學中的最高范疇,也是成都人樂天知命、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基本法則。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蜀先民在認識和改造自然過程中識道、悟道、遵從道的典范。鯀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最早的治水者,他使用了一種土石材料攔河筑壩,去堙、障洪水的泛濫,這其實是古蜀先民最原始的簡單治水方法。用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攔、堵方法治水患,注定會失敗。古蜀先民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再尋他途,禹就應運而生了。應該說,沒有鯀、禹等數代古蜀先民治水的經驗積累,我們很難想像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輝煌成就。都江堰的成功,正是古蜀先民在特定自然條件下,歷經數十、數百代人艱辛探索和勤奮實踐的積累所致。鯀、禹是治水由“堙”至“疏”這兩個階段的標志性人物,他們的治水標志著古蜀先民已開始自覺地順應自然,能動地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治水的成功強化了古蜀先民“道法自然”的思想意識。
農業,是古蜀先民最主要的經濟活動。在漫長的農業實踐活動中,古蜀先民不僅懂得了順天時,趨地利,把握季節變化,方能不誤農時的自然之道,而且開展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科學實踐。
治水和農業實踐活動的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以及在天文觀察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對天地人關系的認識,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古蜀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得以產生。他們深刻地認識到,要生存要發展,就需要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要從大自然那里獲取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就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按照自然規律行事。這些知識和經驗教訓的積淀,就逐漸成為古蜀先民們“集體無意識”的主要遺傳基因,它影響并規范著成都文化的發展和成都人生活方式的形成。在古往今來的文化發展中,我們處處都可以看見這種基因的影子。
《漢書·地理志》載:古蜀地域人文精神“未能篤信道德,反以好文譏刺”。這一千古定論,正是古蜀先民們“師萬物、法自然”,重“道”而不循儒家“綱常”、追求完美人性和自由的體現。
在漢文化“三大支柱”儒、釋、道三家中,蜀文化是道教的源頭。道教以道為宗,繼承了道的生命意義,追求“道”、“天人合一”的大生命遂成了道教信仰行為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西漢末期的成都人嚴君平,根據自己的思想自由發揮,留下了一部道學經典《道德指歸》,使老子的學說更加系統化、條理化。道教之所以發祥于鶴嗚山、青城山一帶,與嚴君平在這一帶講學不無關系。道教的產生和發展,“道”文化又進一步強化了成都的“第二自然”,模塑著成都文化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成都文化是對文明的特有貢獻
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也無處不體現出“道”的精髓。成都是一座典型的、歷史悠久的移民城市,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碰撞,文化表征多姿多彩。成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體現了“道”涵括宇宙萬物的廣闊外延;隨處可見的茶樓與農家樂,是成都人休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成都人“張”“馳”有度的生活方式;以奧拓車、微型車為主力車型的私家車數量位居全國第二,折射的是成都人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道德經》第二章中說,“萬物作焉而弗為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這在成都人身上體現得最為突出,他們不一定有很多的錢,但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在以道為核心內涵的成都文化的熏陶、浸潤下,成都人始終保持一種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他們知道創造生活,也知道享受生活,更知道如何把握人生的真諦,他們清楚人生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生命的圓滿與和諧。成都人知“快”守“慢”,懂得“張”“馳”有度。正因為如此,成都人才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少有的輝煌奇跡。成都是當今“快”世界的一個特例,一盅蓋碗茶,寫盡了“動”“靜”相諧、知“快”守“慢”、“張”“馳”有度的微言大義。成都文化所表現出的萬般外象,始終圍繞著一個基本內核,這個內核就是“道”。它既成就了成都文化的多元性,也成就了成都文化顯著而獨特的個性特征。成都人在生活方式上,知“快”守“慢”、“張”“馳”有度,善于把握人生的真諦。這對于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當今時代來說,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以道為本質內涵的成都文化,蘊涵了一種高超的辯證思維,體現出的是一種直指生命本體意義的人生哲理和無上的生存智慧,成都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為世界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樣本,也是對世界文明的有益補充和特有貢獻。(作者系成都市房管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