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需要保護其隱私,以使自己能夠在公眾面前體面的生活。在法律上,對于隱私權的保護我們并沒有更多的關注
據媒體報道,一對來自安徽的年輕夫妻在租住的“家”中被房東挖墻洞整整偷窺了三年,連夫妻的“性”福生活也遭到偷窺。最后雖然通過訴訟獲得了6000元的精神損失撫慰金,但是此案引發的問題卻是令人深思的:挖墻洞的偷窺放在針孔攝像探頭技術的普及化、平民化,在相當程度上可以使個人隱私隨時“公眾化”的今天,實在是有點小巫見大巫了。在商場超市、銀行學校、車站碼頭、住宅小區等公共場所,為了“安全”的需要都有你防不勝防的“眼睛”盯著你的一舉一動。我們的法律是否已經為受害人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護?
改革開放的過程,就人的發展而言,本質上可以看成是個人從組織中逐漸分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自我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大,組織對于個人的控制作用也就越來越小。隨著人的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個人隱私權利的意識也逐漸形成:個人需要保護其隱私,以使自己能夠在公眾面前體面的生活。然而,個人隱私在當下社會中并沒有獲得足夠的、應有的保護。
隱私作為一種個人的權利在法理上被認可,源于1890年美國法學家布蘭蒂斯和華倫在哈佛大學《法學評論》上發表《隱私權》。之后,隨著資訊的發達和公眾交往面的擴展,隱私權及其重要性逐漸為許多國家所關注,并通過立法加以確保和保護。然而,在我國隱私作為一種公民的權利并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一方面它可能與我們長期所奉行的“國家本位”治國思想有關。因為在“國家本位”之下,只要國家需要,個人的一切都應當無條件地奉獻給國家,所以,在國家面前個人還有什么可以屬于“自己”的呢?另一方面,既然這樣的思想成為社會共識之后,個人之間都可以借“國家”或者“公共”需要互窺隱私,并將所得的“隱私”報告給國家,也就成了一項“公共義務”。所以,在法律上,對于隱私權的保護我們并沒有更多的關注。
自上個世紀80年代法制建設以來,公民的權利意識逐步被喚醒。但是,1986年我們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沒有確認隱私權的法律概念,盡管當時的憲法確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边@也足以反映隱私權在立法者心目中還沒有應有的地位。在我國,憲法的規定并不當然可以成為公民主張權利的依據,它是需要通過立法的管道轉化為具體的法律規范,公民才能享受到憲法的“恩惠”。雖然后來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過保護隱私權方面的司法解釋,一些立法如《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都有內含一些隱私權法律保護的條文,但畢竟是零碎的、不系統的。2006年3月1日實施的《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第六款規定:“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這一規定雖然將“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等行為列入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并給予一定的行政處罰,但是,與這種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相比,法律所規定治安處罰顯然是比較輕的。
2004年我們在憲法修正案中,將“尊重和保障人權”確定為國家的義務。這對我們構建隱私權保護的法律體系提供了充分的憲法依據。對于隱私權的保護,我們必須同時關注兩個方面:其一是來自公權的侵犯。比如行使公權力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擅自公開其通過公權力收集到的個人隱私,或者提供給他人牟取利益。其二是來自私權的侵犯。比如在“中國偷窺第一案”中男房東的偷窺行為等。就目前中國的實際狀況而言,我們需要進行兩方面的立法:對于前者,國家在制定“政府信息公開法”的同時,必須同時制定以保護個人隱私為立法目的的“反政府信息公開法”。對于后者,國家在將要制定的“民法典”中,應當確認隱私權的概念,并為之提供一個較為全面的法律保護體系。
編后語:一位美國作家曾說過:“我們的身后都有一雙窺探者的眼睛,因為我們迷失了感受的尺度,總認為能從他人身上找到生活的真相。”我們無需掩飾,更要正視我們偷窺的欲望,因為它深植于你的內心:也許是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也許是排遣無聊、空虛的途徑……如同我們其他的天性一樣,如果不是惡意膨脹,傷害其他人的權利和感情,也無可厚非,而現實生活中并非如此。英國王妃戴安娜在被狗仔隊追擊的過程中不幸遇車禍喪生,新加坡女大學生因性愛錄像在網上傳播而自殺等一系列事實表明——偷窺者的偷窺欲望,對于被偷窺者可能是致命的傷害。換位思考一下,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偷窺受害者。其實尊重別人的隱私就是保護自己的隱私,誰都不愿意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就理應克制自己的欲望。其實偷窺的行為古已有之,而如今人們高度關注這一問題,從一個方面來說正是人們權利意識的覺醒;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法律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利器,應隨著實際情況而不斷的完善。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對于公民隱私權的保護,還存在著諸多空白。但是,在法律還未健全的前提下,主流道德的建設與媒體等社會力量的參與不可或缺。(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