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誘惑我的東西實在太多,衣有華服、吃有美味、住有豪宅、行有“寶馬”。如何面對,確實是一門學問。例如自古列入珍饈的燕窩、鮑魚、海參、魚翅,被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渲染得天花亂墜,大有“不得珍味、死不瞑目”的架勢。就像那清代袁枚《隨園食單·海鮮單》記載的古八珍(即《周禮·天官》及《禮記·內則》所記的淳熬、淳母等八種珍饈),并無海鮮說。而如今的世俗習慣把燕、鮑、翅、參也列為珍味,所以他才著述海鮮單。他將古八珍與四大美味等同起來,美言惑眾,于是蠢蠢欲動者就大有人在了。
且不說遠的,環顧上海餐飲市場,做燕鮑翅參生意的店家,絕非少數,原因很簡單,賣錢額高,利潤豐厚。至于吃客,誰敢膽大妄為地去吃數百上千元人民幣一只的鮑魚和一碗魚翅羹呢?當然非富豪和權貴們莫屬了。不過也有布衣平民想入非非的,我和我的饞兄饕姐們就屬于這個行列的。我們常想,活到七老八十,生活已不像過去苦得捉襟見肘,連這些玩藝兒都沒吃過嘗過,豈非枉來世上一遭,今后如何向閻王交賬?于是,決定“即使當了褲子也得嘗它一嘗。”
我們就是下了這么大的決心,才結識了這四位“絕色佳人”。我們當然不像豪紳那樣隨意點吃,而是進得店去,翻看菜單,橫斟豎酌,分次分批地約見“卿卿”,然后,點一份,按人分享;再然后,AA制結賬,居然大開眼界、大解饞癮。
記得有一次八位仁兄到一家旺鋪點吃鮑魚,按理每人一份,每份一只,我們只點一份,而且揀分量最輕的10頭鮑(每500克10頭,每頭50克),一份上席,只見小得像童子雞的肫,孤零零地突兀在嬰兒頭大的白瓷盤內的棕色鹵汁中,要不是“肫”旁偎著那朵碧綠的西蘭花,我還真把它當成一塊巧克力糖。這時八雙目光聚焦到我手中亮晃晃的刀叉。我按照之前商量好的計劃,鎮定自若地將小小鮑魚切成薄片,逐片分裝在我面前已排得整齊的八只白瓷小碟中,澆上鹵汁,大伙等不及我發號施令,早已老虎舔蝴蝶似地把鮑魚消滅干凈,連碟中的鹵汁也用舌頭舔得不留遺痕,160元人民幣眼睛一眨就化為烏有。
此后,我們又以類似方法品嘗過冰糖燕窩羹、高湯魚翅和蔥燒海參。
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嚇一跳。我們一軋賬,居然每人只攤到不足100元人民幣,就嘗遍天下四大美味,讓我們更為驚奇的是所謂“四大美味”,實際都是“四大無味”!
這種說法,似嫌偏激、狂妄,但經我們討論再三,覺得“骨鯁”在喉應一吐為快,于是拋磚引玉,乞求賢者賜教。
記得世界中國菜烹飪協會會長姜習曾經說過:“評定中國菜主要衡量它的色、香、味、形、滋、養這六個要素,其中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據此,我們根據各自的反復感受,總的感覺四大美味自身本無味,全靠草母雞、豬肘、火腿、干貝、筍、菇等煨制的高湯賦予鮮味,其中的燕窩賦以甜味,所以用白砂糖烹調,也并非燕窩之本味,難怪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倉皇逃離紫禁城,在山溝吃清水煮燕窩時,大嘆膻腥敗味。再譬如此番吃到的高湯魚翅,湯汁泛紅,光清似水,呷湯細品,全無高湯的稠濃鮮美;再搛魚翅一嘗,也無清朝袁枚“用好雞湯、好火腿、鮮筍、冰糖煨爛”的佳韻。從此也證明魚翅脫離好湯就顯露它的無味。已故著名飲食專家聶鳳喬教授也說:“魚翅本身無顯味,入口如同嚼蠟。”再說號稱“一口鮑魚一口金”的鮑魚。一位行家告訴我:“鮑魚的味完全是用鮑汁慢慢地進去的。”鮑汁是店家的秘密,但拆穿西洋鏡,原來所謂鮑汁,它的老祖宗仍舊是高湯,用它來煨鮑魚,賦鮑魚以美味,否則嚼鮑魚像啃皮帶似地乏味。至于海參,雖然自身無味,烹制時也全靠“紅高湯”(紅燒肉的鹵汁)或香蔥、蝦子等賦味,但它肉多而肥厚,體表長滿肉刺,細嚼耐品,有奇特的口感,在可食用的40多種除少數如刺參、梅花參等名貴品種要價高昂外,其它如菜場水發攤上常見的明玉參、黑乳參,升斗小民也能與它親近,從而增加了與參的親密度,不強求參自身的無味了。
至于四大美味的營養價值:鮑魚營養只相當于一個雞蛋;一碗魚翅羹的營養,相當于一碗粉絲湯;對燕窩的營養,還有人譏諷說:“那些長期服用燕窩的富者,不愿意聽到自己每天吃的只是豆腐和雞蛋。”海參的營養有人籠統地說它“無特殊的營養功能”。
其實,以上對四大美味營養價值的評定是欠公允的。倒是一位資深的行家說了他的觀點:“四大美味沒有奇特的營養功能,它所蘊含的營養價值可以用遠比它低廉的食品替代。”譬如燕窩有滋陰潤肺、健脾利胃之功,如果以黑豆、小米為主食輔以梨、蘋果或煮食花生、芡實、百合,也能收到相應的效果;再如,鮑魚有清熱明目、滋陰益精之功,如果吃甲魚、烏龜,喝菊花茶,嚼枸杞子,效果比鮑魚好得多;第三,魚翅有益氣、開胃補虛的功效,如果多吃蘆筍、蘿卜、胡蘿卜會收到更好的效果;第四,海參有補腎益精、養血滋陰之功。為了達到強身健體之功,可選擇價格低廉的明玉參、黑乳參,也要定時定量吃雞蛋、牛奶,還可多吃猴頭菇、香菇、黑木耳,還可選吃火腿煨老鴨湯、蘿卜絲河鯽魚湯、咸菜黑魚湯,都能收到比海參更好的效果。
行筆至此,我的困惑仍未見解脫,那就是既然四大美味本身并無美味,其營養價值也并非超凡,為什么它的身價,卻又貴似黃金?
為了解開這個困惑,我翻資料,求教行家里手,總算茅塞頓開,終于弄清三個原因:
一是來之不易
譬如燕窩,要在距地百米高的溶洞頂的巖縫中采集,采燕人頭頂懸崖峭壁,身下百丈深淵,全仗手中巧勁才能采到燕窩,稍有不慎,非但燕窩飄逸而去,連命也會落入黃泉,燕窩來之不易就可想而知了。鮑魚的來之不易是生長慢,從受精卵開始長到商品規格6~8厘米竟達1~4年,甚至更長時間。海參來之不易是捕撈困難和不易保存,捕參人要深入海底尋找,捕到后還要盡快加工保存,否則會溶化成鼻涕狀的膠體。最后是魚翅,因它取自鯊魚的鰭,但鯊難捕,割下鰭的鯊魚必須盡快處理,否則高尿素含量會使魚肉發臭,同時帶肉的鰭要盡快處理,否則也會發臭。
二是攀龍附鳳
四大美味來之不易,它們必然是稀有的,物以稀為貴,它誘發人們極大的占有欲,能夠占有它的當然是有錢有權者,布衣平民對它總是可望而不可及。于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和權力,他們以能享受燕鮑翅參為榮,這種消費能力,就成為劃分階層和展示貧富的標志。于是攀龍附鳳爭享美味的欲流在那個階層中泛濫起來。
三是供不應求
據香港政府調查,當地燕窩市場消勢疲軟,主要是貨源緊缺,以1998年為例,每月消費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
在大連因鮑魚養殖規模最大,被媒體稱之為“女鮑王”的民營企業家許淑芬說:“未來社會有錢人越來越多,大家都想吃鮑魚,這樣即使鮑魚產量再增加,可能還趕不上人們需求的增長。”
海參專家廖玉麟說:“自然資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海參因過度捕撈,又缺乏人工養殖,已成為瀕危動物。”
據國際糧農組織的資料統計,估計每年被捕殺的鯊魚在5.5億尾到10億尾之間,濫捕鯊魚,將使魚翅資源枯竭。野生救援組織執行長彼得·奈特說:“鯊魚很可能是因為人類因素而第一個絕跡的海洋生物。”
掀起蓋頭,方知四大美味被捧成天仙一般全在于商場作秀。但畢竟眼下仍與窮人無緣。
窮作變、窮則通。我于是冥思苦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