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選優舉能,重啟股市
朱 瑤
2006年5月17日,證監會公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并于5月18日正式施行?!豆芾磙k法》實施后,市場反應劇烈,5月18日股市出現大幅震蕩,5月19日上證指數暴漲42點。而在新股發行方面,僅一劇后的5月25日,中工國際即刊登了首次公開發行6000萬股股份的招股意向書,并擬于6月19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上海證券交易所也隨之行動,6月2日,大同煤業刊登招股意向書,將發行2.8億股A股。
中國股市的IPO在停滯了1年之后,終于得以重啟,“新老劃斷”也隨之全而啟動。據證監會工作人員透露,IPO啟動之初,仍將保持原有的發行方式,但隨著IPO進度的深入,不排除實施更加市場化的方式;投行業務重點也將由爭取項目轉向如何銷售項目。而回顧新頒布的《管理辦法》本身,我們注意到,《管理辦法》強化了發行環節的市場約束機制,加大了對發行人獨立性的要求,鼓勵整體上市。這些新規則既為優質企業留下了更大的空間,也對那些想要借上市圈錢的劣質公司加大了約束,同時有利于促進保薦機構之間的競爭和券商的優勝劣汰。
對股市來說,從短期看,由于多年來股票市場的融資功能處于停滯和半停滯狀態,大批企業等待著到證券市場上融資,此次新股發行重新啟動后,這種積蓄的融資欲望必然會給市場帶來一定的資金壓力,全流通的發行方式也可能增加市場現有估值體系的變數。而從長期來看,新的IPO不同于以往的流通股股東任人宰割的圈錢運動,優質企業的加入將提供更多的優良投資品種,對于整個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質量是個提升。這將和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一起,最終提升市場的效率,有利于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因而,對于此次新股發行,更多的是持一種樂觀態度,認為真正優秀上市公司的加盟能給股市注入活力,而當對全流通格局下新股發行的憂慮和混沌消除,人們不再為擴容而憂心忡忡的時候,新股發行的積極作用就會逐步顯現。在過去5年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而股市卻是“層綠盡染”,我們所期待的,正是新IPO引領中國股市重新啟航的一天。
臺灣政壇地震 “中國威脅論”繼續
岳 生
陳水扁遇到大麻煩
6月10日,臺灣陰雨不斷,國民黨最終取消了在高雄的彈扁大會,不過親民黨在臺北凱達格蘭大道的彈扁大會照常舉行,風雨無阻。除了親民黨動員的公職人員全程出席外,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也前往參與,與宋楚瑜一同帶領支持者促扁下臺。共有4萬民眾積極響應,原定晚上6時結束的活動也延長至晚上8點。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表示,罷免案不是因為單一事件,第一親家的弊案只是最后一根稻草,民眾的不滿已持續6年。馬英九說,對于一個貪污腐敗違法濫權的“總統”,人民有權利把選“總統”時賦予“總統”的權力,由人民親自收回來。
而原本搖搖欲墜的阿扁,竟出現了重新站起來的征兆。陳水扁先在6月8日嚴辭反擊在野黨的罷免訴求,繼而透過接見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大談臺美關系,重新站回“總統的高度”。這幾天臺灣連日豪雨成災,陳水扁決定在蘇貞昌的陪同下,先到嘉義、民雄視察,緊接著再轉往云林縣,透過行動關心災情,來跟在野黨還在拼政治做出強烈對比。
在野黨啟動罷免案之后,“副總統”呂秀蓮成了泛藍眼中最佳的繼任人選,而且泛綠陣營中的“棄扁扶呂”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有消息稱,呂秀蓮早已做好“繼任”準備。但在包括考試院長姚嘉文、前“總統府”資政辜寬敏、臺獨聯盟主席黃昭堂等多名“獨派”大佬出席的一場私人聚會上,這些大人物憂心忡忡地針對“臺開風暴”所衍生的罷免、“倒閣”案交換意見,在場人上對陳水扁同情者有之,嚴厲批評的也不少,但提到“棄扁扶呂”,則一致反對。
“獨派”大佬反對“棄扁扶呂”的理由,一方面是對呂秀蓮個人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則是認為李登輝與臺聯黨正有意透過“棄扁扶呂”的操作向陳水扁施壓,其考量就是“陳水扁可以倒,本土政權不能倒”,為“本上政權”設停損點,且“點”就直接落在陳水扁身上。
面對愈來愈強烈要求陳水扁下臺的呼聲,美國政府表達了高度關切,也把這些關切傳達給陳水扁。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來臺,就是直接傳遞美方的第一手訊息:提醒陳水扁一切依法行事;要求他遵守承諾,絕對不能在這個關頭制造兩岸事端來轉移注意力;提醒扁,如果持續出現大規模街頭抗議,當局必須自我克制,避免流血沖突。陳水扁在會見薄瑞光時,也終于按照美國的要求,重申了“四不”。
陳水扁第一家庭弊案引發的罷扁爭議升高,大陸對外雖低調回應,但內部已組織專組密切關注,靜觀其變,嚴密防范島內的罷扁之爭演變為統獨之爭,影響兩岸和平穩定。消息人士稱,大陸的底線是,無論此場政爭如何發展,無論誰執政,底線是不能搞臺獨,不能影響明年中共十七大和2008年的奧運會。
臺灣《中國時報》消息也稱,北京消息來源指出,在陳水扁再次重申“四不”后,中宣部上周五已經下達指示,要求大陸各媒體對臺灣政情“不要表態”。北京政情專家分析指出,兩岸關系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決定與美國合力共守“維持現狀”之后,其發展大勢已經脫離了臺灣政治勢力的掌控,成為“中美共管”。如今,對于臺灣政情的變化,從中宣部的動作來看,中共似乎在維持臺灣政治現狀,即維持陳水扁在位,這與美國再次走向利益一致。
臺灣政局動蕩,除了會進一步增加使臺灣走向激進臺獨的可能性之外,泛藍陣營推動的罷免也是非常不理性,它不但在推動進程上的成功機會不高,相對的還會助長呂秀蓮的聲勢,而呂秀蓮是毫無疑問的“激進臺獨”。而“行政院長”蘇貞昌雖然會追隨著陳水扁維持臺灣主體性的政策路線,仍會堅持臺獨理念,但對兩岸政策,蘇貞昌將會走一條中道、務實的兩岸經貿政策之路。
“中國威脅論”繼續
“中國威脅論”在美國有很多版本,主要包括“軍事威脅論”、“經濟威脅論”和“軟實力威脅論”等。這些論調在美國曾經一度相當有市場,很少出現與之針鋒相對的反駁聲音。但最近一段時期以來,尤其是2006年度的《中國軍力報告》出臺后,美國各界針對“中國威脅論”出現了大規模的批評聲浪,許多有影響力的專家紛紛站出來說話。這表明,美國的輿論環境正出現巨大的變化。
美國國防部炮制的2006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可以說是煽動“中國軍事威脅論”的最新教材。該報告由國防部綜合評估辦公室負責,寫作班子集中了主張對華強硬的鷹派學者。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羅德曼是直接負責該報告的國防部官員。此人曾當過美國國務院政策計劃室主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國家安全委員會特別顧問等。
《中國軍力報告》出臺后,即遭到一些嚴肅的學者和媒體的抨擊。《紐約時報》駐上海分社社長弗倫奇批評說,五角大樓發布的《中國軍力報告》表明,美國正在犯“歷史性錯誤”??▋然饡袊椖恐魅闻崦粜勒f,《中國軍力報告》并非完全代表美國的政策,盡管它對美國政策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但不會改變華盛頓的總體戰略。
就在該報告發布之前,國際媒體還熱炒了一陣“中國石油威脅論”,認為中國的巨大石油消費是推動國際油價節節飆升的罪魁禍首。至于人民幣問題,不僅不少學者都鼓吹人民幣應該大幅升值,就連美國政府也連連向中國施壓,強逼人民幣大幅度升值,認為人民幣被嚴重低估是造成美中巨大貿易逆差的重要原因。還有工作機會外包問題,也一度成為美國國內不少人士大加撻伐的對象,認為美國公司將大量工作機會外包到中國,等于是搶走美國工人的飯碗。
針對上述論調,許多美國學者都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駁??▋然饡芯繂T蓋保德、霍普金斯大學專家博特利爾、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羅奇、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拉迪、卡托研究所專家伊肯森、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蒙代爾等一些有影響力的學者都在各種場合批判“中國經濟威脅論”,認為中國的發展對美國來說是件好事,美國不應該煽動極端民族主義。美國許多企業界人士也都認為,“中國經濟威脅論”不值一駁,因為他們都非??春弥袊?,而且從與中國企業合作當中得到大量實惠。
“中國文化威脅論”是最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新現象。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華盛頓學者興起一股研究中國軟實力的浪潮。最典型的當屬《外交》雜志對中國軟實力的集中曝光。5月18日,被美國視為權威觀點發源地的《外交》雜志刊登了題為《中國的軟誘惑》的文章,列舉出許多中國軟實力的例子。文章說:“伴隨飛速的發展,被稱作‘軟實力’的文化、外交等方面,中國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世界許多角落,無論在東南亞、拉丁美洲,還是在非洲,你都可以發現中國的影響。”美國學者由此得出結論,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世界上對美形成“咄咄逼人之勢”,中國軟實力的上升已經“開始對美國的利益產生威脅”。
從“中國威脅論”的演變歷史看,無論炒作多么厲害,終究未能撼動中美關系發展的大局。這里有兩個原因:第一,美國是一個輿論多元化的社會,除了渲染“中國威脅論”的團體外,還有一大批嚴肅的智庫和學者在認真地關注中國,并得出公允的結論,他們的觀點對右翼保守觀點形成有效的制衡。第二,雖然美國政府在對華決策前會聽取多方面的聲音和意見,但真正到決策階段時,白宮一般還是會以國家利益為重。右翼的“中國威脅論”雖然聳人聽聞,很多時候還打著愛國的招牌,但很難上得了決策的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