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5年前,我就說麥肯錫是紙老虎,但又是有真材實料的真老虎
作為國際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在中國市場獨領風騷。1993年進入中國以來,做了500多個項目,其業績,不僅本土咨詢公司望塵莫及,即使是波士頓、埃哲森、羅蘭貝格等國際咨詢機構也無法比肩。
應該說,麥肯錫營銷做得很出色。麥肯錫在中國成了一個神話,一個傳奇。但是,隨著麥肯錫的客戶越來越多,一些不成功案例開始出現了。于是媒體上又爆炒諸如“麥肯錫兵敗實達”、“麥肯錫兵敗康佳”之類的新聞。
神話與神話的破滅,背后有兩個問題:一、麥肯錫是干什么的:二、要麥肯錫干什么。第一個問題是客觀評價麥肯錫:第二個問題是企業要麥肯錫為自己提供什么樣的服務。
這兩個問題,中國企業實際上都理解得不到位。
麥肯錫是干什么的,這個問題貌似簡單,其實很多人的理解似是而非。麥肯錫是搞咨詢的。接下來再問,咨詢是什么意思?歧義、謬誤就產生了。咨詢應該理解為管理支持、顧問服務。最通俗地說,就是外腦來當參謀,提供新的管理理念,協助經營者設計新的企業架構與業務流程。而實達、康佳等企業,受麥肯錫神話蠱惑,對麥肯錫期望過高,把它當成妙手回春的華佗,焉有不敗之理。
實達花500萬請麥肯錫,覺得自己虧;而樂百氏花了1000萬,何伯權卻說值。原因何在?
這就牽涉到第二個問題了:企業要麥肯錫來干什么。實達不懂這第二個問題,把麥肯錫請來當包治百病的神醫,不僅虛耗數百萬咨詢費,而且原有架構、流程打散,新架構又沒能有效運作起來,經營損失巨大。
樂百氏卻通過麥肯錫達到了自己的目標——再造企業的資本股本結構,打通資金瓶頸,營造競爭力。當年的乳酸飲料、瓶裝水市場正處于洗牌階段,資金實力小的企業普遍面臨著淘汰出局的風險。樂百氏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資金問題。而麥肯錫幫樂百氏再造股本結構,把這家集體所有制企業改造成了合資企業,把世界第三大食品集團法國達能引進來,控股樂百氏。
股權換來的資本金,不僅把樂百氏歷年累積的債務全部清償了,而且還為業務擴張籌集了充足的資本。像樂百氏這樣的企業,珠三角當年有不少,都是通過負債經營,力求在短缺內做大規模、快速占住市場份額。達能數億美元的注資,對樂百氏來說,真是久旱遇甘霖啊。況且,達能還承諾經營層不變動。所以,何伯權對麥肯錫高度肯定。
至于何伯權在達能的壓力下“主動下課”,那是后話了。
大概在5年前,我就說麥肯錫是紙老虎,但又是有真材實料的真老虎。
說它是紙老虎,是因為我認識不少國際咨詢公司在中國的咨詢師,他們對企業運作的理解不過爾爾。也許他們讀MBA時的成績不錯,對全球企管趨勢也相當了解,但是,他們對中國企業的社會生態環境和運作特點缺乏切身體驗。每一個不合理的缺陷,都是有其故意或不得已的理由的。
比如,中國企業中普遍存在一個現象,一些關鍵崗位如財務、采購等主管,昏庸糊涂而貪婪,下級可能倒有一些精明強干的,卻屈居其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于整個社會的誠信缺乏,企業家要不斷權衡“能力”與“信任”這兩個因素。所以,西方企業的職業化程度高,而中國企業大多數建立在“三緣”的基礎上。“三緣”即血緣、人緣、地緣。這一點很重要,牽涉到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激勵制約機制的設計。
我研究過麥肯錫的實達案。從結構與流程的設計看,沒多大問題,像分權經營、利潤中心下移等,都符合現代企業管理常識,也是全球性的趨勢。問題出在診斷和導入這兩個環節上。實達采用集權經營方式,市場反應能力弱,這個診斷結論基本對。但是,更深一步追究原因,為什么會這樣,就超出了麥肯錫的經驗邊界了。而要幫助實達完成從集權經營到分權經營的模式轉換,促成這場對實達生死攸關的經營變革,這實實在在是超出了麥肯錫的能力了。實達案的失敗,主要原因在實達,他們對麥肯錫期望過高。
說麥肯錫是紙老虎,我的理由是:他們對中國企業的生態環境與企業病產生的原因,缺乏切身體驗與深度把握的能力。管理咨詢以診斷為起點,你的診斷沒有找到真正的病因,后續的管理支持就只能碰運氣了,有效、沒效由上帝決定。
但是,我又要對低估麥肯錫的媒體朋友說:麥肯錫又是真老虎,是有真材實料的真老虎。
麥肯錫的盛名,絕非幸至,它在三個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麥肯錫發展出了一套分析工具和規劃工具,它在方法論上對管理科學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二、它擁有一支全球化的咨詢師團隊,它的品牌影響力是全球性的。有些本土咨詢公司要挑戰麥肯錫,多少是有點不自量力。為什么?我不是說你能力不行,這是市場決定的。跨國公司、國內年營業額超過100億的企業、咨詢費超過500萬的項目,本土咨詢公司幾乎沒有機會進入它們的“采購清單”。現實中,要過有些門檻,是需要有“資質”或者說品牌影響力的。
三、它擁有一個全球化的資源與人脈體系。咨詢公司有點像一個開放性的人才平臺,許多經理人在企業工作過一段時間,到咨詢公司做一段時間,然后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再進入企業。歐美大企業、投行、基金中有不少高管管,都有咨詢師經歷。從麥肯錫出去當CEO、CFO的也有多位。所以,麥肯錫要調集世界各國的市場資料非常快,幫助企業建立國際合作關系,安排股權交易,打通融資渠道相對來說,比較容易。
樂百氏就是例證。對何伯權來說,一筆咨詢費實際上有三重收獲:一是獲得了新的經營理念;二是獲得注資,省下了融資費用;三是收獲品牌效應,省下了廣告費和公關費用。
而實達方面卻有兩方面的損失:一是經營模式轉軌時的震蕩,新模式運轉不下去,不得已又轉回來恢復舊模式,經營損失大。二是數百萬咨詢費買來的是不能用的解決方案。當然,麥肯錫在為實達設計結構、流程時所傳導的經營理念與管理思想,還是很好的培訓內容。不過,類似的培訓課程、腦力碰撞,花數百萬去“采購”,的確是貴了點。
最近,武漢請麥肯錫做了一個公務員考評方案,我雖然沒看到過這個方案,但我想,麥肯錫做這個方案,一定會是非常細致、非常量化的系統考評方案。武漢市市委書記苗圩當過東風汽車的老總,他很清楚麥肯錫的優勢何在。做量化的績效考核之類的技術性標準,正是麥肯錫之所長。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透過麥肯錫神話,看到它的優點和缺點,用好麥肯錫,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