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每個公司建立審計委員會、報酬/人事委員會和提名/公司治理委員會,并要求這些委員會的成員僅限于外部董事。提名委員會的職責包括:在整體上向董事會就公司治理事務提出建議、完善董事會規模及構成的政策、審核董事會可能人選、進行董事會評估、推薦提名名單等。首席執行官應出席董事會選舉程序,當然,選舉董事會提名人的責任還在董事會。
——1990年,美國商業圓桌會議,《商業圓桌會議公司治理聲明》
一個決定董事會任命的方法,即明確這些任命如何決定有助于董事會,是通過成立提名委員會。其職責是向委員會建議,不論是執行還是非執行董事的任命。提名委員會主要由非執行董事組成,并且由董事長或者非執行董事領導。
——1992年,英國公司治理委員會,《Cadbury報告》
在董事會中,應建立若干委員會,如任命董事的委員會,解決董事報酬的委員會和業務審計委員會等,非執行董事應占據這些委員會成員的大多數。任命委員會應做到,將企業無直接利害關系的、獨立的社外董事選進董事會,確立和強化社外董事充分提供信息的支持體制;董事會的成員數是盡可能實現議論充分、迅速進行科學決策的人數。
——1997年,日本公司治理委員會,《公司治理原則——從日本的角度》
公司治理委員會建議公司應至少建立三個常務委員會,即選拔和提名委員會、報酬和業績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其中選拔和提名委員會職責包括:準備監事會成員、執行董事和高級管理職位的選拔標準和提名程序;定期評估監事會和董事會的規模和組成;定期評估監事會成員和執行董事;準備任命或重新任命的建議書。
——1999年,法國公司治理委員會,《公司治理若干意見》
董事的任命應通過透明的程序產生,該程序應能最廣泛的反應股東的意見。為了對董事進行公正的提名,建議設立一個委員會。該委員會以保證提名過程的公正與獨立為目的。除去有重大影響的股東之外,其他股東的意見也應當在董事任命的過程中得到體現,建議采用累計投票系統,但是無論采取何種投票系統,都應當加以披露。公司應通過股東大會前對被提名董事信息的披露,保證股東根據候選者的信息行使投票權。
——1999年,韓國公司治理委員會,《公司治理最佳實務準則》
董事會應當考慮安排足夠數量的非執行董事,以對潛在利益沖突的事物行使獨立的判斷。例如,財務報告、經理與董事會的提名和報酬問題等。可以考慮建立特別委員會,如報酬、提名和審計委員會,以考慮存在潛在的利益沖突之處。這些委員會可能會要求最低數量的成員,或全部由非執行董事成員擔任。
——1998年,OECD公司治理特別工作組,《OECD公司治理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