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股市確實應該迎來反彈行情了。自2001年至2005年年中的熊市行情導致中國股市的市值蒸發了一半。在進入2006年之后,若干個月連續昂首向上的上漲行情,似乎正在宣告大牛市的來臨。上證綜合指數在5月24日收于1591.43點,比去年6月的8年低點高出57%。雖然,與5年前的高點2237.49點相比,還有29%的差距,但這足以把投資者重新喚回證券交易大廳。然而,這輪上漲行情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是投資者對監管層對資本市場股改措施的肯定?還是對管理層有了新的期待?
《金融時報》
中國股市:潛力與弱點并存
跳空高開,再高開!“五一”節后兩個交易日,中國A股一舉將近兩年的新高——上證綜指1531.16點踩在腳下。這只是前期行情的延續,自去年12月起,在風雨中飄搖了近五年的中國A股,終于邁出了久違的牛步,在各路資金的推動下,一路攻城拔寨。雖然近來新興市場紛紛下挫,但中國股市卻依然堅守在兩年來的高點附近,再次顯示出中國股市基本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
隨后中國股市又轟轟烈烈地重新“開張”。一年來首只以人民幣計價的A股發行受到狂熱追捧:面向散戶投資者發售的4800萬股中工國際(CAMC Engineering)股票,已經收到276億股的認購申請。
按照常理,在一個估計有1.5億閑置農村人口的國家里,一家不起眼的農用機械制造商,會難以取得這么精彩的表現。不過,中國內地的投資者是憋著一股勁重返股市的,他們推動上海A股市場在今年頭幾個月就上漲了37%。在這波入市熱潮出現之前,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旨在逐漸消除非流通股的威脅,非流通股占中國股市市值的三分之二左右。還有,此前A股市場經歷了為期2年的下滑,而同期多數新興市場則強勁上揚。
然而,這并非光明燦爛的曙光。中國股市的結構弱點仍然存在。上海股市的股票價格極少反映基本面——那些在香港兩地上市的企業,估值存在顯著差距,就印證了這一點。缺乏其他投資渠道,可解釋較高的流動性。不過,本地投資者傾向于變化無常,加之缺乏一個像樣的社會福利體系,往往促使人們更多地將資金存入銀行,而非用于投資。
對老股民來說,本周投資者爭購股票的狀況,讓他們回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內地股市的情景。當時,警察要靠警棍來維持排隊買股票人群的秩序。目前,以流通股計算,中國內地股市的總市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而香港股市的總市值是其GDP的6倍以上。也許,市場對于農用設備制造商這樣傳統企業的熱情,并不奇怪。
《經濟學家》
為上市做好準備
2006年5月18日,中國監管層宣布重新啟動上海和深圳兩市的首次公開發行(IPO),這兩個市場自去年5月,中國政府覺得將2500億的非流通股份轉為流通股以來就停止了新股上市。為了幫助市場消化這些股份,新股上市自然暫時告一段落。現在分析師們普遍預計將有一輪潮水般IPO,據悉已經有超過30家公司在為數月后IPO而排隊了。
重新啟動IPO,這似乎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的確,投資者對此頗為認可,他們將上海股市的股指推至18個月以來的高點。而長達一年暫停新股發行做法的終結,是否會為中國股市進一步攀升掃清道路呢?
中國國內股市自去年12月份起開始上漲,而在此前的4年半里,大部分時間處于跌勢。而在國內股市最近一輪的上漲之前,有關部門推行了一系列結構改革,旨在解決懸而未決的非流通股問題。這些股份大部分由政府機構持有,約占中國股市總市值的三分之二。
不過,近來繁榮的中國股市,依然顯得較為脆弱。中國債券和股票市場的規模非常小,如不包括政府持有的不可交易的“法人股”,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僅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7%,而化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這個比率為60%,甚至更高。公司債券市場僅相當于GDP的1%,在其他新興市場則平均高達50%。由于大量規定的限制——比如發行過程需要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對公司債利率水平的限制以及由政府決定哪家公司可以上市——使股票和債券市場的發展受到了制約。
而且,就是這樣一個小規模的資本市場也基本是國有業一統天下。直到幾年前,國家監管部門仍然根據行業政策選擇上市公司,如今公司債券的發行也仍由政府控制。雖然股票上市標準的獨立性相對提高了,不過政府監管部門仍掌管著決定公司能否上市的生殺大權。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一家公司在首次上市時是私人控股性質的企業,盡管有些公司在上市后進行了私有化改造。
中國企業需要更發達的股票和債券市場,這樣銀行有了競爭者,而企業也可以選擇更好的融資工具。在我們的基準國,企業約60%的債務來自債券市場,只有40%來自銀行貸款。如果中國企業也能擁有多樣化的融資工具,那么每年的資金成本可減少140億美元。中國股票市場的高效運轉還可以為上市公司再減少15億美元成本。中國家庭也將從中獲益,因為從蓬勃發展的股票和債券市場可以開發出比銀行存款更具吸引力的金融產品,比如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和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