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后,一名西方傳教士模樣的人騎著馬在英軍占領區里似乎在尋找著什么。終于,他在宣武門內南溝沿南頭的象房橋停了下來,看到一座朱漆大門緊閉的“大宅門”。原來這里是刑部官員殷柯庭的私宅,當時殷柯庭全家已經逃離北京,教會便乘機占了殷宅,并拆了宅子修建教堂。后來雖然殷柯庭的兒子極力阻止并要求歸還,但教會仍然置之不理,最后迫于教會的勢力,殷家無奈簽立契約,將當時價值幾萬兩銀子的宅院以八千兩銀賤賣給了圣公會。就是現在位于北京西城區佟麟閣路八十五號的南溝沿救主堂,正名“中華圣公會教堂”。這個強買宅地的英國圣公會傳教士就是鄂方智(Norris Francis Lushington,1864-1945),此前他在東交民巷曾親自指揮對義和團的作戰。鄂方智1882年來華,最初在山東、華北一帶傳教,后調北京,1930年后任華北教區主教兼英使館牧師。1907年11月28日圣公會教堂建成,并舉行了祝圣典禮。1911年正式定名“中華圣公會救主堂”。北洋政府統治初期,圣公會向驗契機關取得契紙憑證。至此,此堂正式成為中華圣公會的永久產業。它是北京最早的“宮殿式”教堂,式樣為中西合璧。建筑材料選用中式的青磚、灰筒瓦,使得教堂整體風格頗具中國傳統建筑韻味,但建筑平面以及細節的裝飾卻為典型的歐洲建筑風格,也是圣公會在北京興建的第一所教堂。
2006年“五一”節期間我曾親往教堂察看,拍了一些照片,給我留下突出印象的是兩座中式八角亭作為教堂的鐘樓和天窗。和離此不遠處西單商業街的喧囂相比,“黃金周”里的小街和教堂顯得是那么的靜謐,只有我一個人在它的周圍盤桓。教堂正面立墻鑲有四塊石碑,這第三塊就是1946年圣公會教民為主教鄂方智所立的紀念碑(見圖),碑保存的不大好,有些地方已經剝落了,現在碑外面已經鑲上了玻璃加以保護。此建筑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一家香港公司租用。
鄂方智1906年在河北永清和當地紳士朱幼園等人創辦過一所存實中學。當時鄂擔任英國圣公會在當地的會長,負責處理永清縣的賠款銀四萬兩,鄂方智撥款創辦了存實中學。鄂方智曾將這筆四萬兩的款項用處進行了詳細的記錄,表示這筆錢都用在了當地。他還擔任過北京一所中學的校長。位于人民大會堂西側約1000米西絨線胡同的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其前身就是由英國中華圣公會創辦于1874年的崇德學堂。學堂于1897年一度停辦。1903年在虎坊橋中華圣公會內復校,1908年遷入絨線胡同籌建崇德中學堂,并于1911年10月28日正式開學,是西城區乃至北京市建校最早的普通中學。當時除校長外僅有教員六七人,學生(包括小學)不過三四十人。首任校長即為鄂方智,鄂方智升任主教后由史多瑪繼任。1920年,校長由新西蘭傳教士紀多甫擔任。1927年,學校在北平市教育局立案,由凌賢楊(英國劍橋大學畢業)接任校長職務,結束了由外國人對學校的完全控制。崇德曾培養出了獲諾貝爾獎科學家楊振寧、“兩彈元勛”鄧稼先、建筑學家梁思成等十位中科院院士和藝術家孫道臨等大量各行業的人材。在去教堂的時候,我也順路到“崇德學校”走了一遭,早已不是舊時的模樣了。

崇德學校藏書票上的“業精于勤、行成于思”是崇德的校訓。不久前我購得一冊崇德校刊,上面印有崇德學校的大門和鄂方智的一幅小照。鄂方智的藏書票從形式到內容都很“中國”。票面圖案是一幅四周由綾子裝裱的中國水墨畫“梅花圖”,梅花的品格是國人所崇尚的,也是“國花”的有力競爭者。我想鄂方智也是愛梅花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