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影印漢三老碑朱拓本是潮汕謝然宣氏的珍藏。2000年秋,謝氏從北京碑版收藏家高氏庋藏中商求轉(zhuǎn)得。

此本由傳拓名師傅大卣拓制。高手精工,神采奕奕:朱著色亮麗細勻,華貴高雅;界線、字口朗晰傳神:碑緣周線與碑面的損破泐痕細微處,捶拓均精準到位。與筆者所藏的西泠印社早期拓本相比較纖毫不差,此朱拓本確是原石真拓毋庸置疑。
清咸豐二年(1852)三老碑出土,同治年間,著名金石鑒藏家魏稼孫親往捶拓,他記述:“東漢三老碑推鑿而成,鋒從中下,不似他碑雙刀。故作一畫,石膚推裂如松皮,非細審原石,不能定為某處字畫、某處泐痕。即佳手精拓,非用小墨團加樸數(shù)四,凹陷之筆亦都不顯。方出土時,周君清泉名世熊,命工拓百十紙,但存形模。自余拓后,轉(zhuǎn)語碑工張文蔚,渠如法為之,乃朗晰勝前也。”(《績語堂題跋》)
魏親力親為,提供了文字清晰的拓本,使對三老碑的辨識考訂有了準確的依據(jù),更為后世傳拓技巧的發(fā)展開辟了途徑。

據(jù)碑版專家余子安兄解說,在古代新碑刻成,往往先以朱砂捶拓,以示吉祥,稱朱拓。但朱拓不一定只能用于新刻初拓,為了取得色彩艷麗奪目、富麗堂皇又別致的藝術效果,雖工料比墨拓昂貴,還是常被采用在各種拓本中。朱拓據(jù)傳始于唐宋,至明代已十分盛行,存世明代朱拓本,如思古齋的《黃庭經(jīng)》等都十分名貴。
此拓本由童衍方社兄題,碑右下腰損空處,鈐有《大卣手拓》朱文小印一,左中腰損空處鈐有謝氏收藏印。傅大卣(1917-1994)河北三河縣人。十四歲到北京琉璃廠古光閣學徒,從周希丁學習傳拓技藝。出師后技藝過人,在傳拓行業(yè)脫穎而出,據(jù)說羅福頤先生碑拓資料后來的拓制事項都委托其進行。建國后任職于北京文物局。平生以傳拓著名,工篆刻。北京冰社社員,出版有《傅大卣手拓印章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