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發了鴉片戰爭,最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外國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封建勢力相互勾結,在中國大量開設工廠,掠奪原料,致使民族工業在原料來源、產品銷售市場等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和吞并的威脅。瓷器衰退趨勢越來越明顯,無論是官窯、民窯生產出來的陶瓷胎體厚重,造型笨拙,釉面不均,形成凹凸不平的“波浪紋釉”,釉面白度及透明度差。以往的一些名貴品種,優美的造型,華麗的裝飾至此已不再見到。但也不能說這時期絕對沒有精品,如“慎德堂”款的道光御用器,以三字直款楷書為貴,款多系抹紅色,也有描金色的,其中描紅地描金器是屬于珍品,與同時期書“大清道光年制”款的器物相比,制作同等精細。據檔案記載,“慎德堂”為圓明園內的建筑,修建于道光十年(1830年)。它是道光皇帝的生活行宮。道光皇帝的晚年生活基本在此地度過,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于“慎德堂”。由此可見“慎德堂”是道光皇帝晚年生活的一處重要場所,暑“慎德堂”款的瓷器是景德鎮御窯廠特意為道光皇帝燒制的“堂名款”瓷器,是道光時期一個官窯品種。
胎釉:道光瓷器的特點,胎釉、胎體細白,胎質疏松,致密堅硬感比較差,拿在手上分量也輕。釉面大多數是粉白釉,而且普遍都有氣泡,器物的足根大部分呈尖狀,用手摸起來有擱手的感覺,但也有少量的“泥蚯背”。
顏色釉的制作,也不如嘉慶朝,單色釉比較多見的有;霽紅、霽藍、豆青、天藍、白釉、窯變釉、醬色釉、仿官、仿哥、(仿官釉、仿哥釉喜歡在口沿上上一層黑釉)木紋釉、爐均釉、孔雀綠、松石綠、珊瑚紅、胭脂紅。
青花:道光使用的是國產料,淡描青花的制作是道光朝的一大特色,道光早期的青花比較濃艷,有仿明代永樂、宣德的效果,但是沒有暈散和黑色結晶斑。
彩瓷:粉彩仍是道光彩瓷的主流,有開光粉彩、珊瑚紅粉彩、綠地粉彩、黃地粉彩、抹紅粉彩,另外還有少量的斗彩,多見于官窯,常見的紋飾有纏枝蓮、鴛鴦戲蓮,鳳穿牡丹等傳統題材,五彩則以康熙以來歷代皇帝所喜歡的五彩龍鳳穿花碗之類的器物為主。

紋飾:除了一般宮廷傳統圖案外,吉祥圖案增加。特別多是無雙譜、題名的名勝古跡圖、山水人物圖、三羊開泰、必定如意(筆和銀錠組成的款識)、佛手瓜過墻、博古圖等。表現人們對現實生活的喜愛和對未來無限美好的向往。
造型:道光瓷器制作與日俱衰,形體大多趨于簡單粗笨,但也有個別造型的創新。如冬瓜罐,器型呈圓筒形,收口豐肩,有帶蓋的和不帶蓋的,有青花、豆青、哥釉等。
款識:官窯以“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青花為主,字外無框,也有抹紅及描金款,字體相同。道光朝的堂名款,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御用款和王公貴族的私家用款。道光帝在未登極以前就用過“薢竹主人”及“薢竹造”的款名。見于粉彩山水紋碗,麻姑小碗等。登極以后又使用過“慎德堂”、“頤壽堂”等御用款,二者都為圓明園中的堂名款。睿王府多屬“睿邸退思堂制”;多見于粉彩花卉碗,斗彩瓷器。
“退思堂制”見于粉彩人物煙壺;“養園仿古”見于粉彩獅紋杯;“友堂雅制”見于斗彩纏枝蓮碗;“竹韻山房”見于粉彩葫蘆煙壺等堂名款,系道光朝睿王府用瓷。定王府則書“行有恒堂”、“道光××年定府行有恒堂珍藏”等款。“植本堂”、“聽雨堂”、惜陰堂”都是當時王府名堂。“十硯齋”款瓷器亦為道光時的貴族所定制,見于五彩魚藻洗。常見的堂名款還有“敬修堂”、“種德堂”,見于粉彩山水杯和粉彩赤壁圖杯的紅字款。“文甫雅玩”的四字款見于紅彩器,藍釉器、和粉彩器,大多數是精品。民窯的款識,常見有六字,四字間用,用礬紅圖章款,字體一般不太規正。民窯最常見的款“大明成化年制”兩行六字楷書的仿款,訪品的色彩和款識與真品有相近之處,但只要仔細分析其筆畫就可以看出破綻。比如成化真款上都顯有一層云霧,有氣泡如珠。而清代仿品在放大鏡可以看見云朦很淡,氣泡不勻,字的青花色亦顯渙散。
